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屏幕到观念”:艺术直播 了解一下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你离世界上最早的艺术直播,还有最后一天

近日,山中天艺术中心推出了开馆第一场展览“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对在线传播的屏幕艺术进行溯源。本次展览是中国首个呈现在线屏幕艺术起源的展览,由国际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策划,呈现了23位欧美当时最为重要的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将于7月19日闭幕。

当你推开山中天艺术中心的黑色大门,抬眼所见的第一个物件,便是闪着雪花的老旧电视机——它仿佛在暗示着:欢迎来到一个跨越时空的媒介世界。——山中天游记

近日,伴伴随着疫情的不断起伏,以及人们对于数字化生活的愈加习惯与依赖,位于798艺术区南门的山中天艺术中心首展也即将完成了它的“播出时间”。

本次展览是中国首个呈现在线屏幕艺术起源的展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到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展览中的23位参展艺术家均是当时最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也是最早使用在线屏幕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于不同的艺术运动,例如行为艺术、过程艺术、贫穷艺术、观念艺术、摄影和大地艺术。

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曲折回转的多个空间中,那些错落的作品与空间环境共同构建的“气氛”中,弥漫着艺术、技术、媒介和现实间的种种关系。

▲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TV不等于VT

为了纪念和庆祝非常早期的、富有创造力的、基于屏幕的艺术作品的51周年生日,“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希望强调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中的当下地位,或是其被忽视之处。

作为对当下、历史和展览的呼应,山中天艺术中心将同时邀请数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行15秒短视频创作,以及举办多场在地性论坛,以作为此时此刻对历史和当下现实的回应。7月16日下午,艺术家曹雨,独立策展人李振华,《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艺评家盛葳,国际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 onas Stampe)和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五位嘉宾线上“做客”论坛,展开了一场关于屏幕艺术的讨论,此次对话由“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艺术总监、策展人肖戈主持。

▲ 山中天艺术中心在线论坛截图

本次展览将50年前的电视艺术和电视画廊都复制过来了,里面的很多艺术家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但大家只知道这些艺术家最为成熟的作品,本次展览却展示了这些艺术家许多实验性的作品。虽然有些作品很生涩但也不完整,但这种全景式的探索感和实验性让我更加感受到许多启发。——艺术家曹雨

可以说,“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探讨了屏幕艺术的开端,并为探索、理解和讨论当代艺术如何在线上环境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同时,它也可以指导我们从其历史中学习,以提高对其风险以及许多变化的认识。

▲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摄影:向振华

▲ 约瑟夫·博伊斯 ,《Filz 电视》《Filz tv》1969

▲ 马里奥·梅尔茨,《无题》《Untitled》1970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几乎百分之百仰仗媒介去建构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媒介本身的特性也携带着信息,改变着人类行动的尺度规律。

事实上,屏幕艺术在最初原本是一种专门为电视而创作的观念艺术,而不是仅仅用屏幕来制作和展示艺术家的纪录片——譬如,1977年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曾呈现过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录像艺术的集结。在当时,一个巨大的标语树立在现场:TV不等于VT——即电视(Television)和录像带(Video Tape)并非可以混为一谈(盛葳)。

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些早期的屏幕艺术作品放置于1960年代后期欧洲和美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受马克思主义将艺术和文化带给所有公民,并使文化民主化的左翼思想影响,这一时期见证了一种向大众提供艺术的强烈冲动。

但是,它也受到那个时期新兴和开创性的艺术运动的强烈影响:行为艺术、过程艺术、贫困艺术、观念艺术、摄影、大地艺术和一些影像艺术作品……艺术家们渴望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来超越雕塑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学科所施加的边界。

▲ 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无题》(Untitled),1970

▲ 基斯·索尼耶(Keith Sonnier),《无题》(Untitled),1941

▲ 克劳斯·林克(Klaus Rinke),《无题》(Untitled),1970

▲ 简·黛比斯(Jan Dibbets),《电视壁炉》©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依子雷

如今,人类、社会与自然已经产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之间的脆弱关系成为了时代主题。当代历史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被书写的——没有什么跟过往一样了。这是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体,并和他人保持距离的时代。很显然,通过屏幕——这个在当下时代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媒介——这也是我们重新思考人际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球上如何继续存续的时代。

▲ 导览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大地艺术:电视艺术的短暂花火

在50年前,互联网还未存在,也没有其它在线视觉媒体出现的时代,这些艺术作品被简称为“电视艺术”。尽管早在1952年,“电视艺术”曾作为一种概念被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和意大利空间主义者们在其《电视清单》中所提出,但它并未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

1969年,德国一位年轻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格里·舒马(Gerry Schum),再次踏上了这条短暂而又充满张力的道路,创造了历史的正式开端——他和妻子厄休拉·韦弗(Ursula Wevers)构思并创建了第一家电视画廊格里·舒马画廊(Fernsehgalerie Gerry Schum)。

它于1969年4月15日晚上10:15播出了首个电视展览“大地艺术”。展览展示了8位传奇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巴瑞·弗拉纳根(Barry Flanagan),沃尔特·德·玛丽亚(Walter De Maria),丹尼斯·奥本海姆(Dennis Oppenheim),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马里努斯·博埃塞姆(Marinus Lambertus van den Boezem),简·戴比斯(Jan Dibbets)和迈克尔·黑泽尔(Mike Heizer)。

这是一种专门为电视而创作的艺术观念,艺术家们渴望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来超越雕塑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学科所施加的边界。

▲ 格里·舒马(Gerry Schum)的电视画廊,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电视,尤其是商业电视,它的产品是观众。电视将人们传递到广告商那里。除了电视,美国没有任何其它的大众媒体。商业电视每分钟可向2000万人传送信息。在商业传播中,观众为将自己售出的权利而付费。被消费的是消费者,你是电视的产品,广告商成为了客户。他们消费了你。这个系统并不受观者控制。你是最终的产品。你是最终交付给广告商的产品。你是电视的产品。你被消费了。

电视传递人。

理查德·塞拉

卡洛塔·费伊·斯库曼

1973年3月20日

事实上,那时的电视被政治和商业所控制,并没有留给艺术文化一丝空间。同时,直到2005年,在线景观仍一直完全由私有和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所把控,而这些艺术家用个体性的艺术创作将这一巨石撬开了些许缝隙——正如本次展览,就在这种种缝隙之中,艺术家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乌托邦的短暂想象和实验,观者也同样得以在这一场时光长河中重新去思考艺术、技术、媒介和现实的关系。

这种任由时光长河冲刷下的思考与感受,或许发生在某一件作品前,或许是在电视画廊的矩阵之中,或是在世界问题中心前的沙发上,又或是在山中天艺术中心的“一线天”中——在具身化的体验与观看中,重新感受人与媒介之间种种微妙的关系与结构。

▲ 比尔·德拉蒙德(Bill Drummond)、吉米·考蒂(Jimmy Cauty),《观看K基金会燃烧百万英镑》(Burn a Million Quid),1994

当年梦里人,今日山中天。

仿佛回应着理查德·塞拉梦呓式的寓言,50年后,当下的中国出现了一部名为《大地艺术家》的大型户外艺术体验节目,作为国内首度聚焦艺术家人群的节目,整个系列启用“全素人”嘉宾阵容,邀请十二位年轻艺术家进入乡村。这些艺术家们在镜头前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并结合原有生态景观,在镜头前创作完成了十余件大地艺术作品 。

从当年试图让前卫艺术走向大众的电视画廊展览“大地艺术”,到如今的综艺节目“大地艺术家”,相似的名字背后仿佛将两者指向了共同的愿景和受众,并使其成为了某种轮回式的巧合。

然而,真正读懂作品与展览的人,绝不会如此认为。

这是因为,两者间表面的相似无法掩盖媒介自身以及媒介间所处的系统性差别。在前者那里, 这些艺术家清楚他们所构建的图像将在电视的方形屏幕上呈现,因此他们有意识地考虑了视角、行为和静止,并思考了电视机所具备的特定格式、扁平化及其带来的幻象;而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商业性、娱乐性和收视率才是每个人关注的重点。

换句话说,很多事物已经悄然消逝了。

▲ 嘉宾参观现场,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正如《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艺评家盛葳在山中天艺术中心举办的线上讨论时表示的,“大地艺术”展开启了一个充满活力但又不确定的未来。在当时,民主政策和左派文化的高潮使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前卫艺术的实验被提出。这场电视展览并非是对艺术的普及,也不是一场真人秀,而事实上就是一件不为取悦观众的艺术作品。

换句话说, 昔日的电视艺术如何发展,并不取决于电视本身。 在他看来,由于左翼文化的退潮,前卫艺术的普遍跌落,商业文化流行艺术的崛起,电视以及电视制度的并行,电视网络开始蜕变为一种商业网络等等原因,以及电视艺术自身的特性,都导致了其成为了一场绚丽却短暂的乌托邦实验。

那么,这场绚丽的花火,在51年后重新在遥远的东方“升起”时,又为当下的时代与大众,带来了怎样鲜活的问题与思考?

E=MC2,然后呢?

本次展览是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世界问题中心》在中国的首次展出。作为当代艺术史上首次将现场行为通过电视直播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贝耶斯的作品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而它可能再也不会在中国展出了。

▲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世界问题中心》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 历史”

《世界问题中心》于1969年在安特卫普的宽白空间画廊举行。作为艺术史上第一场艺术“云直播”,这场一小时长的直播是贝耶斯对“问题”毕生痴迷探索的一个缩影。这场行为作为艺术家1969年的创作计划之一,在比利时BRT电视台上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件作品从当时最聪明的100个人那里收集了世界上最重要的100个问题,而这个想法则来自贝耶斯自身:“如果可以收集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问题,那么就能了解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了吗?”

▲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世界问题中心》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摄影:向振华

而如今,科技的发展让人类伴屏共生。世界性的疫情更是对每一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空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加速了这一数字化进程。

云展览、云博览会、云论坛、云直播……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通过信息网络在云端传播艺术的密度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我们沉浸在以对话和互动为核心的公共交流环境中:信息的交互、问题的传播以及人们对于屏幕的依赖,更是达到了历史巅峰——我们曾经或许可以和鲍德里亚一起高喊着“海湾战争并未发生”,但如今,当人们再次面对着巨大的媒介世界的包裹,成千上万个问题在你的眼前展开时,却突然恍然发现:我们依然看不懂这个世界,一切“战争”就在身边。

▲ 吉尔伯特&乔治,《我们外表的本质》《The Nature of Our Looking》1970

▲ 吉尔·凡·艾尔克,《无题》《Untitled》1970

▲ 阿里杰罗·波堤 《The Body Always Speak In Silence》《身体总是无声地说话》1970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一切的行动和工作都被送上云端。

就如独立策展人李振华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艺术的时代,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媒介的技术指标?那些技术的历史和信息的世界传播,是如何在你的脑中形成一个概念的—— 如果更进一步地追问,艺术又是如何活在你的脑中的?它如何和世界泛滥的信息流与视频流进行对抗?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依子雷

当你注视着这些屏幕,观看这些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你正在练习一种思维上的恢复能力和一种观念上的想象能力,并需要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瑞士驻华大使一行参观展览,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肖戈导览©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肖戈导览 ©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崔雁新

事实上,《世界问题中心》中的场面极其古怪:艺术家坐在中间,两侧各有一位美女,其他人则都身穿着贝耶斯标志性的淡粉色长袍围坐成一个圆形。这个场面反映了詹姆斯·李·贝耶斯对身体的思考,他认为身体是知识的生产者,而衣服则是集体意识交流的载体。

而在当下,数字ID是每个人的长袍,屏幕与数字平台成为了新的集体意识交流的载体。在疫情隔离所带来的日常生活中,人人与屏为伴,无时无刻。同时,线上展览已然成为画廊、美术馆和艺博会所必需的展示方式,视觉化数字媒介也早已内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

但在同时,我们是否已然真的清楚社交媒体所呈现的在线景观将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它的速度、群体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又会对我们的生存带来怎样真切的改变?

▲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在问题之后,又是什么?

2020年,以令人都不曾想到的姿态到来了。世界性疫情对每一个个体,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空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让人们再次思考个人、社会与世界,艺术与现实间紧密而又复杂的关系。

▲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在贝耶斯看来,提出问题的艺术要比解决问题的艺术更具价值。“答案”代表了问题所具有的开放性的对立面。

展览同样如此。

由于背景、研究方向、性别和国籍均不相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组合——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与肖戈呈现了一种非二元论的开放式的观看方式,这也为本次展览带来了某种超越时空的视角,以及提示人们从另一个层面重新思考如何观看这个世界——而此时,无论屏幕或云端,早已成为了人与世界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

▲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右一)和策展人肖戈(右二)导览, 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正如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 在论坛中所说,从本次展览里能很明显地看到媒介生态的缩影,以及艺术家与电视又是如何共存在录像艺术的图景之中的。

在一方面,本次展览似乎是对一段中国观众并不太熟知的艺术史的溯源、阐述与展示;但在另一方面,就像贝耶斯所说的,“通过在任何陈述上加入问号,陈述因此获得了生命”。

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与肖戈在对过往艺术现象和流派的“陈述”上注入了强烈的当代性与问题意识,而这些曾经似乎已经短暂隐伏的艺术作品通过当下的再提问,再次获得了鲜活且有力的生命性。

▲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的传奇性观念作品《世界问题中心》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

在某种程度上,它赋予了人们在展厅当下踏过这些问题时,得以重新回溯那些基石本身的意义。而每一个体,也在同时因此被拉入了一个时间的夹缝中——这里是两个时代的头脑彼此碰撞的空间,更是超越了时间、媒介和技术的一个切口和瞬间。

▲ 画廊周北京2020总监王一妃与专家评审团一同观展,山中天艺术中心(Wind H Art Center)开馆展“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展览现场

麦克卢汉在1969年接受《花花公子》专访时曾如此说道:“我们盯着后视镜看现在,倒退着走向未来。”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同样建构起了一种历史的距离——它从一个不太过时的后视镜中透视了当今的现实状况,也展示了与当代影像艺术相比,早期屏幕艺术所存在的相异性和相似性,缺席和在场,对技术和视觉简单性以及思考深度的偏爱,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狂潮中常常被遗失的。

在最初的电视画廊展览中,每场电视展览只播出一次:人们要么看到了,要么就错过了。就是这样,没有重播。

幸好,我们又在此时、此地、此刻,看到了。

▲ 山中天艺术中心©山中天艺术中心,摄影:向振华

关于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肖戈(Jonas Stampe & Xiao Ge)或者肖戈&乔纳斯·斯坦普(Xiao Ge & Jonas Stampe),是由二人所组成的策展组合,他们于2019年秋季在北京CHAO艺术中心开始合作,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都具有以人为本的艺术态度,着重关注人类的处境——这源于二人都成长于艺术世家,同时他们也注重对于艺术和社会关系的讨论。

作为策展组合,他们将东西方、中国和欧洲相融合,展示了对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直观而批判的理解。由于背景、研究方向、性别和国籍均不相同,他们也呈现了一种非二元论的开放式的观看方式。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国际策展人、艺评家,瑞典和丹麦双国籍。1965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习当代艺术理论和历史,并于瑞典兰德大学当代艺术史学院获博士学位。他在法国生活和工作24年,现居北京。

2001-2003,他在瑞典哥德堡组织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推出来自27个国家的59位艺术家作品。自2001年起,他在欧洲、美洲策划了近50场不同活动与展览,推出近400名艺术家。除了作为法国违规国际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他还是瑞典哥特堡现场行为艺术节的创始人之一和策展人。2008年,他当选北欧国家行为艺术组织者联盟主席。此外,他还创办了“威尼斯·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期推出。2009-2014,他在中国创办“广州·现场”(Guangzhou Live)国际行为艺术节,被誉为亚洲最专业的行为艺术节;2016年,创办“北京·现场(Beijing Live)国际行为艺术节”。2017年至今,他加盟北京红砖美术馆,任高级策展人及资深研究员。2019年,他与肖戈成立策展组合,于北京CHAO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该展获《罗博报告》年度策展人奖,入围2019年 ART POWER 100 年度策展人榜。

肖戈,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出生于上海,来自艺术世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95年赴法国,先后就读于埃克斯-普罗旺斯美术学院、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油画及总体艺术专业,巴黎时装工会高级服装学院、巴黎八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等。她于2009年回国,现居北京。

作为艺术家,她曾活跃于法国、意大利,创作涉及绘画、装置、行为等形式。作为艺术工作者,2005-2008,任意大利文中心中国区负责人;2009-2010,作为主要策展人策划被媒体和史学家称为“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圈最大事件”的“暖冬计划”;2011年任“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副总;2012年任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山公园计划”特邀策展人;2013年于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50周年之际策划“纤维之缘:万曼&宋怀桂”回顾展;同年作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策展人,以艺术之举推动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2019年,她于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划“共同空间:后非遗时代的大运河叙事”;同年,她与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成立策展组合,于北京CHAO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年度艺术大展“观看之道”。该展获《罗博报告》年度策展人奖,入围2019年 ART POWER 100 年度策展人榜。

她于2014年加盟凤凰卫视集团,先后任“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主编、全媒体总编辑。她与团队一起将“凤凰艺术”打造成中国艺术圈最具影响力、专业性的艺术媒体之一;作为策展人,她与团队一起策划完成多项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和活动。

展览信息

从屏幕到观念——50年的历史

展览日期:2020.5.20-7.19,周三至周日:10:30-18:30(周一、周二闭馆)

展览地点: 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万红里甲31号,798艺术区南门)

策展人:

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 肖戈

艺术家:

阿里杰罗·波堤(Alighiero Boetti),意

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法

弗朗茨·艾哈德·瓦尔特(Franz Erhard Walther)德

加里·奎恩(Gary Kuehn),美

吉尔·凡·艾尔克(Ger van Elk),荷

吉诺·德·多明尼西斯(Gino De Dominicis),意

乔凡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意

吉尔伯特&乔治(Gilbert & George),英

吉尔伯托·佐里欧(Gilberto Zorio),意

汉密斯·富尔顿(Hamish Fulton),英

詹姆斯·李·贝耶斯(James Lee Byars),美

简•戴比斯(Jan Dibbets),荷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

基斯·索尼耶(Keith Sonnier),美

K 基金(K Foundation),英

克劳斯·林克(Klaus Rinke),德

劳伦斯·韦纳(Lawrence Weiner),美

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意

皮耶·保罗·卡佐拉里(PierPaolo Calzolari)意

瑞内·卢森贝克(Reiner Ruthenbeck),德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美

斯坦利·布朗(Stanley Brouwn),荷

乌尔里希·吕克里姆(Ulrich Rückriem),德

关于山中天艺术中心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南门,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中心建筑面积900平米,展厅面积500平米。其使命是通过举办国内外知名和新锐当代艺术家具有学术性、启发性的展览,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当代艺术。山中天致力于打造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旨在培养优质的艺术共同体,聚集新思想、深化共情力与创造性思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