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敦煌特展中的14件国宝级音乐文物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清代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纹琵琶

唐代画家韩滉创制的忽雷、武则天侄孙女的阮咸琵琶、清代宫廷乐器铜方响……14件套国宝级音乐类文物,正在故宫午门举办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中的“妙音乐舞”单元展出,引领观众进入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音乐是文明的密码,乐器是凝固的文化。”本次特展筹展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馆员刘国梁讲解,展出的乐器类文物强调每件文物的器型、纹样或制式与过往传统,尤其是与敦煌壁画中图案或宋元以前传统的继承关系,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欣赏千年古物的魅力。

70年后故宫再遇敦煌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承办,将于11月26日落幕。该展览展出了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

上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70年后的今天,故宫与敦煌再次聚首,两座文化丰碑,以其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故宫与敦煌再次相遇,古老的紫禁城与莫高窟珠璧交辉,两个文物界领军机构勾连起了中国文化1600年的历史。”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故宫敦煌特展策展人娄婕介绍,策展团队基于故宫西雁翅楼、正殿、东雁翅楼等三个展厅,设置“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等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又由若干章节构成。

三大板块中,“万象人间”通过古代建筑家具、服饰妆容、乐舞图案等,感受古人在世间百态中体认万千气象。“妙音乐舞”单元便在此板块,展出故宫与敦煌收藏的音乐文化遗存。敦煌石窟中有三百七十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壁画中的乐器涵盖了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乐器类型,约50种七千多件。此次特展在故宫午门西马道下临时展厅还同时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个复制洞窟。其中,莫高窟第220窟(初唐)乐舞图,是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图之一。画面中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演奏来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对舞伎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是表现盛大乐舞场面,也是现实乐舞情景的写照。

“敦煌与故宫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存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刘国梁介绍,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的乐器类文物,档案记载相对丰富,制作工艺水平较高,流传脉络大多清楚,是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按照保管库房的不同,乐器类文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清宫廷乐器与古琴,这类乐器的数量较多,有两千三百余件;一类是青铜礼乐式文物,约有460件套。从时代上看,敦煌壁画多是十六国至元代绘制,而故宫文物,尤其是音乐类文物,则以明清文物为主;从地域上看,敦煌壁画上的乐器是我国西北部各民族东西交融的产物,而故宫音乐类文物有很多我国南北文化、中央与地方文化交流的痕迹;从类型上看,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以壁画为主,故宫音乐类文物以实物为主。

韩滉制忽雷终藏于故宫

“为了配合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乐器,(此次展览)我们把看家的家底都拿出来了,特别要介绍的是忽雷。”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罗文华在“故宫云看展”中说。忽雷是我国古代弹弦乐器。《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称作“忽雷琵琶”。学者庄壮认为莫高窟第369窟中就有晚唐忽雷琴的图像:“忽雷琴二弦、二轴,左、右各一轴,琴体呈锥形,属琵琶类……敦煌壁画上仅见一件忽雷琴出现在自鸣乐中。”

大忽雷

此次展出的大忽雷、小忽雷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据记载,大、小忽雷由唐代政治家、画家韩滉创制而成,小忽雷琴颈背面刻“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楷书款。大、小忽雷曾经在唐代宫廷音乐中出现,在历史中一度销声匿迹。大忽雷自唐武宗后流落民间,直到元代末年,为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收藏。

小忽雷

据史料记载,关于小忽雷的流转,可谓一波三折。直至1910年,清末藏书家、文学家刘世珩于北京卓家购得此琴,与此同时,心中还牵挂着流落于世的大忽雷。同年11月,他于北京大兴琴师张瑞山处访得大忽雷。大、小忽雷终于再度重逢。刘世珩之后,大、小忽雷又几经辗转为浙江湖州收藏家刘晦之所有。1955年,国家文物局从刘氏手中将其收购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乐器名“忽雷”,可能是形容琵琶声音的词语。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载:“康昆仑尝见一女郎弹琵琶,发声如雷。”苏轼的《虞美人·琵琶》中也有“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之句。“‘辊雷’形容它弹奏出的声音非常震撼、有力量。这件珍贵的文物现在不能演奏了,谁也不知道忽雷弹奏出来什么声音。我们期待有一天能够复制、演奏出来,听到它的声音。”罗文华说。

与壁画中乐器交相辉映

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的乐器是琵琶。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郑汝中在《敦煌壁画乐器分类考略》一文中说:“琵琶的图形仅在莫高窟中就绘有七百余只,画有音乐形象处必有琵琶,具有极强的音乐象征意义,从建窟之始从未间断。”

“妙音乐舞”单元中的14件乐器文物,与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交相辉映。其中,琵琶类文物也最多,共4件,大、小忽雷之外,还有唐代的阮咸琵琶残件、清代的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纹琵琶两件。

阮咸琵琶残件

其中,阮咸琵琶残件为木质,1980年出土于武氏墓,推测是墓主人“则天大圣皇后侄孙女”生前喜爱之物。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惟一一件阮咸琵琶。发现时,音箱便已残损,残件为琴柄。琴柄通体镶嵌骨制花纹,花朵错落有致,做工精巧。琴柄顶端有螺旋式弦轴四个,用以拴弦。

黑漆描金山水人物纹琵琶整体呈梨形,琴头髹黑漆,下端凿空以绾弦,琴轴髹黑漆,饰金漆卷草纹。琴颈之相、琴身之品、琴轴之弦均已缺失。琴背上绘高山、古树、楼阁、流水、帆船,画面立体,层次丰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妙音乐舞”单元展出这件清代琵琶以示传承。

琵琶类乐器之外,“妙音乐舞”单元还展出了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方响、古琴、胡琴、排箫、笙等乐器。其中,古琴是传世最完好的唐代古琴“大圣遗音”,铜方响则最难得一见。

唐代古琴

据故宫博物院记载,大圣遗音琴是中唐之始制作的第一批宫琴,是区别唐琴时代特点的标准器,具有极重要的文物和学术价值。同时制作的琴尚有两张传世,国内海外各一。此琴为清宫旧藏,逊清帝出宫前久藏于养心殿南库,因屋漏,琴面满积一层坚厚的泥渍,如漆皮脱落状,岳山亦伤残,故清室善后委员会以“破琴一张”载入《点查报告》。

铜方响

方响有铁板琴之称,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在敦煌唐代之后的壁画中常有方响出现。罗文华介绍,如果没有敦煌壁画,人们还以为它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其实,方响是舶来品,自西方传入以后,在唐代时已经进入宫廷。《旧唐书》明确记载着方响有16块钢片,“西凉清乐方响,一架十六枚”。有传宋代以后,方响就不再使用。其实,它自古以来都有传承,只是不见于文字记载。此次展出的是清代铜方响。据悉,特展同时在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小程序“数字故宫”“云游敦煌”以及官方网站、微博等平台云展出。

(原标题:故宫敦煌特展,14件国宝级音乐文物述说礼乐文明。文字、图片来源音乐周报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1.0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