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访书画于须静斋”——关于苏州潘氏祖孙三代的鉴藏
苏州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跨年特展 “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以《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为著录依据,展示70件潘隽奕、潘世璜这一支潘氏的书画、碑帖等收藏。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苏州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军撰文,阐述这些收藏所延续的明清传统文人趣味,同时,也谈及了潘氏在收藏与雅集的过程对此后清代的藏家、如顾氏过云楼、吴氏愙斋、网师园主人李鸿裔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临顿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间向南一过白塔路,右手边就会出现一座小桥,朴素到毫不起眼,一不小心便会错过。然而,早在一千两百多年前,它就曾入诗人的梦中——“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白居易《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起,潘奕隽一家祖孙几代人,在这花桥畔的敏慎堂里生活,整整住了一百二十八年。1921年,潘氏老宅易主,而今倏忽将近百年,旧屋仍有数椽在,只是人去楼空,非复往日景象。
两百多年前,清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十二日,敏慎堂中一声响亮的男婴哭声,让年近古稀的潘奕隽喜笑颜开,六十九岁的他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长孙潘遵祁。就在同年夏天,潘奕隽在三松堂旁西圃中营建新屋三楹,名曰须静斋。此斋名后由其子潘世璜承用,咸丰五年(1855)潘遵祁从其父日记中,摘录日常赏鉴书画之事,勒为一编,名为《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不无步趋宋人周草窗之意。潘遵祁在序中记述乃翁之语云:“世间宝物,所在必有神物护持,而一时寓目,等之过眼烟云。”此说上溯苏东坡《宝绘堂记》意趣,痕迹宛然,稍后郡中顾氏径以“过云”名其楼,殆亦从坡翁处来。且潘、顾两家收藏中,确有相互递受者,堪称近世吴门藏家之掌故。
潘奕隽
一、欣于所遇
苏州贵潘一族,自明末潘仲兰(1609—1677)从歙县侨居苏州南濠,至其孙潘兆鼎(1658—1724)始葬苏州,潘奕隽(1740—1830)乃兆鼎曾孙。清乾隆五年(1740)三月七日,潘奕隽生于阊门内刘家浜之谦益堂。其祖潘暄(1690—1773)年过知命,屡应科试,皆不获售,久困场屋,郁郁不得志。其父潘冕(1718—1780,)原名宗冕,字端元,号贡湖,为潘暄次子。因潘暄长子宗亢(1716—1731)于十六岁时早逝,潘冕遵循父命,以家庭为重,弃儒从商,养家糊口,终其一生,不过得一国子生而已。迨其身后,以子孙贵,累赠光禄大夫、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加八级。夫人王氏,乃汪元任女,生子三:奕隽、奕藻、奕基;女二:一适汪起昌、一适颜奕馨。
潘奕隽字守愚,号榕皋,作为贡湖公的长子,从小便被寄予厚望。乾隆二十七年(1762),刚过弱冠之年的潘奕隽得中举人,令年逾古稀的祖父欣喜不已。七年后,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潘奕隽以三甲第九十七名及第。原来其试卷在进呈御览的前十名中位列第七,但因引见时不到,奉旨与第十卷季学锦改附三甲末,是科三甲共九十八名,潘氏名列倒数第二。尽管由于一时失误,潘奕隽从名列前茅改附龙尾,让他心存不甘,但毕竟中了进士,一血父、祖两代未得功名之耻,成为潘氏一族成为科举世家的先驱。
潘奕隽二弟奕藻(1744—1815),字思质,号畏堂。继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进士,历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三通馆纂修、文源阁详校、戊申科湖南乡试副考官。三弟奕基(1745—1824),原名奕箕,字汝勤,号云浦。附贡生,乾隆三十九年(1774)顺天乡试挑取誊录,任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州同。三兄弟先后有两人中进士,他姓或以之为盛事,对于潘家而言,这仅仅只是开始。就在潘奕隽中进士的这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三弟潘奕基之子潘世恩(1769—1854)在苏州出生,乾隆三十四年(1769)似乎成为潘氏一门显贵的时间节点。
作为贵潘家族中的首位步入仕途者,潘奕隽的官运并不算亨通。乾隆三十四年(1769)五月,以内阁中书用。三十六年(1771)充方略馆总校官,次年补授内阁撰文中书,越明年充四库全书馆分校官。三十八年(1773)七月,随扈木兰,他晚年曾以“一扈木兰,两登泰山,再游黄海,三宿五台”自概生平,对他而言木兰之行,已是格外的荣宠。四十一年(1776)九月,乞假归省。就医徽州,游黄山。四十三年(1778)二月,丁母忧归里,次年掌教玉峰书院。四十五年(1780)十一月,甫入京,又丁外艰回吴。四十九年(1784),三月服阕入都,四月仍补中书。五十一年(1786)正月,升任典籍,京察一等,充文渊阁校阅。三月,随扈五台山。五月,与萧九成奉命典试贵州,任乡试副主考。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升任户部贵州司主事。同年十月,乞假归里,萧九成为作《归帆图》饯行,师友题跋者甚众,十一月抵家。次年里居,与袁枚、王鸣盛、王文治、钱大昕等时为文酒之会。五十八年(1793)四月,当侄子潘世恩状元及第的喜报传到苏州时,潘奕隽正准备移居。当他看到花桥巷新宅内室门楼上镌有潘岳《闲居赋》序中“资忠履信”四字,以为正是退隐之兆,便从此告别官场。这一年潘奕隽五十四岁,距他中进士恰好二十年,仔细算来,除去丁忧、请假的时间,他真正居官不过十年左右,所任之职且多清闲,但他与世无争,以恬淡处之,这样的官运与态度,似乎也影响到儿子潘世璜、孙子潘遵祁。
萧九成,《归帆图》,苏州博物馆藏
潘奕隽尽管科名、事功不如子侄辈那么盛,但得享高年,在两个弟弟去世之后,他虽然数次患病,幸得自愈,一直到九十一岁方才去世,成为族中乃至郡中的耆老。嘉庆二十年(1815)乙亥,七十六岁时重游泮宫。道光二年(1822)壬午,八十三岁时重宴鹿鸣,蒙恩钦赏员外郎衔。九年(1829)己丑,九十岁高龄时重宴恩荣,钦赏四品卿衔,诰封朝议大夫、户部浙江司主事加三级。手编《三松老人自订年谱》,记述一生行迹。著有《三松堂集》《说文蠡笺》等。原配夫人史氏(1739—1775),史明炯之女;续娶沈氏(1752—1798),沈承宗之女;另有侧室徐氏(1759—1821)、陈氏(1778—1849)。生有一子:世璜;一女,幼殇,皆史氏出。
潘世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二月二十七日,潘奕隽的独子潘世璜出生在马医科巷潘宅。因潘暄梦人送“云汉天章”四字额,故取名世章,后改今名,字黼堂,号理斋。乾隆六十年(1795)春,年长潘世恩五岁的潘世璜,乙卯恩科以探花及第。次年散馆,改户部浙江司主事。嘉庆三年(1798)五月,随扈热河。同年八月,丁内艰,回乡守制。未几弃官归隐,随侍老父,会友赏画,乐在其中。道光九年(1829)十月一日卒,年六十六岁。夫人陆氏(1761—1822),收藏家陆恭之女;侧室袁氏(1778—1818)。子二:遵祁、希甫;女二:敬之,殇;静之,适汪景纯。皆袁氏出。
潘遵祁小像,苏州博物馆藏
潘遵祁原名尔祁,字觉夫,号顺之、简缘。出生时,适潘奕隽读《左传》至“祁奚请老”一段,因命名尔祁,后改今名。道光十六年(1836)中举人,次年与堂弟潘曾绶在苏州收购“淫书小说”书版,集中销毁,影响波及江南各地。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乙巳恩科二甲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钦加侍读衔。未久弃官,归隐田园,营别业于光福山中,名曰香雪草堂。庚申之乱,避居上海。同治三年(1864)回苏,三松堂前三松摧其一,因补植一本。四年(1865),请吴大澂作《老屋补松图》。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七十九岁时重游泮宫。晚年“卧病两月,医药无效,得新会橙食之,胸次为之开,乃大量购备,日啖一颗,病竟痊愈。”年六十一,尚得一子,可谓老健。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六月二十一日卒,年八十五。夫人汪氏(1805—1865),汪诒德四女。堂弟潘曾绶(1810—1883)娶汪诒德五女,两人遂由堂兄弟而为连襟。侧室郑氏(1845—1927)。子六:观保(1828—1894)、上达(殇)、康保(1834—1881)、惠吉(殇),汪氏出;敦先(1868—1931)、睦先(1871—1963),郑氏出。女四:一适何志珪,一适秦兆甲,汪氏出;一适顾鹿鸣,一适陆树声,郑氏出。
潘世璜次子希甫(1811—1858),字保生,号补之。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举人。官至诰敕房行走兼中书科事务、实录馆分校,升用主事。夫人查氏(1811—1840),海宁查元偁之女。侧室余氏(1817—1897)、刘氏(1818—1843)、褚氏(1837—?)。子六:介繁(1828—1893)、诚贵(1829—1855)、敬宽(殇),查氏出;介祉(1840—1891),余氏出;思鞠(殇),刘氏出;介福(1855—1887),褚氏出。女六,三殇。其余三女,一适汪体椿,未嫁卒,归葬汪氏;一适吴乃健,一适王宝莹。
潘介繁、潘康保均娶汪楏之女,与潘祖荫为连襟。潘介繁生一子潘志万(1849—1899),字子俣,号硕庭。嗜金石碑版,收藏甚富,晚年颇多散失。潘睦先长子潘慎明(1888—1971),原名志洽,字润民。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附中、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民国十三年(1924)六月,获洛氏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归国后任东吴大学教务长。民国二十年(1931)再度赴美深造,次年回国,任东吴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副院长。1955年起,任苏州市副市长,曾将部分祖传书画以及外祖父吴大澂篆书《论语》原稿等捐赠苏州博物馆。
二、烟云过眼
潘奕隽祖孙几代人收藏的趣味,仍是明清传统一路,以书画、碑帖、古籍为主。因潘奕隽晚年名重江南,南北收藏家自四面八方来苏州,无不系舟花桥头,携古物上岸,登三松堂,访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入西圃,赏书画于须静斋。
与古为徒的生活,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潘奕隽退隐之后,日渐增多,尽管《三松老人自订年谱》并未逐一详记,却也有一鳞半爪存焉。《潘氏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虽说只提供了部分潘氏鉴藏活动部分数据,但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潘氏三松堂书画记》共著录潘奕隽祖孙几代所收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80件,其中绘画162件、书法18件。《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录潘奕隽、潘世璜父子过眼书画、金石碑帖与图籍共有276件:书法95件,绘画118件,金石碑帖图籍63件。两书所著录的藏品,显然只是潘氏鉴藏的一小部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书画类中唐宋时期作品14件,元代作品28件,明代作品170件,清代作品124件。其中,元四家、吴门画派、清初六家的作品深受潘氏的青睐,与之后过云楼的书画收藏趣味前后呼应。
《唐范隋告身卷》,南京博物院藏
除了从寺庙或黄丕烈处,看到唐人写经外,潘奕隽经眼书画中,唐代之物仅苏州范氏家族所藏的唐咸通二年(861)范隋告身卷。范隋为范仲淹(989—1052)高祖,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定居吴县,为迁吴之祖。此告身后有宋范正国、汪伯彦、章杰、王安中、吴升之、刘昉、宋瀚、程敦厚、周聿、马居中、赵奇、许忻、曾几、吕稽中、吕坚中、刘岑、赵戬、吴曾、谭惟寅、任希夷等二十家题跋,另有元曹鉴跋、高昌偰观款。清初顾复《平生壮观》卷一著录,刘九庵《记<宋人跋唐范隋告身>卷》一文曾加考证,认定原卷中尚有宋人李璆、卢奎、汤仲友三家题跋“于康熙中期以后,被裁割出去,而装配于其它墨迹之上”。按:范正国为范仲淹之孙、范纯仁第五子,潘氏四梅阁旧藏宋扬补之《四梅图》卷的受画人范直筠(端伯)就是范正国之子。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所载,嘉庆十九年(1814)二月二十一日,潘奕隽曾从范家借观此卷及宋范纯仁告身卷,同年三月初一日,潘奕隽为题观款。元人题跋之后、此行观款之前,已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二十七日,潘奕隽与钱大昕一同观看此卷的记录。此卷于1954年,由范氏后人共同捐存南京博物院,告身文字百不一存,几同素绢,与潘奕隽所见时“墨迹如新”,已有天壤之别,不免令人浩叹。
与唐范隋告身一起被欣赏的,还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的告身,此卷目前已知有三胞胎:一本藏日本有邻馆、一本藏南京博物院、一本藏苏州博物馆。潘奕隽所见系苏州博物馆藏本,告身后仅有宋任希夷、明吴宽两家跋(均未钤印),任跋右下角钤“潘奕隽观”白文方印,卷中另有“钱立群氏审定真迹”朱文方印,与唐范隋告身一样,是曾经钱泳鉴赏之证也。南京博物院藏本卷前有元虞集隶书题“鼎司巽命”四字引首,后有宋绍兴三年(1133)九月廿六日李璆跋(似即从唐范隋告身后移割而来),以及宋任希夷、元赵雍、明吴宽(钤“原博”朱文方印)、张凤翼、清陆时化、范寅、范钦明等跋。以鉴藏印观之,此卷曾经陆时化(1724—1789)、陆愚卿父子收藏,李璆跋一纸上有陆氏藏章,则唐范隋告身后三宋人跋至迟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陆时化题跋前,早经割裂。此番数卷联袂登场,更有潘奕隽题跋之《麦舟图》卷,记范纯仁父子轶事,相得益彰,可谓七十年来未有之盛事。
《麦舟图》,南京博物院藏
宋人法书,潘氏旧蓄《宋名公书翰册》为铭心绝品,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竭力求假,终未果。幸唐宋两告身卷后,绍兴间题跋已洋洋可观,可稍弥其憾。元人书,潘氏旧有鲜于枢《老子道德经》一卷,乃潘世璜岳父陆恭松下清斋物而入须静斋者,经潘介繁及其子之手,复经颜世清、叶恭绰藏弆,《遐庵清秘录》著录,今归故宫博物院,亦未能来苏,令人怅惘。因辗转向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借鲜于枢《十诗五札》卷,收录鲜于氏《支离叟诗十首》(并序),以及与悦斋知府、澄虚真人、巡检吾侄等书札五通。此卷曾经陆恭、汪穀、陆心源(潘遵祁亲家)等递藏。卷后有王文治、潘奕隽题跋。潘氏跋云:
鲜于太常书名与松雪翁埒,兹十诗五札为渐门居士所藏,浑古仓秀,无侧笔取媚之习,以视吴兴,殆有过之无不及也。可宝可宝。嘉庆己巳长至日题,榕皋潘奕隽。
鲜于枢,《十诗五札卷(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潘奕隽本人精通书道,从九岁开始临习柳(公权)书,每日一百字,“心甚乐之”。十五岁时,因塾师宋永浩精于书法,潘奕隽受其影响,纵观晋唐碑刻及前人论述诸说,宋氏授以右军笔阵图,令习悬腕书。后则师法董香光,得其胎息,上溯松雪。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度大病几殆,九月下旬,梦中遇董其昌,求书七绝一首,并向舟子索莲子,醒后病渐愈,绘《水云图》记之,彭允初为记,从此自号水云漫士。
赵孟頫,《南谷帖卷》,上海博物馆藏
潘奕隽平生所见所题古人书迹,或当以赵松雪、董香光为最。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载,潘氏父子经眼赵氏墨迹有《杭州福神观记》《头陀寺碑》《仇副使墓志》《过秦论》《谷仙赋》等。嘉庆十五年(1810)五月二十五日,潘氏父子在松下清斋见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的同时,并见赵孟頫书《仇锷墓志》卷,今藏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嘉庆二十三年(1818)二月二十七日,又有单行轩送看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形制与《仇锷墓志》类。此卷后但见吴荣光、周寿昌、杨岘三家跋,并无潘氏父子痕迹,然确经其赏鉴。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南谷帖》卷,与《杭州福神观记》卷同来吴门,此帖系赵氏致南谷子(杜道坚)信札,为潘氏好友钱泳旧物,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二日,潘奕隽过梅溪馆,观此题款,以志眼福。同年四月初一日,潘奕隽游象山,登北固山,归舟过无锡,秦灜招同斌良集于寄畅园。斌良出示赵孟頫《仇锷墓志》墨迹,此为第二次见它,忽忽又十载,宝物无恙,潘奕隽矍铄依然,却未落墨,事见《三松老人自订年谱》。或以潘奕隽晚年好为题跋之事,事实上却未必,盖大率为友好所求,盛邀之下,不便谢绝,如为《兰雪堂图》《秀野草堂图》之类,皆如是。
黄玢,《秀野草堂图咏卷》,上海图书馆藏
明人书法,潘氏父子尤推重董其昌,书亦类之。其自藏王鏊《自书诗词》卷可算作个中逸品,潘奕隽曾三题其尾。亲家陆恭投其所好,乃以董氏行书《自作七言律诗三首》卷赠之。此卷前潘奕隽大字题“华亭妙品”四字,尾并有跋:
文敏书晚年参用颜清臣、徐季海、李北海法,初年纯用右军,偶参襄阳笔意。此为初年之作。嘉庆丁卯,谨庭携以见赠,因识。奕隽。
“烟云四合”展中,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书《先世告身》册前护页亦有潘奕隽题“华亭墨宝”四字。潘氏自蓄一卷,自言乃董书之白眉,即苏州博物馆藏《为高悬圃临古帖》卷。此卷凡七段,计临钟繇、王羲之、褚遂良、欧阳询、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苏轼、米芾等九家十八帖,清初为高士奇所藏,旧由八段拼接而成。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孙高岱称,此卷曾借人,归还时发现其中一段及高士奇跋一节被割去,以致残缺,惩于此,之后不再外借。卷后潘奕隽题云:
思翁常云,襄阳少时不能自立家,专事临摹帖,人谓之集古字。有规之者曰:须得势乃能传,非用功深不能得势。今观此卷,知思翁之于古人临池之功深矣。偶过友人斋头,见所书《阿房宫》,小楷精妙殊甚,然恐是小年作。是卷所临,皆深入前贤堂奥,当是中年杰作,可宝也。
时在嘉庆十五年(1810)四月,距他在钱泳家见赵孟頫《南谷帖》不过两月。《为高悬圃临古帖》卷后有光绪三年(1877)六月,潘遵祁题记,可见其祖对此卷之珍爱与宝视:
余年十余岁,见大父临摹此卷,常置案头,护如头目。偶展于仿纸上,墨未干,印一“霄”字于背,惋惜久之。时方以重直得之,叹为文敏生平第一杰作。秘阁所藏董卷,亦以此为第一至宝。愉快之色,至今仿佛在目。卷中跋语作于嘉庆庚午,余年才三龄,此卷固犹在他人手也。自膺大故,保护手泽几乎五十年,今余已七十矣。
正因祖父对之喜爱有加,潘遵祁将家藏宋元人书简、扬补之《四梅图》、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唐寅《黄茅小景图》卷等悉数售去时,仍保留此卷,传之子孙,最后由其孙潘慎明捐存苏州博物馆。
潘奕隽深通画理,乾隆三十二年(1767)养疴闭关永定禅院期间,与翟大坤讲习六法。后与王宸、罗聘、改琦、夏翚等画家颇多交往。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好友罗聘在京曾为潘氏画《墨兰》册,其本人喜兰,亦善作兰花,曾绘横卷赠之改琦、沈恕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潘氏从陆氏松下清斋获观明末顾眉、范珏《丛兰图》卷,并题云:
右顾横波、范双玉《墨兰》各二幅,吾友谨庭既重装成帙,复命予题其尾。予惟旧院风流,人艳称之,而遭际之盛,无如眉生。双玉一秦淮女子,而渔洋尚书至形诸诗篇,必之范云,则其才调之美,固不独能画兰而已,何旧院之多才耶!避暑闭门,盆兰绕榻,展阅数次,屏间纸上香气拂拂,沁入心肺,濡翰题讫,归之谨庭,殊惘惘也。
此卷后经吴云二百兰亭斋,归顾氏过云楼。潘氏自藏之物内,明陈元素(古白)所作《墨兰图》见于《潘氏三松堂书画记》者就有三件之多,其一系其岳父史明炯旧藏,由妻子史氏携来者。三件之外,苏州博物馆藏有一卷潘氏后人捐赠之陈元素、刘原起、钱允治等人合作《幽谷生香图》,亦是其家传墨兰集锦之作。
沈周,《绿荫亭子图扇页》,上海博物馆藏
《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著录之物,虽云经眼,之后却有不少入潘氏三松堂中,以校《潘氏三松堂书画记》,重出者并不太多,由此可知潘氏弆藏之富,并不输于郡中之缪氏(缪曰藻、缪曰芑及其子孙)、蒋氏(蒋重光、蒋元城祖孙)、陆氏(陆恭、陆沅叔侄)诸家,吴大澂祖父吴经堃彼时略有收藏,然尚不能真正跻身收藏家之列。陆氏松下清斋藏品,除扬补之《四梅图》卷外,尚有沈周《红杏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转归潘氏。前文已言及其收藏之趣味,明代书画集中在吴门一派,《潘氏三松堂书画记》著录沈、文、唐、仇之物,以扇面为最多,兹从上海博物馆借展沈周《绿阴亭子》,从故宫博物院借展文徵明《红杏湖石》、唐寅《雨竹图》二扇页,配以天津博物馆藏清初吴历《山水之川平乱阵》扇页,适成双数。殆潘氏旧藏仇英《松下眠琴》扇页,已于“十洲高会”回吴展出,遂不得不割爱,退而求其次,以吴渔山补足之。
吴历,《山水之川平乱阵图》,天津博物馆藏
清乾嘉间,苏州的黄丕烈以古籍收藏著称于世,他在潘奕隽、潘世璜父子交游圈中身份颇为特殊。黄跋本,于今成为藏书家口中之无上神品,然在彼时,黄丕烈仍以藏品能得忘年交潘奕隽题记为荣幸。此番从南京图书馆借展黄跋《唐清塞诗集》一种,为顾氏过云楼旧物,卷首黄跋言及潘氏桥梓,殊为巧合。在《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中,潘氏父子经眼古籍善本,大多来自黄氏士礼居。然提及黄丕烈并不仅仅与古籍相连,亦有书画在焉,如陈鳣藏元人袁易《静春堂诗集序》卷,在陈氏身后归之士礼居,潘奕隽先后为陈、黄二氏题跋,今藏故宫博物院,惜不能至。乃从上海博物馆借展黄氏旧藏明史忠《杂画》册,后有黄丕烈跋,册首则请潘奕隽题“痴翁三绝”四字,俪以潘奕隽、黄丕烈同题之明陆士仁、文从昌《陆龟蒙祠图》,亦甚般配。
陆鼎,《问梅诗社图册》,南京博物院藏
黄丕烈与潘奕隽、潘世璜、尤兴诗、彭希郑等,当日有寿苏会、问梅诗社等雅集。为黄丕烈、潘奕隽画过小像的肖像画名家胡骏声,曾为绘《梅社七贤图》卷,今不知流落何处。南京博物院藏《问梅诗社图》册,存潘氏父子、黄丕烈墨痕,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陶怀玉《陶陶室声画卷》、改琦《芳林秋思图》卷、潘奕隽等《虎丘唱和诗》卷等,皆庋于秘库,沉寂百余年,聚首匪易,今年共证二百年前潘、黄二氏之因缘,他日必成为书林艺坛之佳话。
三、空诸所有
自古言收藏者,有聚必有散,或谓无常,其实有其自然规律。潘奕隽的闲章中有“空诸所有”一印,语出释典,显示出他的达观,冥冥中亦影响其收藏的态度。正如前文所揭,潘世璜同样对“云烟过眼”有着深刻理解,祖孙三代中,潘世璜承前启后,不免隐没于父亲潘奕隽、儿子潘遵祁之间,然潘氏之藏品,大抵由其物色而来,从《须静斋云烟过眼录》可窥见其赏鉴之眼光。潘遵祁在继承祖、父辈藏品的同时,对于法书名画、善本精拓,亦无执念。较之于潘奕隽、潘世璜生活的乾嘉之际,潘遵祁晚年正当咸同,经历了庚申之乱,江南故家收藏散落者不计其数,他亲闻亲见,备尝辛苦,心态反而更加豁达,以致晚年竟然主动出让藏品。
戴熙,《四梅阁图卷》,苏州文物商店藏
太平军占领苏州期间,潘遵祁先与家人暂居光福别业,继而辗转赴上海避难。此前,从外祖父陆恭松下清斋散出的扬补之《四梅图》卷,又从同郡程桢义家流出,潘遵祁睹物思人,乃以巨值购归,在光福的香雪草堂旁构一小屋,名曰四梅阁,专门用来储藏《四梅图》卷。咸丰五年(1855)二月,潘遵祁又请戴熙(1801—1860)作《四梅阁图》,兼记其事。
咸丰十一年(1861),大江以南烽烟四起,比潘遵祁小三岁的顾文彬(1811—1889)在武汉任职,本欲回苏,遇阻滞留于湖北,妻子与两子顾廷薰、顾廷熙先后殁于故乡,消息传来,令他伤心不已,此时身边仅有一子顾承随侍,不得已暂时赁居于杨守敬家,后终于设法抵达上海,与潘遵祁一道迎来苏城克复的消息。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名震江南的过云楼,此时或已入顾文彬梦寐中,但顾氏的收藏活动尚处在起步阶段,自不能与潘氏同日而语。就在这一年,二十六岁的吴大澂也避难到了上海,入潘、顾二氏友人吴云幕府,经眼了数百件从苏州流散到上海的旧家收藏,其中包括他外祖父韩崇的旧物。据吴大澂《辛酉日记》三月十八日记载:
是日,见立轴八幅:赵文敏墨竹,王叔明《稚川移居图》,石田山水,陈沱江(白阳之子)花鸟,有白阳山人长题,文休承山水,倪文正公字,赵文度山水,王石谷《寻梅图》,无不精妙,阅之心目俱快。此吾苏潘顺之太史所藏,非寻常赏鉴家可比。
在未来的收藏家吴大澂心目中,此时年长他二十七岁的潘遵祁业已是非比寻常的鉴藏家,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无疑是他发自内心的赞叹。殊不知,潘遵祁对这位后生也青睐有加,回到苏城的第二年(1865),为纪念三松堂补植松树一事,潘太史特意请头角峥嵘的吴大澂作《老屋补松图》一帧,见于吴大澂《乙丑日记》稿中。十多年后,吴大澂更将三小姐许配给潘遵祁的幼子潘睦先,新、老两位收藏家自此成了亲家。
赵左,《望山垂钓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吴大澂在上海所见潘氏所藏八幅立轴中,大多见于《潘氏三松堂书画记》。赵孟頫的墨竹、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似乎后来由潘氏转归顾氏过云楼。“赵文度山水”今名《望山垂钓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吴大澂第一次放外官、出任陕甘学政的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初三日宁绍台道顾文彬从宁波写信回苏州,告知正在营造过云楼的顾承:
昨得潘顺之来信,欲将所藏尽归我家,索价甚昂,俱作银款,统计约两竿,并云不减不择。此老必知䍩闲曾有五百金之会款,故欲借此而得善价,而独留杨补之梅花册,不在所售之内。我亦以长篇信答之,信中叙入潘梅若之言,作为当头棒喝。因与汝约,除非唐宋元剧迹,尚可勉收,此外以一概不收。因另开一单,只取五件,杨补之梅花册作四百两,唐六如《黄茅小景》二百两,倪云林、王叔明两轴一百两,四忠手简一百两,合千两。如果肯售,却是精品,且算应酬一老友也。
谨慎的顾文彬在信末不忘附注一句“顺之欲秘其事,切勿漏言”。这一年潘遵祁六十六岁,夏天大病一场,深感老病侵寻的他决定为自己的藏品另觅新主人。同年十二月十七日顾文彬第一一二号家书提到:“潘顺之物如收到,将唐卷、四忠卷觅便寄来一阅”。第一一三号家书又云:“《黄茅小景》,《六研斋笔记》亦推为唐卷第一,此卷购得,出山图即使不得,亦无需恋恋矣。”至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家书中,顾文彬就命顾承将唐寅《黄茅渚小景图》、《四忠手简》让人带去宁波。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十四日《过云楼日记》出现“毛福带来唐六如《黄茅小景》卷、《四忠》卷”的记录。可见,通过一个月里与顾文彬的接洽,潘遵祁出让了一部分藏品给过云楼。
顾文彬父子的精明,潘遵祁早有所知,因此过云楼应该他是物色的对象之一,另外还有听枫园主人吴云、网师园主人李鸿裔等。光绪三年(1877),刚刚结束陕甘学政任期的吴大澂回到故乡苏州不过三个多月,三月十八日,他借李鸿裔的网师园,与郡中收藏家举行雅集,据亲历者顾文彬记载:
香严、清卿同作主人,在网师园招饮。坐客退楼、小舫、季玉、旭人,各出书画共相欣赏。香严于上年以千金得宋元名人书简,潘顺之售与者,系松下清斋旧藏,翁覃溪每页皆题“真无上妙品”。余以石谷《秋山图》卷、石涛书画卷嘱清卿篆书观款。
《吴中七老图》,南京博物院藏
据此可知,此次东道主是吴大澂和李鸿裔,参加者有吴云、杜文澜、潘曾玮、盛康,加上顾文彬,正好七位,与《吴中七老图》里的人数相同,只是此番未请胡骏声绘图记事,否则按理应由吴大澂收藏。据潘睦先回忆,家中本有《吴中七老图》一卷,抗战中毁于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博物院藏一卷,原为潘遵祁堂弟潘曾玮之物,由潘达于捐赠。描绘光绪五年(1879)顾文彬与潘曾玮、吴艾生、蒋德馨、彭慰高、吴嘉椿等雅集的场面,参加者均超过六十岁,在图中顾文彬与潘遵祁恰好并几而坐,实属难得。
吴大澂作东的网师园雅集,潘遵祁虽未出席,但其旧藏的宋元人书简,无疑成为此会中诸家瞩目之焦点。其宋人部分似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宋名公翰墨册》,收录苏舜钦、曾肇、李常、韩绛、张浚、范成大、吴琚、王升、钱勰、张即之等宋人书十四帖,有翁方纲、王文治及潘奕隽、潘遵祁祖孙题跋,并有项元汴、孙承泽与潘氏祖孙三代印记。韩绛一帖右侧潘奕隽题书“道光己丑九秋奕隽重观,时年九十”二行,字迹歪斜、笔力已弱,确乎老态龙钟矣。其旁为潘遵祁于同治元年(1862)跋三行,应是避居上海时所题。从顾文彬所记知,此册于光绪二年(1876)由潘氏转归李鸿裔。
光绪十一年(1885)八月十五日,李鸿裔病逝于苏州,其收藏在此之前,已陆续散出,不少归于顾氏过云楼。同年七月,吴大澂请假南归省亲,与潘遵祁重逢,两人为儿女订下亲事,待到初冬离别时,潘遵祁为吴大澂作梅花横幅,以为留念,署款云:
逃禅老人画梅四枝,成于乾道元年乙酉七夕前一日,距今七百廿年矣。清卿亲家自北洋防边稍定,乞假归里省亲,蒙恩赏假一月,因得握手一慰离悰。于其行也,为合四帧之意,背临一长卷奉正,即以赠行。是卷曾在余案头二十余年,纸墨如新,故犹能仿佛万一。且适逢第十三乙酉,不可谓非墨缘也。光绪十一年乙酉小雪后一日,西圃髯翁潘遵祁,时年七十有八。
从潘氏自言“背临”“曾在余案头二十余年”的宋人扬补之《四梅图》卷,可知此卷已为顾文彬父子攫去,入藏过云楼。其实,在此之前不久,网罗清末吴中诸家所藏书画菁华于一帙的《过云楼书画记》刚刚印出,墨香未散,其中著录的铭心之品,未必逐一注出得自潘氏,然确实有不少源自须静斋。
单纯从时间先后排序,须静斋潘氏祖孙的收藏原应作为“清代苏州藏家”系列特展的开端,最后以过云楼顾氏的收藏来收尾,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今则反之。回顾四年来的轨迹,从“须静观止”一路回溯到“烟云四合”,实践一个新的轮回,透过展品发现藏家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自身也在接受洗礼,经历了计划中的重逢、意外的偶遇、完美的错过,体味着喜悦与失望,甘苦不言,无暇他顾,惟有努力向前,因为我们依然在路上。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