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色的起点》掀起“红色演出季”高潮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话剧中的红色青春

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2号、新渔阳里6号……观众仿佛置身于大学课堂、会议大厅、南湖小船中,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这部讲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开天辟地”故事的话剧《红色的起点》,由田沁鑫任总导演、罗兰任导演,将于6月30日上演。

与此同时,3月启动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演出季”,也将抵达第一轮演出高潮。

演出季期间,《红色的起点》《三湾,那一夜》《最后的电波》《寻找小说家的战士》《谷文昌》《兵者,国之大事》《英雄时代》7部剧目将先后上演,从中共一大演到新时代,串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的时间轴线。

年轻导演、演员,用7部话剧讲述那个年代的青年故事,希望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80后导演罗兰介绍,《红色的起点》根据著名作家叶永烈的同名长篇报告文学改编,选择关键历史时间节点讲述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剧中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有史可考,刚开始排练时,演员并不十分清楚这段历史,于是,每天的排练就成了党史课,演员一边“上课”,一边排练。

《红色的起点》演员的平均年龄为二十三四岁,最小的演员今年才本科毕业。“演员都很年轻,与剧中人物年纪相仿。”罗兰解释,“没有选舞台经验更丰富的成熟演员,也没有选人物形象更贴近的特型演员,因为我们更看重的是青年的冲动和激情,剧中人物想改变当时社会的那种理想和力量,与今天的青年是相通的。”

罗兰讲到一个细节: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李大钊的形象都是带胡子的,但在《红色的起点》中,饰演李大钊的年轻演员没有特意粘上胡子,“不求形似,但求精气神”。

《三湾,那一夜》讲的是著名的“三湾改编”的故事,编剧王宝社这样描述这部戏:90多年前,一个会议决定了22年后的胜利。与会者都很年轻:主持人34岁、师长29岁、团长23岁、营长26岁、战士21岁……正面人物“燃”,反派也“燃”,路线不同,胸怀目标却都一致。

王宝社坚持认为,这是一部“热血青春偶像剧”,就是要写给90后、00后看的,“说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一定是讲故事的人没做好”。

王宝社说,一个“创业公司”刚经历失败,5000人只剩下不足1000人,还是一盘散沙,开了一夜会,突然就变成了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你想知道懦夫一夜之间变成勇士的故事吗?想知道的话,就来看戏吧”。

查文浩最近很忙,这个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饰演邓中夏的90后演员,另一个“斜杠”身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年导演。他最新的执导作品《最后的电波》,正在紧张地创排中。

话剧《最后的电波》改编自作家季宇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皖南事变后,蛰伏在白马山上的新四军某部,在年轻团长顾少宾的带领下,一边勇敢地躲避日伪的合围,一边巧妙地利用平民发报员李安本联络江北军部,最终与大部队会合、顺利突围。

查文浩说,《最后的电波》以李安本为主要角色,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中训练有素的英雄形象,与新四军战士比起来,他有点世俗、油滑、贪婪、懒散,甚至有点无赖……但他被带上山后,逐渐被感化,成为一名有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有信仰的战士。

在创作过程中,查文浩与编剧商量,在剧本中加入当代线,让两代人穿越时空对话。“解放后,李安本感到愧对当年牺牲的战友,故意隐瞒自己当年的事迹。而当他的子孙在对过往历史的追溯中,逐渐认识到李安本的人性光辉,多年嫌隙的父子关系由此愈合。”

查文浩说:“在这个普遍追求‘快’与‘变’的时代,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抚摸那些永恒不变的、最朴素的东西——对和平的渴望、对人道的坚持、对情义的守诺、对生命的赞许,触底黑暗却向往光明、身陷囹圄仍坚守信仰。”

这些讲述党史的话剧将英雄还原为普通人,用历史衔接当下。田沁鑫说:“我们带着一群风华正茂的演员,慢慢触摸百年前革命先烈的初心,通过戏剧形式的探索,寻求与百年前的青年的气质和精神上的契合。”

(文字来源中国青年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