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天艺术中心首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凤凰艺术 展评|于奇赫:屏幕隔岸的幻象与真实

画廊周北京2020的如期举办为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全面复苏打下了一剂强心针,也拯救了只能依靠滑动手机屏幕观看良莠不齐的线上展览的艺术爱好者。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作为798艺术区逆势成立的一家全新的艺术机构,推出了开馆第一场展览“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该展览由国际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策划,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即对于当下在线传播的屏幕艺术进行溯源,并建立了一种历史的距离。

▲ 山中天艺术中心©山中天艺术中心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看到全世界受疫情影响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都在制作线上展览或开启场馆直播。但是我们看到近期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之后,很多艺术机构的线下展览海报就接二连三的在网上发布;并且,从798的人流量来看观众还是倾向于观看线下展览。 也就是说艺术实质上还是一种知觉的体验,是基于形、声、闻、味、触所引发的心理综合反应。 线上的屏幕艺术很难唤起观众对于一件陌生艺术作品的实际空间与材质表现感知,那观众被感动更是无从谈起。正如《画刊》杂志主编孟尧所说:“很多当代艺术展,在实体空间没人去看,难道线上就会有人看?手艺不好,脑子不灵,在哪做都无人问津。以前在三维空间丢人,现在去云端丢人。”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依子雷

据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和肖戈考证,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世界问题的中心》,是首次在中国展出。1969年11月28日,《世界问题的中心》在比利时国家电视台播出,这是当代艺术史上首次将在线现场直播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

该作品似乎对于当下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意义,或者说“问题”在我们这个世界从未缺席,始终困扰着芸芸众生。作为当代艺术史上首次将现场行为通过电视直播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贝耶斯将图像与声音一并传输给了坐在电视前的观众。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瑞士驻华大使一行参观展览,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肖戈导览©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肖戈导览©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世界问题的中心》可以看到镜头的推拉摇移与场景的精心布置,这说明了该作品是专门为电视而创作的观念艺术,而不是仅仅用屏幕来进行一次单纯的传播。 这个作品诞生于那个受马克思主义“文化民主化”思想影响的时代,艺术家也想到将自己的艺术也“平权”给大众,不论他们接受与否;但是观众是否能够感受到那种灵性的空间,那种声音在圆形空间中回荡的感觉?这似乎是一个屏幕不能解决的问题。

▲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世界问题的中心》©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向振华

独立艺术家罗蔷在谈论这件作品时说 :“上次看到这个作品是在柏林艺术周,我一下子被这个类似神秘主义的作品吸引了,但由于朋友们着急看其他展览我甚至还没能弄清这个作品是关于什么的就被拉走了。这个作品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直到这次有幸重新看到它,才明白这件作品要表达什么。对于所有艺术家而言,能否提出新的问题都显然是最重要的问题,贝耶斯抓住了艺术的本质线索,将问题变成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似乎要把一切讨论推到世界尽头,而神秘主义的形式加剧了他对这个命题的强化,整个作品看起来像一场神秘的仪式,显然,神秘是不会给人确定答案的。”

1969年,德国一位年轻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格里·舒马(Gerry Schum),再次踏上了这条短暂而又充满张力的道路,创造了历史的正式开端——他和妻子厄休拉·韦弗(Ursula Wevers)构思并创建了第一家电视画廊格里·舒马画廊(Fernsehgalerie Gerry Schum)。它于1969年4月15日晚上10:15播出了首个电视展览《大地艺术》。展览展示了8位传奇艺术家的作品,这部分文献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的2号与3号展厅中有所呈现。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

在楼上的4号展厅中,除了LED大屏循环播放着格里·舒马制作的第四场“电视画廊”—《Identification》的影片,策展人还将影片中20位参展艺术家的电视艺术作品切成了独立的20部影像作品片段播放,又辅之以创作者的生平简介与该录像的文字解说,使得观者在录像的循环播放中可以大致了解艺术家的想法。但是,这在这个电视节目播放之初是不可能的:节目仅播放一次,且没有文字解说。这些若干个录像之间虽然没有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但某几个作品还是讨论艺术的基本概念;而这些讨论在现在看来仍然很前卫,不难看出当时德国前卫艺术发展地是多么地蓬勃旺盛。如弗朗茨·艾哈德·瓦尔特(Franz Erhard Walther)、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基斯·索尼耶(Keith Sonnier)与克劳斯·林克(Klaus Rinke)的作品都叫做《无题》(Untitled),但是他们都在从自己的行为去讨论雕塑的概念。所以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在海滩上用“词语”表示向不同的位置行走、用力用棍子扭动浸有泥土的布、在两个光影系统中转动头部与用铁桶向地面缓慢倒水后,所形成的一件件“观念的雕塑”。这几个作品展现出了艺术家睿智的思考与非凡的行动力,这些由“行为”“词语”“欢迎”“流体”所形成的雕塑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应该很难在一瞬间理解,那么其中的奥妙更难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掌握。梅尔文·L·德弗勒与埃弗雷特·E·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就曾指出,大众传媒要想吸引大多数的受众,让“产品”易于销售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能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因此,舒马“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做法显然不是为了让前卫艺术走向大众,这似乎就是他所理解的艺术,更多地强调一种观念与思想的指向意义。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

▲ 弗朗茨·艾哈德·瓦尔特(Franz Erhard Walther),《无题》(untitled),1970

▲ 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无题》(Untitled),1970

▲ 基斯·索尼耶(Keith Sonnier),《无题》(Untitled),1941

▲ 克劳斯·林克(Klaus Rinke),《无题》(Untitled),1970

在展厅出口处有一个玻璃台阶,上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现代主义意味的会客厅,舒适皮沙发和摆着酒杯的玻璃方桌。 电视机里播放着简·黛比斯(Jan Dibbets)的作品《电视壁炉》,其位置恰是被它所取代的传统家居壁炉安放处。 在当时数学思潮的影响下,戴比斯对摄影和现实采取了哲学的观察和介入方法。屏幕中的火苗在扁平化的空间中左右移动,这个虚拟的景象充满了对于前电视时代家庭氛围的回忆。

▲ 简·黛比斯(Jan Dibbets),《电视壁炉》©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当然在屏幕中似乎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不再是通过蒙太奇的剪切手法来隐晦地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位于玻璃屏幕背后的空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幻性(illusion),但是艺术家要把这种致幻的东西揪出来给屏幕外的观众观看。 展览中另一件特殊的作品是《观看K基金会燃烧百万英镑》(Burn a Million Quid),录像本身的模糊与其内容的真实形成了一种张力,这也需要语言文字帮助我们进行认识与思考。 K基金由比尔·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和吉米·考蒂(Jimmy Cauty)两位艺术家和音乐人于1993年共同创立。两人自1987年创立革命性的英伦流行电子乐队KLF以来,人气飙升并登上许多畅销排行榜。1991年,他们成为全世界最好卖的乐队。但是就在一年之后,他们在BRIT音乐奖颁奖礼现场演出时用机关枪向观众席中的业内人士扫射,并在会后派对上丢下一只死羊。这个行为发生后,这个组合就离开了音乐行业,并在1992年5月删除了他们所有的过往曲目。

▲ 比尔·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吉米·考蒂(Jimmy Cauty),《观看K基金会燃烧百万英镑》(Burn a Million Quid),1994

1993年,他们又对1984年创立的、英国电视第四频道每年都对颁奖仪式进行现场直播的、欧洲最重要和最有威信的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Turner)发起了攻击。 创立了K基金并推出了最差英国艺术家奖。 “特纳奖”与“最差英国艺术家奖”的颁奖时间在同一个晚上,而后者的奖金却是前者的两倍。1994年8月23日在苏格兰的侏罗纪岛上一间船屋中,两位乐队的乐手燃烧了一百万英镑。这段宝贵的录像看起来非常的让人揪心,因为近1个小时的燃烧物是多数现代人赖以生存的基础——钱。而艺术家关注的则是金钱资本所支撑的电视业务,被艺术家烧掉的钱在这里其实是用来购买通过电视向公众发表演讲权利的一张“门票”。今日如昨日,电视依旧是被政治和商业所控制,艺术文化在电视帝国的夹缝中只能作为背景而存在、消费。这个耗资巨大的作品猛烈地撞向了电视资本帝国,发出了一声巨响;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下一个频道依然能够看到肥皂剧之后的广告。

▲ 画廊周北京2020总监王一妃与专家评审团一同观展,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专注于在线屏幕艺术的早期历史,即屏幕艺术昙花初现的时刻。 展览很好地利用了建筑的空间,在曲折回转的多个空间中讨论了艺术、技术、媒介和现实的关系。策展人认为“当年这种试图通过电视屏幕创作并传播的艺术,其民主化的愿望,今天似乎在表面上已经实现——如今,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有一块可以用来拍照录像的小屏幕,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创造和推送自己或他人作品。”但是屏幕对于大众而言是一种信息的承载物,人们可以从屏幕中获取艺术,也可以获取非艺术,但是在艺术和非艺术的混合成现时谁会占上风呢?

展览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画廊和美术馆只是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墙上作品的时代,屏幕艺术是如何变得更具侵略性的。回到当下,那么在线屏幕艺术是否也会重蹈舒马等人视屏幕艺术的覆辙?屏幕艺术是被谁遗忘了?是被谁操纵了?究竟是实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愿景?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很难绕开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那些思考:“我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并因此而受到了震撼,这样的震撼对我们理解媒介形式的生命必不可少。”在线屏幕艺术能否让浸润在电子语境中的人们再次震撼,或是再次发现陌生?究竟是体验重要还是观看重要?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依子雷

▲ 山中天艺术中心©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向振华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

而实际上屏幕艺术是最适合线上展示的,而大多数艺术都受制空间展示手段。屏幕艺术解构了空间,为展览策划提供了新的语境。但是,屏幕之后的艺术被屏幕削弱了作品本身的效果,而“参与”一词同样被消解,身体与观看基本上被分离了;即使可以使用VR或其他科技来增加沉漫感,但这些以刺激感官为目的的技术并非促进人们对于作品的理解。

线上屏幕艺术展览未来可能的一个发展方向,或许就是让屏幕“隐去”,不在成为人与艺术沟通的中介。来自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马克·韦瑟(Mark Weiser )和约翰·希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早在上个世纪便提出了“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概念:“技术应无缝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时时感到技术的战栗与恐惧;我们不会消失在电脑空间中,而是电脑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宁静技术认为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应该是融入生活的、不被人所察觉的,不过多地占用人们的注意力。这样未来的屏幕将会成为一个引发变革的媒介,会继续帮助艺术进一步转化、上升。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海报设计:张晓飞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

展览日期:2020.5.20-7.19,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万红里甲31号,798艺术区南门)

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 肖戈

艺术家:

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意大利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

阿里杰罗·波堤(Alighiero Boetti),意大利

斯坦利·布朗(Stanley Brouwn),荷兰

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法国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美国

皮耶·保罗·卡佐拉里(Pier Paolo Calzolari),意大利

吉诺·德·多明尼西斯(Gino De Dominicis),意大利

吉尔·凡·艾尔克(Ger van Elk),荷兰

汉密斯·富尔顿(Hamish Fulton),英国

吉尔伯特&乔治(Gilbert & George),英国

K 基金(K Foundation),英国

加里·奎恩(Gary Kuehn),美国

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意大利

克劳斯·林克(Klaus Rinke),德国

瑞内·卢森贝克(Reiner Ruthenbeck),德国

乌尔里希·吕克里姆(Ulrich Rückriem),德国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美国

基斯·索尼耶(Keith Sonnier),美国

弗朗茨·艾哈德·瓦尔特(Franz Erhard Walther),德国

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美国

吉尔伯托·佐里欧(Gilberto Zorio),意大利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独立于格里·舒马和厄休拉·韦弗的文献档案。)

关于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肖戈(Jonas Stampe & Xiao Ge)或者肖戈&乔纳斯·斯坦普(Xiao Ge & Jonas Stampe),是由二人所组成的策展组合,他们于2019年秋季在北京CHAO艺术中心开始合作,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都具有以人为本的艺术态度,着重关注人类的处境——这源于二人都成长于艺术世家,同时他们也注重对于艺术和社会关系的讨论。

作为策展组合,他们将东西方、中国和欧洲相融合,展示了对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直观而批判的理解。由于背景、研究方向、性别和国籍均不相同,他们也呈现了一种非二元论的开放式的观看方式。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国际策展人、艺评家,瑞典和丹麦双国籍。1965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习当代艺术理论和历史,并于瑞典兰德大学当代艺术史学院获博士学位。他在法国生活和工作24年,现居北京。

2001-2003,他在瑞典哥德堡组织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推出来自27个国家的59位艺术家作品。自2001年起,他在欧洲、美洲策划了近50场不同活动与展览,推出近400名艺术家。除了作为法国违规国际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他还是瑞典哥特堡现场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2008年,他当选北欧国家行为艺术组织者联盟主席。此外,他还创办了“威尼斯·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期推出。2009-2014,他在中国创办“广州·现场”(Guangzhou Live)国际行为艺术节,被誉为亚洲最专业的行为艺术节;2016年,创办“北京·现场(Beijing Live)国际行为艺术节”。2017年至今,他加盟北京红砖美术馆,任高级策展人及资深研究员。2019年,他与肖戈成立策展组合,于北京CHAO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该展获《罗博报告》年度策展人奖,入围2019年 ART POWER 100 年度策展人榜。

肖戈,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出生于上海,来自艺术世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95年赴法国,先后就读于埃克斯-普罗旺斯美术学院、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油画及总体艺术专业,巴黎时装工会高级服装学院、巴黎八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等。她于2009年回国,现居北京。

作为艺术家,她曾活跃于法国、意大利,创作涉及绘画、装置、行为等形式。作为艺术工作者,2005-2008,任意大利文中心中国区负责人;2009-2010,作为主要策展人策划被媒体和史学家称为“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圈最大事件”的“暖冬计划”;2011年任“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副总;2012年任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山公园计划”特邀策展人;2013年于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50周年之际策划“纤维之缘:万曼&宋怀桂”回顾展;同年作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策展人,以艺术之举推动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2019年,她于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划“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同年,她与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成立策展组合,于北京CHAO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该展获《罗博报告》年度策展人奖,入围2019年 ART POWER 100 年度策展人榜。

她于2014年加盟凤凰卫视集团,先后任“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主编、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艺术总监。她与团队一起将“凤凰艺术”打造成中国艺术圈最具影响力、专业性的艺术媒体之一;作为策展人,她与团队一起策划完成多项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和活动。

关于山中天艺术中心

作为798艺术区南门最新的艺术地标和2020年画廊周唯一的新艺术机构,山中天艺术中心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它的使命是通过为国内外知名和新锐艺术家举办具有学术性、启发性的展览,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当代艺术。本着致力于融合国际性与本土性,山中天艺术空间旨在培养优质的艺术共同体,为孵化新思想、深化共情力与激活创造思维提供一处灵动自恰的聚合地。

艺术商店内提供由“十点睡觉”出品的原创艺术品和在全球范围内臻选出的艺术家精美手作,以及各种激发喜悦的美好小物。餐饮区则提供以饮食与环境为主题的器皿和生活杂货。

山中天艺术工作室以艺术中心的优质展览为学术支撑,以都市青年为理想参与者,旨在通过倡导“用艺术链接生活”的核心理念,并辅以一系列主题性艺术活动,召唤参与者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方式。

山中天艺术工作室的艺术活动共分为核心活动、精品活动、提升活动三大部分,我们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运营原则,将山中天艺术工作室活动内容与山中天艺术展览紧密结合,以期催化出一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与艺术思辨的体验语境,为参与者提供多元的实践方式,帮助参与者了解当代艺术与全球文化,引领参与者拓宽艺术视野、培养艺术审美、建立文化自信,进一步享受艺术生活。

山中天艺术工作室将推动山中天艺术中心从艺术展场转变为艺术创作现场作为长期愿景,立志为拉近艺术中心与公众的距离、为艺术与生活搭建一架沟通的桥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0.8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