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剧看世界 | 拥抱前卫并不非要背离传统
Anne Lenk
安妮·伦克
德国戏剧导演
安妮·伦克,德国当代剧场中最才华横溢的女导演之一。生于1978年,早年曾在吉森学习应用剧场艺术学,后转至慕尼黑的奥托·法尔肯贝格学校进修导演专业,于2007年完成学业。同年,她成为奥格斯堡剧院的驻院导演,在该剧院上演了包括布莱希特《夜半鼓声》在内的多部戏剧。
和许多德国导演的职业生涯相似,她也曾辗转多个德语区剧院创作,近年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柏林的德意志剧院和汉堡的塔利亚剧院。今年,她凭借首演于2019年的 Der Menschenfeind(《厌世者》) 入选 2020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作品”之一。
《厌世者》是一出饱含痛苦的喜剧,安妮·伦克以她精湛技艺排演了这部莫里哀最自传体的戏剧作品。排演时,她尽可能地保留了莫里哀首演于1666年的原剧本。舞台设计简单又令人印象深刻,假定的墙壁由成百上千根带有弹性的线组成,角色纷纷潜入这个抽象的“房间”,相互调情、跳舞,充满伪善的争论。 作品中蕴含着永恒的讽刺,并巧妙地强调了高道德标准与悲惨失败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Der Menschenfeind|© Arno Declair
尤根·哥许 ( Jürgen Gosch )和沃尔夫冈·维恩斯 (Wolfgang Wiens )基于莫里哀原作狂放不羁且充满诗意的德语改编也让原作在德语舞台上大放异彩。安妮·伦克在剧中展现了人性的深度,两名主人公都不愿也不能违背自己本性行事的悲惨处境,为整个夜晚笼罩上一层极致的黑暗。
Der Menschenfeind Der Menschenfeind|© Arno Declair
伦克是为数不多的将前卫与经典融为一体的剧场创作者之一,在排演《厌世者》时,作品即立足于当下,又托生于她与团队进行了详尽地材料研究和素材整理。伦克与她在吉森的老师波耶奇不同,也与整个吉森体系培养的“后剧场”人才不同,她排演经典时期望呈现都有理论依据,重视文本,并致力于他国的语言、他人的故事。
Die Möwe |© KONRAD FERSTERER
契诃夫的 《海鸥》自1896年首演以来,一直是世界文学中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这是一出喜剧,也不是一出喜剧。《海鸥》中的角色一边抱怨着生活,一边自我欺骗,期望盼来的只是接二连三地失望。这部四幕剧在一声没有预料的枪声中落幕。舞台上没有行动力的人物戳破了“喜剧”幻影,处处透着无力地挣扎和伤感。 伦克将角色“放逐”于失败的痛苦和崇高目标之间。细致地描绘了剧中角色的荒谬之处和人性的脆弱。
Der Tag, als ich nicht ich mehr war |© Arno Declair
罗兰·席姆梅尔芬尼格(Roland Schimmelpfennig)几乎是德国剧场中作品上座率最多的当代剧作家,他的写作效率很高当然是原因之一,独属于他作品中的语言的戏剧性也让人着迷。他的《我不再是我的那一天》激发了我们思考存在与否。角色就像在戏剧实验安排中一样行动起来,他们既是叙事者,又是神灵以及受害者,这场戏剧既是悲剧也是喜剧。
Der Tag, als ich nicht ich mehr war |© Arno Declair
伦克以她奇妙的想象力来追踪文字中的微妙之处,整个演出都如同一则童话,通过奇特的童话故事和弗洛伊德的本能梦混合了席姆梅尔芬尼格的身份游戏。在这个“舞台上的舞台”上,有许多神奇的画面。其中,哲学思想实验中绕过的是一个永恒的身份问题:一个人有多少个自我?
“”Theater ist eine uralte, analogeKunstform, und ich bin sicher, sie ist durch nichts zu ersetzen.””——Anne Lenk
Die Möwe |© KONRAD FERSTERER
伦克曾如是说:“剧院是一种古老的模拟艺术形式,我相信它不能被任何东西所取代。”早年在吉森学习“后剧场”的她。曾毅然决然中途掉头,以一种似乎更传统的方式决定反对吉森的学旨。
她说: “我想掩饰自己的导演身份”“我不喜崇拜他人”。在这个充满自我为中心和竞争驱动自我营销的时代,这是剧院里罕见的声音。而在她的作品中,拥抱前卫并不非要背离传统。
(图片来源于孟京辉戏剧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