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福春安息,绿色火车载着他在天国遨游
2021年3月13日上午6点08分,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火车上的中国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作,纪录着在铁路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中国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情景和历程,已成就为中国纪实摄影经典作品。
王福春,1963年考入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曾就读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丶编辑,2002年迁居北京,自由摄影人,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中国人影像》等10几部摄影专题。多次赴丹麦、法国、巴西、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美国、荷兰等国家参加摄影展和画廊展。
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中国优秀摄影师画册阿尔卡特大奖”金奖,2014年《火车上的中国人》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2018年《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在中国美术馆收藏展。2018年《生活中的中国人40年》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展。
▲ 1992年 成都—上海
▲ 1994年,哈尔滨站蜂拥上车的旅客。
▲ 1994年,从北京开往沈阳的列车上,打麻将的旅客。
王福春曾说:””如今回头去看,我这一生就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坚持摄影。””
▲ 1996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位母亲小心地护着放在背篓里的孩子。
在王福春三四岁的时候父母接连去世,由哥嫂抚养长大的。初中毕业那年,在铁路工作的哥哥瞒着他去绥化铁路司机学校给他报了名,因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王福春在学校应征入伍。在部队的5年,做宣传方面的工作。1970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哈尔滨后,做了几年车辆钳工。因为喜欢写写画画,他被调到工会当宣传干事。在一次单位评劳模的活动上,工会主席让他拍劳模照,到技术室借了一台海鸥相机,那是王福春第一次接触相机。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拍照片,陆陆续续在铁路报社发稿。他一直没有再拿起过画笔,而是把对美术、美学的热爱都融进了摄影作品中。
▲ 哈尔滨-北京 1986年从哈尔滨开往北京的T18次列车上第一次出现电视机
▲ 哈尔滨站 1989年
▲ 1990年,哈尔冰—上海,他们的梦也许不是很甜,他的梦也许很苦……
▲ 1991年,从绥芬河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在拥挤的车厢内,一位抱孩子的父亲脸上显露出困倦的神情,但依然紧抱孩子。
▲ 上海-重庆 睡在车厢接口的一家四口 1991年
▲ 1991年 哈尔滨—上海
▲ 1993年,从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站在车厢过道对镜剃须的老人。
▲ 西安-西宁 1995年 无法下车的乘客在向火车站内的沿线商贩购买商品
▲ 1995年,从武汉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车厢太拥挤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 1995年 兰州—北京
▲ 成都-长沙 1996年
▲ 哈尔滨-济南 1997年
1977年左右,王福春开始拍火车。那时候只有报社、企业做宣传工作才会用到相机,普通百姓最多拍摄纪念照,平常很少能接触到摄影。作为一名是铁路职工,由于经常有宣传任务,所以他带着相机坐火车拍摄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就是把眼前看到的场景、故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从绿车皮、蓝车皮、红车皮到白车皮的更新换代,王福春都依依拍了下来。
▲ 1992年,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开往古莲的列车上,各自占了一张长椅睡觉的男女青年。
▲ 1994年,北京—沈阳。列车上相互依偎的情侣。
▲ 1996年,广州—成都。挤在一个下铺上的情侣,享受着片刻的甜蜜。
▲ 1996年,从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卧铺车厢内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铺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娱自乐吸引了上铺和下铺的青年男女的关注。
过去拍片叫潜心摄影,现在叫潜伏摄影,就是不能公开拍,像特工人员。因为人们防范意识提高,什么肖像权隐私权都上来了,给拍片带来难度。””让你删掉是客气的,给你一拳,踢你两脚,骂你几句是正常的。”另外王福春也形容自己是职业“小偷”,他在火车上拍片两眼到处乱看,在车厢来回走,多次被旅客通报乘警,说他是小偷,乘警审讯查证件,弄得哭笑不得。这些年在车上拍片,练就了一双贼眼,列车到什么地段小偷多,小偷什么时候出场,他非常清楚。
除了被误解,也遭遇过不少危及生命的险情。记得1991年在一趟从哈尔滨去往上海的火车上,火车暂停期间,王福春下了火车。结果还没等他走上车厢,火车就开了。
当时,他追着跳上去,腿脚蹬在车皮上,手一抓上车把门,脚却脱离了支撑,身体随即飘了起来,这种时候一旦坠地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列车员和乘客一起使劲拽开了车门,将他拽进了车里。他坐在地上十多分钟,站不起来。后来有乘客问他,“你不要命了,这趟赶不上,大不了赶下趟车啊,你知道刚才有多危险吗?”王福春说:“我的摄影包还在车上,胶卷、镜头都在里面,不上不行。”
那些照片是他拿命换来的,后来即便过去了很多年再回想起当时的险象环生,他依然心有余悸。
▲ 2009年 广州—北京
▲ 2010年,上海到哈尔滨的列车上,上铺的母亲一边看书一边拉着女儿的手。
在当时,胶卷拍摄难度要远远大于数码,那时胶卷很贵,一卷12张,不能像数码这样随意地按动快门。王福春车厢里拍片需要很严谨,要到关键时刻才会按下快门。而且拍完上胶卷、后期洗照片这些都很花时间和精力。2005年,他的儿子送给他了一台数码相机,他开始尝试用数码相机拍。但是,不管是胶片还是数码,他始终注重内容,他一直要求自己的作品要有思想、有深度、有看点。他喜欢拍摄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而又会不经意间错过的瞬间,这些会更让人有亲切感,更能打动人。
▲ 2007年 北京—哈尔滨
▲ 北京南-杭州(德州) 2015年
过去的胶片,王福春拍了有20多万张,到现在数码就更多了,40多万张。在他的家里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底片。他一年最多的时候坐过150多次火车,每一次出行都有记录。可以说,王福春把全国的铁路基本都跑遍了,每条线都走过。有时候在北方上车,外面还飘着雪,睡一觉醒了,一睁眼睛到了南方,到处是春暖花开,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火车让有他机会走遍了大江南北,摄影让他把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都留存了下来。
▲ 通辽-集宁 1998年
摄影批评家鲍昆对这张照片有很高的评价。这些乘火车的乘客,趴在车窗上,随着车辆的移动看远方,两侧是渐行渐远的田野,他们的眼光又在延伸,超出画面以外。实际上含有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暗示,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 “加上他拍的时候,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这张照片一下子就把当时的时代感给提出来了。”
2001年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出版了,他松了一口气,这个名字是刘香成替他起的。这么多年在火车上从没老老实实地休息过的他心想,这次坐火车好好当回旅客,享受旅客待遇。可躺在卧铺上不到一个小时,心里像长草似的翻腾着,沒办法,又拎着相机到车厢里串了。这种感情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真的患上了职业病,上瘾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