原标题:和孩子谈生存与死亡:欧洲儿童博物馆如何处理争议性主题展览
2011年11月一个寒冷的周日下午, 一群充满渴望的孩子在博物馆社教员的带领下来到奥地利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历史文化馆参观名为“春天里的童话”的主题展览。当社教员试图把这群年龄在5-7岁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布鲁盖尔冬季系列油画中的一幅表现溜冰场景的作品上来时,孩子们中间突然爆发出了一阵骚动。原来,他们在盯着看对面墙上的一幅画。这幅画让人看了感觉相当不舒服:一个衣不遮体的受伤的女人抱着一个小孩躺在被积雪覆盖的石头上;周围有三个僧侣俯身面向女人,还有一个僧侣在不远处帮助一个显然也是受了伤的男人。孩子们完全被这个不同寻常且有些令人震惊的画面吸引住了。紧跟着,他们的问题就来了,“这个女人死了吗?她怎么了?她怎么穿得这么凌乱?雪地里为什 么会有血迹?这些男人在干嘛?”当社教员试图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时,随行的家长马上焦躁起来。他们的躁动打断了社教员回答孩子们连珠炮似的问题。家长们敦促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布鲁盖尔温和平淡的油画上。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被强行拉回到人畜无害、温馨祥和的冬季画面里。就这样,对面画作带给孩子们的好奇、焦虑和不安被忽视了。为了避免引起家长们的不悦,社教员未能解答孩子们的问题,也未能满足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渴望。于是,“危险的”话题被成功规避了,保留的是那些所谓无害的、适宜儿童的内容。
这个小插曲引出了以下几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儿童博物馆的展览和其他博物馆的大部分社教项目总要规避“危险”内容和复杂或棘手的话题?
当博物馆选择展览主题时,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是谁: 是孩子们,还是他们的监护人和老师,或是展览的赞助商?
博物馆是否会担心因举办涉及棘手话题的展览而失去赞助?
当老师或家长选择不带孩子们去参观某个涉及棘手话题的展览时,博物馆是否会因此而害怕失去观众?
一、儿童博物馆为何规避有争议的选题?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博物馆,我们很少能看到以表现阴暗面为主题的展览,比如,涉及损失、死亡、贫穷、危险、恐惧和不安等的题材,其实孩子们每天都会面临这些问题。儿童博物馆通常会选择那些不会冒犯任何人,且和学校教材相呼应的展览主题:集中在科学、人文、艺术、日常生活和环境方面。这种选择使儿童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关系,并让儿童博物馆成为孩 子们的课外学习场所。专注积极正面的 话题、避免涉及危险话题,实际上是博物馆对那些不想让孩子们和自己身陷任何有争议的展览中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妥协。
可是,这些所谓的很安全的展览主题真的让孩子们感兴趣吗?真能激发他们去思考并带动情绪吗?真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吗?还有,当在安全话题灌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面对一个更具挑战性、竞争性以及更复杂的世界时,是否可以很好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呢?相比儿童主题展览而言,儿童读物倒是经常触及一些像死亡、恐惧、孤独、羞耻甚至是残忍的主题。故事中虚构的英雄人物经常以孤儿或者单亲儿童的形象出现。比如许多欧洲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长袜子皮皮”就是这样一个主人公。妈妈去世了,爸爸经常出海不在家,长袜子皮皮独自一人和一只小猴子、一匹小马一起生活。她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却生活得游刃有余。还有,在学校里受到老师和同学不公平对待的哈利·波特,也是一个独自抵挡穷凶极恶的怪兽和敌人攻击的小英雄。在整个七部作品中,哈利·波特自始至终都受到“死亡”的威胁。爱丽丝是另一个经典形象。她在寻找仙境的旅途中经历了危险、恐惧和焦虑。所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故事充满了悬念。一个接一个悬念的出现,唤起了孩子们的遐想,带动了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或震颤或微笑。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了神秘之门,但是最终总能把他们送回温暖的家中。主人公都凭借自己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故事带给孩子们忍受各种痛苦和克服重重困难的信心。这些书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热捧,且常常是学校里的热门读物,也成为很多成年人的床前必读故事。
那么,儿童博物馆为什么要规避风险,选择无关痛痒的主题呢?为什么不多举办一些主题复杂的展览,比如涉及现实生活难题并教授孩子们怎样应对?为什么大多数儿童博物馆不敢尝试对健康、水资源、城市、市场和科学实验等传统话题做全新的诠释,却都热衷于缔造一个貌似平静却不真实的世界呢?
二、“逃跑与生存”——维也纳儿童博物馆举办有争议主题展览的尝试
在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只有少数拓荒者举办过几个关注争议话题的主题展览。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首开先河,举办了两个颇具争议的儿童主题展览。一个是探讨残障问题的“如果你做不了该怎么办?”;另一个是题为“终结:死亡与失去”的主题陈列。200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热带青少年博物馆向观众呈现了“天堂和它的同伴”,这是一个关于伊朗伊斯兰文化的展览,一个自9·11恐怖袭击和伊朗战争之后容易引爆的焦点话题;但是对儿童博物馆来说,举办这种有争议的展览并不是主流。
欧洲的博物馆会比它们的美国同仁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公共资金的资助。这也许就是欧洲的博物馆有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举办那些内容敏感的展览的原因。但对所有的博物馆来说,观众的反响才是衡量博物馆能否生存的关键。近观欧洲儿童博物馆界比较成功的展览,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格局上的变化。在欧洲,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博物馆倾向于举办内容复杂的展览了。展览的主题涉及死亡、移民或者全球化带来的挑 战。在以环境为主题的展览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或者贫困所带来的影响等。孩子们普遍很喜欢这些展览,但是成年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反响却不尽相同。参观人数也会因国家而异。一个有争议内容的主题展览在一个国家可能会造成观众的流失,但在另一些国家却能吸引包括监护人和家长在内的更多观众,通过对柏林和维也纳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差异。奥地利维也纳儿童博物馆在2006—2007年间与非政府机构无国界医生救援组织联合举办了聚焦全球人口迁移问题的展览“逃跑与生存”(图1、图2)。无国界医生救援组织为60多个国家的身处险境的人们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展览期间,无国界医生组织派出工作人员与孩子们进行现场对话,讲述他们救助的亲身经历,并指引孩子们参观展览。如展览标题所示,“逃跑与生存”并不回避难以解决的和错综复杂的问题。它讲述了全球3500多万人因饥饿、战争和压迫流离失 所,失去家园和家人,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生存的故事。虽然主题沉重,但该展览也释放出一些积极的信息。孩子们从中了解到难民是怎样得到帮助并被安置到难民营的;也知道了难民营供应干净的水、食物以及医疗服务,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安全港湾。孩子们在参观展览时亲身体验如何搭帐篷和修建庇护所、如何获取干净的水、如何分配食物,还了解到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所面临的医疗健康问题。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挤在狭小空间一起生活的滋味,也感受到了难民营里的人们是怎么克服困难、艰难度日的。
据维也纳儿童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梅娜瑟介绍,这个展览最让他们花心思的地方是如何避免展示对青少年观众造成伤害、尤其是对那些来自难民家庭的孩子们的伤害的内容。梅娜瑟为此特别邀请了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参与展览的制作过程,并负责展览大纲的撰写和编辑。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难民现状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且文字上规避了任何具有提示性的字眼,比如“想象……”等,因为这样的词会暗示难民们所处的可怕困境,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展出的照片和影像资料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物馆的员工也接受了无国界医生救援组织的培训。他们知道如何处理震惊或强烈刺激可能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安情绪。经过与多方专家的通力合作,难民们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得到的来自不同组织和个人的救助被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由于展览使用了积极的手法,旨在表现难民们顽强生存的精神和难民营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所以这个原本沉重的主题并没有带给观众太多的困惑和痛苦,同时无国界医生救援组织工作人员的积极态度也为来参观展览的小朋友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观众对这个为期6个月的展览的总体反应还是十分正面的。“逃跑与生存”主题展还吸引了很多以前从没来这里参观过的新观众。家长和孩子都对展览的内容相当痴迷。据梅娜瑟介绍,展览期间并未发生任何难以控制的局面。
尽管如此,观众也不是对维也纳儿童博物馆制作的所有有争议性主题的展览都抱有热情。比如“告诉我什么是死亡”就在开展后遭遇了参观人数骤然下降的情况。显然,维也纳的老师和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直接面对这一尖锐话题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来参观的孩子对展览的反应还是非常积极的。但没想到,在弗洛伊德的故乡维也纳,成年人似乎对“死亡”这一话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
然而,德国成年观众的表现却并非如此。2001年,“告诉我什么是死亡” 主题展作为开馆处女作在菲斯儿童博物馆展出。坐落在德国柏林一个家庭文化中心里的菲斯儿童博物馆是一家专为6岁以上儿童举办跟社会有关、主题复杂且往往会引发激烈反响的展览的专业机构。“告诉我什么是死亡”主题展向观众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是怎么变老的?死亡是什么样?成长与衰老的奥妙是什么?时间和变老是什么关系?孩子在展览中体验了后世来生,探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果面对死亡的。他们还看到了埃及金字塔,遇到了地狱之神俄西里斯,更品尝了一种根据古老秘方配制的能延年益寿的饮料,这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个展览除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儿童博物馆,也在德国15个不同城市成功展出。与维也纳观众的消极反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多数德国观众的积极反应。在分析展览能被德国观众接受的原因时,菲斯儿童博物馆馆长克劳迪亚·洛伦茨以学校组织的集体参观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学生来之前,他们邀请了老师先行参观。这样做既可以倾听老师们的感受,又能打消他们的顾虑和担心。
三、如何为孩子们策划复杂主题的展览?
洛伦茨和梅娜瑟都认为,为儿童制作主题复杂的展览的难点是在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避免信息破碎,中心思想不突出等问题。设计者要对展览内容进行合理把握,信息传达要清晰准确,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让人费解;同时也要对孩子们的能力有信心并正视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像所有展览一样,儿童展览也要为成年观众服务。设计者要让孩子们的监护人确信,他们可以和孩子在主题复杂的展览中一起讨论问题、收获体验;而且,最优秀的展览陈列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洛伦茨认为,展陈设计方案是决定一个主题展能否吸引孩子、消除他们的担忧和恐惧,并让他们参与的主要因素。她建议用富有诗意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相对沉重的话题,并逐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变策略的可能性。和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展览也应该营造一种不让孩子们感到太过焦虑,并可以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充满诗意的氛围;还应该合理分配跟主题有关的积极和消极内容的所占比例;更重要的是,展览必须提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希望和方向,避免消极绝望情绪的产生。
洛伦茨和梅娜瑟坚信,儿童博物馆应该大胆举办更多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展览,不但让孩子们为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做准备,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洛伦茨和梅娜瑟还认为,儿童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并积极分享制作有争议的主题展览的经验。最近,德国菲斯儿童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儿童博物馆、奥地利格拉茨的弗里达和弗雷德儿童博物馆,还有德国新乌尔姆儿童博物馆正在联合制作一个名为“欢迎光临全球酒店”的展览。该展览以全球化带给世界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主题,是2011年度大都会人寿保险基金会和国际儿童博物馆协会“大有作为实践奖”的获奖作品。除了共同承担举办展览的财务风险,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还会推进业界对话,共同分享宝贵经验。
最后补充一句,笔者再次造访奥地利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历史文化馆时发现,那幅吸引孩子、震惊家长的油画中所描绘的故事实际上有一个不错的结局。法国画家路易·埃尔桑的作品《圣高特哈尔德山上的僧侣》讲述的是一家人遭遇强盗袭击但被悲天悯人的圣高特哈尔德修道院的僧侣们拯救的故事。遗憾的是,孩子和家长们没能听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