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之下如何推进博物馆国际间合作?国家文物局回应
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国际间合作如何推进?在5月8日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理应成为文明交流、文化交往的前沿阵地,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关强指出,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一背景下,2021年国际博协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发展、新模式、新方案,是全球博物馆普遍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关强介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加强人文交往,发挥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的作用,从文化层面上达成消弭分歧、凝聚共识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博物馆要主动担当作为,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系统梳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具有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馆藏文物资源,并着力从以下方面推动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提高认识,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博物馆对外交流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有重要战略意义,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科学制定、分步实施文物外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分主题、有侧重、系统全面地展示中华文化。在加强统筹规划的同时,还要强化博物馆对外交流的政策保障和配套经费支持,国家文物局将结合博物馆评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博物馆领域对外交流等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加强内容建设,深化价值挖掘阐释。
综合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深入挖掘阐释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提升策展能力,加强国际策展人才培养,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做好学术成果与对外宣传之间的跨文化传播转化,着力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加强现代科技的集成应用和跨界融合,推进文物知识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形成基于共享服务和对外传播的技术支撑体系,用好全媒体传播平台,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化精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推广方式,全方位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中华文明展示传播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字来源光明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