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鉴赏|乘雪橇作挪威之行的莫奈笔下:这不是富士山
包括《桑维卡》在内的“挪威系列”是莫奈于1895年挪威之行绘制的雪景作品。尽管莫奈的画和日本浮世绘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桑维卡》中包含着很多凸显莫奈深厚的西方艺术功底的特点,特别是莫奈试图用纹理的表面和变换的色调去捕捉环境的影响。
现在已无法得知,莫奈是在旅行中完成了《桑维卡》,还是在展出之前才完成,抑或是在展出之后、出售该画之前修改了绘画。不管莫奈在什么时间完成《桑维卡》的最后几笔,他坚持在挪威接受采访时说的:“我追求不可能。其他画家画一座桥、一幢屋、一艘船…...我想要描绘桥梁、房屋、船舶的意境,诠释萦绕其中的意境之美本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1895年1月28日,莫奈从Giverny的家启程去挪威,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创作了29幅作品。雪景是他1860年代起就不断实验的描绘对象,挪威之行,他用画家的眼睛捕捉季节、大气的变化与美。我们通过莫奈与家人的信件知道,在严寒中画画,首先是体力活!
莫奈《桑维卡,挪威》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Sandvika, Norway, 1895
事实上,莫奈乘火车,搭渡轮,坐雪橇,舟车劳顿去挪威的确切原因一直是个迷,有几个事实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挪威文学、戏剧、音乐与时尚在1890年代早期的法国颇为流行,这可能燃起了莫奈的兴趣;且1883年起,莫奈的作品在挪威颇受欢迎。
莫奈有一位来自挪威的画家朋友弗里茨·瑟罗,也许挪威之行是受这位朋友的邀请。
再来,莫奈的继子雅克·霍舍德于1894年搬到了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即现在的挪威首都奥斯陆。在法国的家人们正殷切希望知道他的生活。
当然,也许莫奈只是想去画画。对莫奈挪威期间创作的画布、画框研究证实,这趟旅途中用的画画工具是莫奈独身一人从法国带过去的。
莫奈《桑维卡,挪威》画框
1895年2月1日,莫奈到了天寒地冻的挪威。挪威海峡结着冰,覆着雪。他看到的挪威是这样的:
但莫奈有备而来,在给妻子爱丽丝的信中他说道:
“我买了设备,鞋子,帽子和衣服等等,除了极冷的状况我不会冻僵...我应对得不错,当地人也非常惊讶,他们比我对寒冷更敏感。1895年2月11日,莫奈写给爱丽丝。”
莫奈在继子的陪同下,乘雪橇外出采风,初来时的失望情绪稍稍有了变化。最令莫奈惊艳的是挪威的山和结冰的瀑布。但是天寒地冻外出作画还是受限,许多别致的景色,火车、雪橇都不通路,必须滑雪到达。
想象一下,裹得严实的莫奈,带着画布和作画工具,坐着雪橇到达画画场地。不禁令人联想这幅画中,颜料被纤维物质划过的痕迹,也许是颜料未干运输时的摩擦?
莫奈《桑维卡,挪威》局部图
但是路途艰难莫奈仍不时感到沮丧,怀疑自己为何要计划这样的旅行。
转机出现在莫奈到挪威两周后,被路途遥远折腾的莫奈,终于能安心画画了。但是,他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我已经准备好画布了,天气允许的话,我也知道一天各个时候到哪儿画画最好。但是有些阴天可见的地方,晴天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雪太刺眼了。1891年2月24日,莫奈写给爱丽丝。”
太阳直射下,雪不断变化,这是莫奈的另一个烦心事。
初期的外出采风让莫奈逐渐适应了陌生、严寒的环境。莫奈不断构思,作画的进度也在推进。
“我已开始去描绘桑维卡的美景,这儿仿佛是日本的小村庄,此外,我正在画着一座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的山,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富士山。1891年3月1日,莫奈写给继女布兰切。”
许多学者认为莫奈的作品深受日本浮世绘影响,而莫奈信中的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印证这一观点。
桑维卡系列和歌川广重的作品,例如《蒲原夜之雪》和《龟户神社在雪中》构图上有相似处:
歌川广重《蒲原夜之雪》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桑维卡,挪威》(Sandvika, Norway)中,莫奈描绘的小村庄坐落于前景里大雪柔美的弧形框架与背景挺拔峻峭的山峰之间,莫奈用浓稠的白色颜料画的银装素裹的房顶棱角,切断了远处白雪覆盖的树形成的画面,与《蒲原夜之雪》整体构图颇为相似。
歌川广重《龟户神社在雪中》
《桑维卡》与《龟户神社在雪中》的前景中都有小桥形成独特的对角线,更让观者在画中领略到曲折之美。
尽管莫奈的画和日本浮世绘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桑维卡》中包含着很多凸显莫奈深厚的西方艺术功底的特点,特别是莫奈试图用纹理的表面和变换的色调去捕捉环境的影响。
莫奈的作品与日本浮世绘在处理山脉上的不同:与浮世绘中的富士山不同,莫奈不仅表现了山脉的高低起伏,他笔下的山舒展、收缩、震颤、盘旋。莫奈的山拒绝像葛饰北斋的富士山一样,被逻辑依据或平面艺术的准确性所限。
为了展现环境的“白茫一片”,莫奈使用了以铅白色为主的色调,使有限的颜色产生多元化的效果。
再者,在《桑维卡》中,莫奈大量使用纹理来描绘山脉——他厚重的波纹笔法层层叠加但仍然清晰可见;他用短波纹画出强烈的蓝色和绿色,使画面更加复杂。这些绘画层创造出雪闪闪发光的效果。而歌川广重或葛饰北斋等日本画家,在画类似题材时,并没有这样的考虑。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的这幅《桑维卡》,其复杂纹理的表面是莫奈多次创作的结果,这也是莫奈在不同阶段应用干湿结合画法的证据。色彩丰富的几笔,例如画面中的蓝色和玫瑰色,是最后加到画布上的。莫奈经常把画带回工作室后,再添上几笔来收尾。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莫奈总是回到Giverny工作室,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他的系列作品 (例如“干草垛”系列),为了完善颜色的和谐度推迟作品的展出 (例如“伦敦”系列)。
但“挪威系列”作品与其他系列不同。在返回法国后不久,1895年5月在杜兰德-鲁埃尔画廊,莫奈展出了包括《桑维卡》在内的8幅“挪威系列”作品。此次匆忙展出,主打莫奈之前推迟展出的“鲁昂主教座堂”系列等作品,使之成为一种小型回顾展。那次展览中包括了“挪威系列”,意味着莫奈想要提高他作为一位世界性画家的声誉。
我们现在已无法得知,莫奈是在旅行中完成了《桑维卡》,还是在展出之前才完成,抑或是在展出之后、出售该画之前修改了绘画。不管莫奈在什么时间完成《桑维卡》的最后几笔,他坚持在挪威接受采访时说的:
“我追求不可能。其他画家画一座桥、一幢屋、一艘船…...我想要描绘桥梁、房屋、船舶的意境,诠释萦绕其中的意境之美本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