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年轻人青睐的“剧本杀”活动频频惹上负面。“社交新贵”失宠、内容隐藏风险、监管风暴压倒剧本杀……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剧本杀”,正在面临被“杀”的命运吗?它又该不该被“杀”?
19世纪,英国就已经出现“剧本杀”雏形。2013年,一款名叫《死穿白》的英文剧本流入国内,当时并未能获得大流行的机会。直到2016年芒果TV自制明星推理真人秀《明星大侦探》的播出,才让这种游戏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2019年是市场上公认的“剧本杀”元年,全国“剧本杀”门店发展到1.2万家的规模,至今仍然在快速增长。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等明星投资机构对相关业态投资布局,证明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已经凸显。
作为一个新兴的业态,“剧本杀”成长初期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已初步形成以创作者、发行商、制作商、运营商等为核心的产业链。但参与者日渐多元,我们却尚未形成各个环节的把关人制度,所有环节的决策全部由市场主体或参与者自行决断,这也难怪会暴露出问题。
根据媒体报道,暴力凶杀、黄色低俗、灵异鬼魅等类型的剧本大行其道;一些投资商倾向选择“重口味”的恐怖主题,甚至宣扬封建迷信的内容,以达到快速引入客流的目的。线下门店也常有安全隐患。今年2月,安徽一家“剧本杀”门店发生踩踏事故,导致8人不同程度受伤。
但我们不能谈“杀”色变。从名称来说,“杀”,在围棋术语中就有“点杀”或“扑杀”的使用方法,亦有“杀盘棋”等日常用语。从产业来说,随着电影院、KTV等传统业态消费疲软的境况愈加突出,剧本杀以其丰富的业态和快速的迭代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名称还是产业方面,均应该给予“剧本杀”生存空间。
媒体曝光的初衷并不意味着要一禁了之,主管部门对新业态的出现绝不能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判令“斩立决”,而是用好手中的“紧箍”让每个环节都能守住底线。
近年来,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沉浸式剧本娱乐专业委员会等行业自律协会组织逐步筹建运转,但这离制订行业规则,发布相应技术规范,指导行业健康发展尚有较大差距。
谁能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制订相应把关制度,指导行业开展纠错整改,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厘清监管主体,并确定目标任务和规章制度,方能让“剧本杀”产业握住底线、守正创新。
此外,我们讨论影视剧的好坏,首先会探讨剧本的优劣,“剧本杀”也是一样。作为一种剧情体验游戏,“剧本杀”的核心仍然是IP创作。
IP,通常与书籍、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相关,后来逐渐延伸到商业、文旅、酒店等跨界板块。迪士尼、环球影城度假区落地中国后,都凭借强大的IP收获颇丰。
其实,在实景娱乐方向,国内不乏选手。恒大、融创、万达、建业等传统地产商,华强方特、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传媒类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布局。但它们多数离国际化实景娱乐差距不小。
“剧本杀”一定程度上化解了IP向实景文旅衍生中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长周期等难题,它赋予消费者深度了解并参与其中的机会,也给予创作者赋予作品更多生命的可能。从个体户到职业投资者,再到专业投资机构的进场,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在不断加速。
“剧本杀”到底有没有未来,又会有怎样的未来?没有人知道,但行动才有发言权。当务之急,是厘清主管机构责任权利,制订相应管理机制,做好把关人,对乱象予以及时纠正指导,也让从业者有据可循有章可依。同时,推进行业积极建立健全自律机制,促进行业交流,激活创新活力,助推行业“领头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剧本杀”产业的有序和良性发展,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
(原标题:“剧本杀”到底该不该“杀”。文字来源湖南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