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相约一九七二:贝氏珍藏战后中国艺术
「1972年,我们来到台北。尽管我们非常乐意浸沉于中国文化当中,我们的外交人员身份却让我们经常停留在外藉人士的生活圈子里;然而,由于我们热爱艺术,我们很快发现了由另一位美国人华登夫人创立的『艺术家画廊』(The Art Guild),并迅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方。在这里,我们遇到来自五月画会的本地艺术家;他们打破中国艺术传统,并探索崭新的表现方式;我们频繁地参加这里每一场展览,并很快开始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经常亲自到场,而我们都很享受透过有限度的语言,一起探讨作品。
台北艺术家画廊(The Art Guild)于197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朝气蓬勃的七十年代》画册。
我们也会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和寓所;拜访陈庭诗的时候,我们经常给他带上一瓶他最爱的琴酒,而他那双被颜料泼得像艺术品一样色彩斑斓的皮质拖鞋,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多年以后,他到北京看望我们,并欣赏挂在我们家中的他的作品。我也到庄喆位于台中大学的家里拜访:在那里,我购藏了一幅挂在他家客厅的油画,此后此作也一直挂在我家客厅—庄喆告诉我,这是他1973年第一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看到下雪的时候获得灵感而创作的。
贝学仁(左)、陈庭诗(右)与《无题》,七〇年代。© Sheridan and Sallie Bell
贝夫人于庄喆台中家里购藏的油画,
将亮相现代艺术日拍
拍品编号775
庄喆《无题》
一九七四年作,综合媒材画布
91 x 126 公分
估价:100,000 - 200,000 港币
自从我们搬到台中之后,我们非常想念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并决定在我们家里举行展览。艺术家们都很高兴我们有此想法,于是我丈夫租了一辆小巴,把陈庭诗、席德进、吴昊、顾重光、吴学让、文霁、朱为白及几位其他艺术家送到我们台中家里。我在社区之中寄出了超过三百张请柬,邀请大家到我们家花园的艺术展览。艺术家们各自建立展示空间,在花园的围墙上陈列作品,并且即席挥毫创作,各方来宾则络绎不绝并购藏作品。我们甚至安排了一个角落给儿童创作,让他们把自己的杰作与艺术家作品期石展出。这次展览非常成功,于是我们又连续举办了两届。为表示对我们的谢意。这些艺术家亦即场为我们合力绘制数幅作品。
陈庭诗《四季》及书法《春归何处》于贝学仁夫妇家中。© Felix Kwok
1989年夏末,陈庭诗带同亲友来到北京。我邀请他们到我们位于齐家园的住所看他的作品。陈庭诗非常、非常高兴我们摆放了他的《四季》— 一幅我们认为深受长江三峡灵感启迪之作—以及他写给我们的书法。由于七〇年代我们每次到访陈庭诗工作室总会给他一瓶琴酒,这次我也把一瓶琴酒包好给他做礼物。他向我道谢之后并没有拆开包装;过了几分钟,他好像突然想通了甚么,迅速写了几个字,然后他的朋友问我,包装里的是否一瓶琴酒,当我点头称『是』的时候,陈庭诗瞬即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现代艺术春拍隆重呈献
贝氏珍藏战后中国艺术
1945年,联合国成立,成为二战之后国际秩序之象征。此时,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即使1949年东渡台湾,其依然保持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地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中国席位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此一变局对于战后中国艺术发展,产生至关重要之影响。
1972年初,年轻的贝学仁与贝夫人(Sheridan and Sallie Bell)来到巨变后的台湾,通过当年美国海军医院院长夫人华登夫人开设于台北双城街的「艺术家画廊」,结识当时一众身在台湾而年轻新锐的战后华人艺术家,甚至在搬到台中之后,连续三年利用自己的居所举行展览,协助好友发展事业。
贝学仁与贝夫人,1970年。© Sheridan and Sallie Bell
过去在国际拍场所见之战后中国艺术,绝大部份以旅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作品为主,然而由于贝氏伉俪在艺术收藏上紧随其个人行迹,其珍藏完整保留了六、七〇年代扎根台湾的华人艺术面貌,大大补充历史空白,从当年的文献,亦可见这些艺术家以中国艺术先锋自居。
战后艺术乃全球艺术发展之共同章节,若以七〇年代联合国中国席位之易位为转抉点,即可见战后中国艺术于1949年之后从中国大陆转战台湾,及至七、八〇年代之交,两岸大致同时重新开放,则标志着当代艺术之崭新潮流之勃兴。如此,过去因地缘认知而割裂之中国现代、战后及当代艺术发展关系,将获得全面而恰当之缝合。
拍品编号1042
陈庭诗《四季》
一九七四年作,彩墨纸本 (四联屏)
123.4 x 62.6 公分 (每联);167.5 x 287 公分 (全屏)
估价:300,000-500,000 港币
贝氏伉俪珍藏的战后中国艺术作品,几乎全部诞生于七〇年代,近半世纪以来一直长伴身边,乃战后中国艺术的最佳标本。贝氏与陈庭诗交情深厚,藏品尤其精彩,譬如已知私人手上最大尺幅之陈庭诗彩墨四联屏《四季》,即于本季苏富比现代艺术晚拍隆重登场,而在现代艺术日拍登场之抽象彩墨《无题》、《无题》、《山抹微云》,亦殊为精彩;《图腾》及《图腾》是罕见的金石风格版画,《春归何处(致贝学仁)》则是陈庭诗与贝氏伉俪的友谊见证。
(左)拍品编号767
陈庭诗《无题》
一九七七年作,彩墨纸本
66 x 66 公分
估价:30,000 - 60,000 港币
(右)拍品编号768
陈庭诗《山抹微云》
一九八四年作,彩墨纸本
57.5 x 50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69
陈庭诗《无题》
一九七四年作,彩墨纸本
75 x 140.5 公分
估价:50,000 - 100,000 港币
(左)拍品编号770
陈庭诗《图腾》
一九六四年作,甘蔗板版画
118.5 x 59.5 公分
估价:50,000 - 100,000 港币
(右)拍品编号771
陈庭诗《图腾》
一九六四年作,甘蔗板版画
118 x 59.5 公分
估价:50,000 - 10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72
陈庭诗《春归何处》
一九七五年作,水墨纸本
134.5 x 31.5 公分
估价:30,000 - 60,000 港币
贝氏伉俪在台湾的艺坛好友以「艺术家画廊」代理画家为主,譬如五月画会的庄喆、冯钟睿,东方画会的席德进、吴昊与朱为白等。朱为白以割裂、拼贴画布的作品形象着名,然而贝氏珍藏的朱为白作品,则纯然属于早期风貌,如《元》与《无题》(两幅)以木刻版画结合抽象水墨和书法,《二水牛》木刻及版画、《福在我家》及《朱为白原版版画集》更是难得一见的版画珍品,与顾重光《旅行者;春节》(两幅)及文霁《无题》并观,可见当时战后艺术正在本土原乡与国际抽象之间分流竞逐。
拍品编号774
庄喆《红色风景3号》
一九七四年作,综合媒材画布
122.5 x 80.5 公分
估价:150,000 - 30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73
冯钟睿《无题》
一九七三年作,彩墨纸本
直径 49 公分
估价:30,000 - 6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76
席德进《往日月潭路上》
一九七二年作,水彩纸本
50 x 60 公分
估价:100,000 - 200,000 港币
(左)拍品编号782
朱为白《二水牛》及《女人与鹿》木刻原版(双面)
一九七〇年作,木板116.5 x 61 公分
估价:10,000 - 20,000 港币
(右)拍品编号783
朱为白《二水牛》
一九七〇年作,木刻版画
116.5 x 57.5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84
朱为白《朱为白原版版画集(12件)》
一九七四年作,木刻版画
版画:尺寸不一原版珍
藏盒:54.8 x 70.7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左)拍品编号785
朱为白《五福楼—福在我家》
一九七三年作,木刻版画
150.5 x 55.5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右)拍品编号786
朱为白《元》
一九七四年作,水墨、木刻纸本
116.8 x 51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88
文霁《无题》
彩墨纸本,62.2 x 75.5 公分
估价:10,000 - 20,000 港币
此外,贝氏伉俪的现代水墨珍藏亦丰,如何怀硕《白帆与海》、《无题》、《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无题》、《秋溪野泊》于两人工作起居之处展出多年,吴学让《忆》与《石榴图;家族图》亦交织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构图,画面洋溢美满幸福,仿佛保留贝学仁与贝夫人早年在台湾的美好回忆。
拍品编号777
何怀硕《白帆与海》
一九七三年作,彩墨纸本
68.5 x 111 公分
估价:50,000 - 10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78
何怀硕《山景》
一九六八年作,水墨纸本
135.2 x 87.9 公分
估价:50,000 - 10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80
何怀硕《无题》
一九七三年作,水墨纸本
37.5 x 45 公分
估价:30,000 - 6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91
吴学让《忆》
一九七二年作,彩墨纸本
83.4 x 207 公分
估价:20,000 - 40,000 港币
拍品编号792
吴学让《a. 石榴图 b. 家族图》
彩墨纸本
a. 54.5 x 56 公分,b. 43.5 x 58 公分
估价:10,000 - 20,000 港币
(图片来源苏富比亚洲,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