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影像做好北京中轴线文脉的当代解读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影像,让北京中轴线文脉“看得见”

山有山脉、水有水脉,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则有自己的文脉。文脉呈现的是沿着时间轴由远(过去)及近(当下)再向远(未来)延伸的线索,是文化的源头、过程、方向,是文化的根基和脊梁。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物理化呈现。北京中轴线作为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连成的空间线索,承载着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恰好形象地对应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演进的脉络。而在纯粹的空间概念上,正如梁思成在《伟大的中线轴》中所赞美的:贯穿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完美地构建了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城市空间布局,其壮美的秩序气魄在世界上也实属独一无二。

2021年是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的第十个年头,申遗步入关键阶段。促进全社会认识理解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北京中轴线文脉形象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与此相关的文艺创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城市文学传记《北京传》、城市音乐传记《中轴乐章》,其中最具当下媒介代表性的影像表达,因独特的承载力、影响力、传播力,在全媒体时代受到特别关注。影像化产品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北京中轴线上的部分建筑。资料图片

在“向后看”中“向前看”,做好北京中轴线文脉的当代解读

影像具有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解读力,它在表达形式上的当代性,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北京中轴线解读既定历史语境,并实现突破。

当代语境的建构首先仰仗的是影像易复制、易保存、易传播的特点及影像技术的创新,同时还要依托影像在当下传播媒介中的主流化应用,包括诸多艺术形式中的影像多媒体应用。其次,影像能够鲜活地表现时空,实现对时空的“再现与创造”。从北京城市变迁、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现状出发,站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人类文明发展视角,用影像作品穿越历史长河,既可以回顾过往,又可以面对当下,还可以指向未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在解读文化方面,影像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能够在表达中避免仅仅在历史和建筑的回旋中谈中华文化,可以突破历史纵览、空间特色、建筑美学等现有的阐释角度,走出中央、皇权、秩序、阶层等概念结构,突出中正融合、和谐共处等中华美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当代解读。

北京中轴线影像化传承与传播,从浅层看是历史镜头的寻迹与回顾;究其深层实质,是在“向后看”中“向前看”,是哲学理念、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视像化思考。为此,从规格上,应制作北京中轴线完整的记录影像;从布局上,要在《故宫》《钟鼓楼》等单视角纪录片的基础上,围绕7.8公里中轴线上的14个标志性建筑形成分镜头,同时观照代表现代性的南北延展点;从内容上,要观照普通市民的悲欢离合;从形态完整性上看,应形成北京中轴线文脉影像化的整体方案,包括长片、中片、微电影、短视频等整体的策划和规划,并将文化的内核和发展脉络贯穿其中。

把优秀传统融入现代科技,契合青少年的影像体验习惯

在信息社会,影像具有有效的文化传承力。90后、00后基本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既是视觉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视觉文化产品的创造者,而视觉文化的形式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快消性。2020年,抖音平台日活跃用户量超过4亿,快手直播日活跃用户量近2亿,国内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较2019年末增长1700万,达到11.56亿,其中绝大多数年龄在40岁以下。

目前围绕北京中轴线的影像化呈现多以传统记录影像为主,风格庄重、肃穆,视角偏官方,其创作群、受众群也相应地有些局限。2020年开始介入的直播形式,在互动性上也存在不足。总之,对文脉传承而言,影像化表达实际上存在断层和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还要发挥好青年文艺群体包括大学生群体的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作用,让影像产品契合当下青少年的审美体验习惯,比如可以以北京中轴线文脉为主题,在人工智能、仿真虚拟、沉浸交互的聚合效应中开发创作一些覆盖影像全媒介平台的长中短视频的影像集合体,除纪录片、剧情片外,还应包含电子游戏、动漫等集设计感、娱乐性、故事性于一身的影像化合集。如此,在传统记录影像之外,轻量、多频、高感性、碎片化、高黏合度的影像内容,就能够把中华文脉融入现代科技,真正实现北京中轴线文脉传承路径的创新。

在“国家形象叙事”中强化“价值要素叙事”,以影像语言展示文明互鉴

影像作为跨越种族交流障碍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它将物质化的东西直接呈现,象征与解释通过画面得以强调。“观念性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性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2版跋),中轴线的史脉、地脉、人脉,一方面是国家形象的物化承载,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谐共生、多元共生等价值观念的承载,利用影像并通过物的载体传达情感、传递观念,既有魅力,也有温度。

当前,国人对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日益彰显。与之相对的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西方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存在误导、误判、误解。如何将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转化成国际语言,进而让中华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当下文化传播的要义。

传播需要媒介,影像是覆盖当代主要媒体的媒介语言。传播更要言之有物,在“国家形象叙事”中凸显“价值要素叙事”是言之有物的“物”之所在。13世纪马可·波罗笔下“万贾云集,人文荟萃”的北京城,好一派百姓安居的政通人和景象;今天社交媒体上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生活秀、才艺秀,收获了众多国际拥趸……以上均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物化呈现。

今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北京中轴线文脉影像化传播要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形成互文,并做好价值要素叙事,比如对中轴延长线奥森公园的解读中,要侧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要通过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馆的演化,展现“去集权、赞民权”的公共性。总之,要通过价值要素的内在逻辑,展示自信、多元、包容的中华文明,在地域叙事中讲述全球化的故事,体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凝结了中华民族时代变迁、承载了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脉络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也是全国的一张“金名片”。影像作为当代应用最广泛的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以其泛文化性,在全媒体时代显示出强大的承载力。在北京中轴线文脉传承传播中,影像化传承和传播,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越发显示出其在发掘强大精神力量、赋予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字、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6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