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 高科技助力江口沉银遗址考古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用了啥黑科技?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成都府。”几百年来,这句关于张献忠沉银的民谣经久不息,最后在彭山得到了证实。数万件出水文物,让人们对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奇拨云见日。

考古人在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如何进行水下考古发掘?这些考古发掘的实物又如何证实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5月17日晚7点30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刘志岩将做客“名人大讲堂”,这位在微博上拥有299万粉丝的“考古君”,将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以“折戟沉沙银未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亲历记”为题,分享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

国内首创的围堰考古

自2005年以来,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陆续发现了大量文物。鉴于“江口沉银遗址”已发生多次盗掘,许多专家呼吁宜尽快组织人力、筹集经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2017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

回顾2017年1月5日江口考古正式开始的那天,刘志岩依然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传说,就这样一点点在我们的手下成为了历史。这种穿越时空,与文物与历史的对话,足以震撼到每一个人的心灵。”

来到江口,考古人这才发现,传统的考古神器“洛阳铲”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于是,围堰抽干江水,在干燥区域上进行探方挖掘,最终成为大家的共识。刘志岩回忆,由于江水的流量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发掘只能选择在岷江的枯水期进行。这是四川省首次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其围堰面积之大,开创了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

围挡搭好后,10台高功率抽水机同时启动,2000多平方米区域内的水终于抽干了,露出一颗颗鹅卵石,形成了一个“江中小岛”。

如今,江口沉银遗址在第一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取得了“三项第一”重大突破,这既是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国内第一次考古发掘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最高级别沉宝遗址发掘,也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张献忠册封妃嫔金册。

高科技设备助力考古

在哪儿挖,怎么挖,怎么围?正式发掘之前,这是摆在考古人眼前的当务之急。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一次现代化工作方法和最新科技手段的结合,可以说是一次考古界新技术的大实践。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果放在20年前,考古人想都不敢想。

此次考古,可以说是四川考古界的一次创新:一是通过临时围堰工程解决考古发掘平台,二是通过金属探测仪确定重点发掘区域,三是在发掘过程中采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出水文物坐标,同时利用三维成像和航拍技术采集文物信息。“全站仪定位,通俗地说,就是在发现文物后,以详细坐标的形式,把这个文物标出来。”刘志岩告诉记者,“这样一来,所有出土文物都有确切位置,其伴生关系清清楚楚,对于我们还原历史很有帮助。”

此前,江口沉银遗址出土的文物曾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多地展出,所到之处,展厅里人头攒动,那些金光灿灿的文物十分扯眼球。不过,在“考古君”看来,发掘出文物并不是考古工作的终点,此次考古发掘重要在于确定文物分布范围、埋藏的相关情况,“搞清楚张献忠是不是被伏击、沉银历史谜团,才是重中之重。”

听讲座赢取同款文创

你对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感兴趣吗?快来报名“名人大讲堂”,听“考古君”授业解惑。本次活动将面向社会征集120名现场观众(以最终主办方电话或短信通知为准),到现场聆听刘志岩的讲座。封面新闻APP也将在5月17日晚7点30分同步直播,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可以围观封面直播,精彩不容错过。

“名人大讲堂”是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重要文化活动,受到广大粉丝追捧。自2018年11月正式开讲以来,“名人大讲堂”已经举办22场精彩讲座,邀请到包括李敬泽、阿来、郦波、于丹、梅铮铮、方北辰、孙小淳等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领域专家与观众坐而论道,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为观众们准备了文化衫、手铲等考古文创礼包。5月17日,打开封面新闻,围观直播赢取“考古君”同款文创。

(文字来源华西都市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0.8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