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从成都到重庆,在古时,有陆路与水路,无论哪条路,快也要三五日才能到达,商旅在路途中停驻,很多小镇因此而繁华。
时光荏苒,成渝之间,水路早已被公路和铁路替代,最快几十分钟就可以抵达重庆。如今,成渝中线高铁已启动建设,建成后两地之间的交通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
成渝之间,当年繁华的小镇,如琥珀被时光反锁,许多地方依然保持着过往的模样。
椑木/“蓉城第一关”
巴蜀境内多江河,曾经拥有水码头的古镇为数众多,它们大多位于水陆要冲。内江东兴区椑木镇为其中之一,自古便是成渝古驿道上的重镇,更因明代设椑木巡检司,保护商旅,盘查捉拿盗匪、奸细、逃兵及走私者,曾有“蓉城第一关”之称。
椑木镇旧时为一街四桥五巷格局,其中玉屏街贯穿南北,是场镇交通的大动脉。如今周边一栋栋新式楼房拔地而起,但老街作为曾经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仍旧生活有数以千计的当地居民,算是一座颇有烟火味的原生态场镇。
玉屏街两侧汇集着老茶馆、饭馆、理发店、药材铺、老诊所、旧相馆、农资商店、老戏院等,虽然部分已经人去楼空,几十年前的旧招牌仍依稀可辨,留下了久远的历史印迹。
老街白天幽静惬意,行走在石板路和老院落中,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相当数量的老屋精致敞亮,还有安逸的院落,随处可见精巧漂亮的砖木雕刻及郁郁葱葱的藤萝绿树。无论大人孩子还是猫儿狗儿,都慵懒安闲,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已经通行了60余年的椑木铁桥仍横亘在镇北的沱江之上,这座300米长的桥梁为当年成渝铁路唯一的跨江铁路桥梁。在高铁和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情势下,这条老铁路基本成为了一条货运专线,和镇子东南处的老车站一起,成为当地遗留的一处历史人文景观。
椑木经济飞跃除了靠水陆通衢,清代制糖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是重要原因。内江有“甜城”之称,1956年椑木镇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糖厂——内江糖厂,日榨甘蔗1500吨,使内江制糖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一时间厂房车间拔地而起,图书室、俱乐部、球场、会堂,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正式员工达1800多人。甘蔗收获季节,码头、公路上挤满了运送甘蔗的船只和车辆,老街上也满是经营糖果蜜饯的店铺。制糖业还带动了酒精、造纸等产业的发展……
1960年,时任古巴银行行长的切·格瓦拉访问中国,在15天的行程中就安排了内江糖厂作为其中一站(古巴也以制糖业闻名),11月25日,代表团在椑木镇停留了近3个小时,对糖厂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
旧糖厂离老街不到五里路,建筑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红砖厂房、住宅、俱乐部、烟囱等,均是60余年的建筑。
太平/“东山旱码头”
说到双流区域的古镇,黄龙溪与彭镇两处,如今已是人满为患。而太平镇可谓默默无闻,如一位安静的女子,随遇而安地平淡生活着。
其实,这里汉唐时已是成都东大路上的“东山旱码头”,是成都过简阳到重庆的交通要道,清末的移民运动带动了此地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25座寺庙及多个会馆,一时间人商两旺,车水马龙,场镇规模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如今,由于交通变更,这里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变为一座静谧的小镇。
太平镇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成都东郊龙泉山脉中段,面对川西坝子,背倚龙泉山西麓,半丘半坝。因地处是“汉唐巴蜀古驿道”必经之路且历史上盛产陶器,被称为“东山旱码头”“窑子坝”。历代几经更名,在明代末年始称太平镇并沿用至今。
现在,那些数量众多的寺庙会馆和宗祠已经远去,即便是后来取而代之的厂房、车间及粮站现时同样大多已人去楼空。这些建筑也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新的建筑已在场镇左侧的新镇迅速崛起。正是如此,百年老街才有幸被保存了下来,基本维持着旧日的格局。
镇内的十余条街道纵横交错,正街、广东街、庆西门街、米市街和文庙街构成了老街的主要支线。还有东大街、紫庆街、罗家堰街、梯子坡、安全街、横街子街和上升街等老街。有的街巷为石板路,而有的已改为水泥路面。临街既有砖木结构建筑,也有全木门板式民居。一些临街的建筑有宽敞的檐廊,类似广东地区的“骑楼”,显然是受到岭南移民文化的影响。
正街原是镇上最繁华的街道,太平的一、二食堂,影院和区公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是此地的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修建的石梯子坡又名横街子街,旧日是繁华的集市;热闹的文庙街过去是大药铺、中心小学所在之处;安全街中还有传统理发匠和专做竹篾器具的手艺人,小屋里存满了竹篓竹篮……时过境迁,这些原本喧嚣的街道和来往的商贾已成过眼云烟。
龙市/传承百年的制作工艺
龙市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霸气,这个位于隆昌西部10余公里的古镇在明代中叶便已经建场,因周围山峦形似五龙,故有此名。场镇虽小,却是当年自贡井盐通过陆路运往隆昌和重庆等地的重要一站,早期的明代移民在这里扎根建场,开店经商,各业逐渐发展繁荣,并在清康熙年间开始达到鼎盛。
当年的井隆古道承担着自流井(自贡)到大安寨、仙滩、牛佛、龙市沿途各地到隆昌的运盐作用,同时也肩负有隆昌、荣县等地的粮食以及重庆的日用工业品运往自贡的任务。
龙市的移民除了从事盐业运输和交易的营生,也有不少做起了其他行业的生意。场镇中茶馆、客栈、米店、酒坊、酱园、铁匠铺、裁缝铺、当铺等各业蓬勃发展。晚清时已有盐道街、上正街、下正街、横街子和新河街等多条街巷。
客家人酱油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已经传承百年,老街中仍可以找到老字号酱园。当年客家人将此工艺带入隆昌,清代的县城及响石镇便创办了多家知名酱园,而龙市的余家酱园和张家酱园也同样闻名遐迩。这些昔日的酱园已经成为历史,制作工艺则传承下来。
龙市老街沿路的宅院多已闲置,居民大多搬去了周围的新街。寂寥的老街除了零星生活着一些留守老人和孩童外,平日少有行人来往,游客更是鲜见。随着古盐道的衰落和会馆宫庙的消失,场镇曾经的辉煌也销声匿迹。但老街两侧保留了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依旧原汁原味。一条宽约丈余的青石板路婉转迂回,上下起伏,依稀可见的纹理满载了岁月沧桑。
四川境内河流密布,类似的龙形古桥颇多。龙市镇30公里外泸县境内的一座龙脑桥闻名遐迩,桥身有四龙、二麒麟、一狮、一象的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1996年此桥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是时间充裕,推荐一观。
渔箭/古色古香的旧民居
渔箭镇位于四川隆昌东北约15公里,重庆荣昌以西约18公里,居川渝交汇处,为川东门户。场镇依山傍水,一条“渔箭河”从老街北侧蜿蜒而过。清同治时期沿古驿道建起穿斗梁架木结构的房屋,渔箭老街初见雏形,晚清时期老街逐步演变成为场镇的商贸中心。
这场镇的建设者,最初多是“湖广填四川”的外乡移民。他们在水土肥沃、物产丰饶的渔箭滩开荒种地,安家落户,修宫建庙,及至同治到“民国”中期达到鼎盛。
沿河而建的老街全长224米,宽2.6米,青石板铺成的街面中间高,两边低,下面有排水沟,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涝。街道两侧建筑多为清末川南风格,双扇门、长出檐、木板墙基本保存完整,已有百年历史。除了街东口的禹王宫早年被改造为政府大楼外,从渔箭街24号起到街尾都是古色古香的旧民居。建筑分木结构、青砖和红砖多种材料,显然历经数次修复或重建。
街上分布着几间老茶铺、小饭馆、棉布店和日杂店。建筑多为一楼一底,下店上宅的布局,前厅后一般都有一个四合院,院中设天井。面街长长的出檐下有精美别致的木雕垂花柱,显示出主人的生活情趣。有些老屋中还隐藏着粗壮的石柱础,想来过去不是大户人家便是同乡会馆所在。
渔箭滩自古桥梁众多,场边有普济桥,此桥建于同治八年(1869),桥东头立有普济桥碑,为4柱3开间仿碑记,两边镌刻对联:“不俟扁舟驷马高车看径过,尽饶佳趣霜华人迹恁留题”“南去北来无须呼渡,风清月白更坐吹箫”。历经多年风吹雨打,碑中字迹已经风化,碑顶盖及右次间缺失,成为一块残碑。普济桥西植有一株百年黄桷树,树干粗壮,郁郁葱葱,也算场镇的古迹之一。
随着新场镇的开发使用,旧场镇所在的老街日渐衰败,不复昔日繁华热闹。年轻人出外打拼忙于生计,老街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天地。老人们每日里聚集在大众乐、香园春等几座老茶馆中喝茶打牌,若能在这里驻足片刻,与他们摆摆龙门阵,也许可以听到熟悉的客家方言呢!
顾县/古镇最宝贵的财富
顾县镇距岳池县城十余公里,它的名字中同时含有“县”和“镇”两个行政区划,皆因此地的一段往事。《岳池县志》载,唐通天二年(697)分渠州、相如二县各一部设岳池县。当时的县址设于顾县镇,唐开元二十年(732)县城迁走,原县城降为场镇,称“故县场”。“民国”时期又更名“顾县”,为回顾之意,这便是顾县镇名字的由来。
渠江支流金城河发源于场镇10公里外的金城山,河流在镇西蛇形而过,既灌溉了此地广袤的田地,也成为当年重要的水运线路,可通达川东北的广安、巴中、达州和重庆万州、合川两区。正是这条绵延百公里汇入渠江的大河,在夏季丰水时常常淹没沿线的农田与房屋,令顾县百姓饱受水患之苦。
先人们参考战国时李冰的治水经验,在河道上建起了数十座水堰,其中顾县境内便有付家堰、大堰、小堰等十余座,至今不少仍然起着防洪和灌溉之用。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场镇周边公路四通八达,当年的水运方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场镇屹立在古镇东侧,规模已数倍于老场,把老街压缩在场镇西北一隅。街道两侧的建筑基本是一楼一底、木结构穿斗式小青瓦民居,下层开店,上层居住,有些屋后还建有宽敞幽静的天井小院,环境雅致。这些老房子不少已人去楼空,余下的除了部分仍为住家,大多做了茶馆和饭店。中华街上有几家颇有历史的老茶馆,很有些成都双流彭镇老茶馆的味道。
这些带有厅房和天井的茶馆,沿袭了以往传统的陈设,八仙桌、长条凳、旧躺椅,都是旧时的款式;土砌的老虎灶、黢黑的镔铁壶、旧款的热水瓶,似乎还是过去的样子。
当地最出名的两家是老茶馆和老牛角茶馆。虽然经过修葺,这些茶馆仍旧沿用了木门窗和隔扇、雕花的门罩、木楼梯等,布置得古色古香。老茶馆还分上下两层、有前厅和后厅,里面设有戏台。
有戏台的老茶馆并不多见,原来这座茶馆曾是旧日杨氏宗祠所在,族人们曾在这里祭祀祖先、聚会议事和举行仪式,这戏台便是当时的产物。
茶客们均为街坊,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他们每天泡上一杯茶,摆摆龙门阵,或者打牌搓麻,闲坐发呆的也不少。中午肚子饿了,还可以点上一份饭菜,喝上一口小酒。
尽管岁月变迁,老街的故事仍在老茶馆中流传,这应该是古镇最宝贵的财富。
(原标题:成渝古道,江边的历史容颜。文字来源成都商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