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 是你遗失的风景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鲁明军:理想主义者周子曦的绘画

当我走进展厅时,周子曦的画还没有上墙。只见他把一张色彩稍微亮丽一点的作品拿走了,换成了一个暗调子的作品。不抽烟的我跟抽烟的周子曦在美术馆外聊了很久,谈吐间也能感觉到他并不是所谓的“艺术圈”里的人:他的社交很少,基本上都是和几个老朋友,很少去看新的展览。幸好我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就是70-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那些事情。我走的时候,周子曦正在用抹布擦拭自己早期创作的小幅肖像作品。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 开幕式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都说字如其人,那么画也可以成为一个照映自我的镜子。周子曦并不是严格的学院派的画家,他的绘画技法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摸索,或许就是观看。策展人鲁明军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他并未受过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和训练,但他的绘画语言反而带着强烈的学院派色彩;当大多人将革命现实主义视为当代的“假想敌”的时候,他却始终执迷于苏派的造型语言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当荧光亮成为新的当代审美趋向和消费时尚的时候,他却始终孜孜于虚构一个个晦暗和失调的世界;当大多人通过反讽、调侃、游戏等各种小伎俩卖弄聪明的时候,他却始终守护着他笨拙的反抗和自我反抗……自不待言,这样一种方式既不受主流话语待见,也一度被当代系统所冷落,所以,他总是在边缘处,暗自打量。”    

Q&A

Q:「您可以简单地聊聊这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吗?」

鲁明军:

徐震去年底和我商量,说要给周子曦举办一场个展,过完年回到上海后我们一起去了一趟他的工作室。那天正好下雨,我们就和周子曦一起在电脑上把他从90年代至今所有的绘画作品都看了一遍。在看的过程中,我自己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和基本的思路;回去没多久我就做完了方案。

▲ 午后02,布面油画,150x220cm,周子曦,2012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我希望这个展览不只是展出周子曦新创作的作品,也不是只展出过去的作品,而是把他近20年的绘画实践全部厘清,再打乱。我不希望简单地将他的作品按照创作的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而是要找到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激荡出一种新的力量。

Q:「我看到您之前对您著作《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的讨论中,说“艺术的好坏终究并不取决于临时的正确与否,还是在于有没有力量刺破现实。”我看到这次展览多数的作品都是灰调子的。」

鲁明军:

我希望展览的基调是相对晦暗的,看起来比较压抑。因为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展览都太光鲜亮丽了,过于时尚、肤浅和表面了。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展览传递一种久违的美学和力量,所以可能会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 空房间,布面油画,120x160cm,周子曦,2010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所以整个展览的起点是周子曦的一幅自画像吗?」

鲁明军:

那张自画像是周子曦生病的时候画的,去年他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手术。人在生病期间经常会一个人呆着,医院的病房提供了一个适合回忆的空间,会让人想起过去很多事情。我看过周子曦写的自述,他对于童年有一些很不好的回忆。所以,我觉得可以以周子曦生病的经历虚构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梦境来展示他以《黑镜头》丛书为主题的小幅人物创作,那些倾斜的像纪念碑一样的黑色柱子、洪水为主题的风景作品,以及空间里有土堆的“泥石流”系列作品等等。你可以把整个展览看成是一件作品,看作是艺术家生病期间勾起了很多回忆的一场梦。

▲ 自画像,布面油画,60x80cm,周子曦,2019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让周子曦到十分意外的是,你选了他以《黑镜头》丛书为素材创作的一系列小幅头像作品。」

鲁明军:

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时,这组小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子曦也没有使用什么特别的手法,就是把人物形象画了出来。看完资料后我让他把作品的信息发给我,结果U盘里唯独少了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做方案的时候反复找了好几遍没找到,我就问他那组小画怎么不见了,他就说自己忘了——也许他开始不想展,后来他又通过邮件的方式发给了我。

▲ 《童年001》《童年002》《童年003》《童年004》《童年005》《童年006》均为布面油画,30 x 30 cm,周子曦,2000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Q:「您觉得周子曦作品中关于苦难情绪是怎么形成的?」

鲁明军:

周子曦出生于1970年,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来说,80年代发生的诸多事件基本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然,很多艺术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是也有一批艺术家因为受到某个事件的影响,一生的价值得以被塑造。不光是周子曦,我觉得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例如像他身边的施勇、杨振中,他们身上都能看到时代的痕迹。有些事情对于这批人来说,就像是永远过不去的一道槛。

▲ 雨季来临——江南春如旧(草图),布面油画,80x100cm,周子曦,2013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我和周子曦聊天的时候感觉他对于生活还比较有信心。」

鲁明军:

他的苦难并不是针对日常琐碎的生活,他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他的苦难是对于那个时代的回望,而对于整个人类的关怀。

▲ 雨季来临—危墙(草图),布面油画,80x100cm,周子曦,2013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周子曦?」

鲁明军:

也不能这么说,他还是很个人的,很独特、很极端的一个人,他的艺术也充满了极性的力量。我跟他第一次接触大概是在10年前,后来我在研究1999年上海广场“超市展”的时候,了解到徐震、小金锋、杨福东和周子曦在上海乡下的“小乌托邦”里度过的青春岁月。之后随着时代的改变,艺术市场和展览业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多艺术家都随着艺术系统的变化而变化,让自己更加地契合这一体系。周子曦没怎么变,他一直在坚持架上绘画。虽然他的作品很少参加展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 雨季来临—家属区004,布面油画,80 x 100 cm,周子曦,2013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Q:「但是周子曦的作品参加过上海双年展。」

鲁明军:

周子曦为什么会参加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 ,以及印度艺术家及策展人组合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艺术家,我觉得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逆潮流的艺术家,而第11届上海双年展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展览。香格纳也给他做过个展,可能是成交数量不多,所以他的个展也少。

▲ 遗失的风景46,布面油画,80x110cm,周子曦,2020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除了交易量之外,周子曦被遮蔽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鲁明军:

周子曦的作品会带给你一个情绪,而这种情绪是苦涩的,并带有明显的宏大叙事色彩,所以,在今天它很难迎合市场的一般需求,因为中国多数的收藏者对于这种风格不大能接受。另外,他的画面中残留了很多英雄主义的痕迹,这也是上个世纪的精神遗产。

▲ 家乡01,布面油画,80x110cm,周子曦,2018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他的那张《雕像—远去的青年》令人印象深刻。」

鲁明军:

《雕像—远去的青年》中的形象据说是周子曦的父亲,当然也可能是他自己,但不管如何,都足以反映出80年代的一种情怀和价值观。对此,今天人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会反问为什么生活在当下的人还会带有这么不切实际的情绪?但是周子曦就是相信他所坚信的价值观以及英雄主义的精神。遗憾的是对于今天的艺术市场来说,价值立场并不作为判断艺术好坏的标准之一。

▲ 雕像—远去的青年,布面油画,120x160cm,周子曦,2014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这样周子曦的作品就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鲁明军:

就绘画语言来说,周子曦也并不是一个辨识度很高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中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所以他也靠着情绪去创作。所以你说他学习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也好、学习传统的写实画法也好、学习那种拼贴的方法也好,现在学习这种带有国画意味的画法也好,其实他学习了这些之后还画的是自己的情绪。周子曦并不想把绘画作为一个非常客观的对象,或者是通过绘画找到自我艺术发展的方向。我觉得对于周子曦来说,艺术只是一个情绪传递的媒介。所以你可以在他的作品里面看到他的身体、看到他的精神、看到他的内心,可以看到他整个的人。这很难得。

▲ 传说02,布面油画,80x100cm,周子曦,2018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是的,像这样纯粹的艺术家比较少见。」

鲁明军:

艺术更像是周子曦延伸出的一个东西——姑且这样表述吧。他对于艺术始终表现得很执着,你也会发现他是不会轻易改变自我的。也恰恰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的画风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并不是说这段时间艺术圈流行什么样的画风、我就去跟着学什么样的画风。所以你看他的色调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这也注定他不会成为一个站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的人,也不会是被新闻媒体对对最终的这种追赶的艺术家,他就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家。

▲ 泥石流#03,布面油画,80 x 110 cm,周子曦,2019 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Q:「这次的展览标题真的是我见过的最长的个展标题了叫做“远方唤起的渴望并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种回家的召唤”。」

鲁明军:

我在组织展览结构、拟定主题的时候,发现这几个系列作品的主题很像本雅明写的《柏林童年》。本雅明在这本书中回忆他曾经在柏林的那段日子,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梦幻般的迷雾。所以我就起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在周子曦的童年与本雅明的童年间建立了一种文本的关联。另外一方面,其实我想说,对他这样的艺术家来说,他一直在想象一个陌生之地,一个就他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这个展览可以看成是一种回家的召唤,让周子曦从我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审视所脚踩得这片土地。

▲ 遗失的风景05,布面油画,30 x 40 cm,周子曦,2019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Q:「所以这个展览也是你与周子曦之间的对话。」

鲁明军:

你也可以这么说吧,我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去看今天的周子曦。我也希望发出这样一种声音:我们一直对自己并不了解的某个陌生物充满了一种想象与期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恰恰忽视了自我以及所在的这片土地。今天,当我们完成了对那些陌生之地的想象后,再去回看这个过程,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情感。

▲ 遗失的风景43,布面油画,60 x 80 cm,周子曦,2020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周子曦是个文艺青年,他对于文字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说这次展览的新闻稿,到他手里不知道改了多少遍;快要发布的时候他还要再改一遍,我就开玩笑说没人看这个展览的新闻,就别改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坚信的东西还是很固执的,但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Q:「所以周子曦是不是也不容易相信其他事物?」

鲁明军:

周子曦虽然会怀疑其他的价值观,但他不是那种虚无主义的人。周子曦不是那种善于表现自己的艺术家,但他有自己的判断。很多时候,周子曦不会对某个事物或是某件事进行好或不好的评价,但他心里面是有一杆秤的,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我和周子曦这次的合作也让他感到很意外,可能对他也是一次小小的刺激吧;因为他以前都是自己策划自己的展览,但是他发现这次与策展人合作以后,反而让他看到了很多他以前自己会从来不会意识到的一些东西。

▲ 遗失的风景44,布面油画,60 x 80 cm,周子曦,2020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Q:「您觉得周子曦个展之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鲁明军:

我举得周子曦的个展能顺利举办,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知道今天的艺术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相对来说还比较健康,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真正有力量的声音越来越难发出,即使发出来,也很难形成社会效应,所以现在很多展览除了市场的需要,可能只对自己有意义。好在这个展览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不是去迎合市场的趣味,也不是为了刻意冒犯别人。我就是觉得在这一刻,需要通过这个展览把周子曦作为一个独特的不合时宜的个案提出来,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我们认为是它有意义的。周子曦的艺术充满着反向的力量,虽然不见得回应了当下这个时代的问题。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久违的声音。至少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认为这个展览是有力量的,它发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

▲ 遗失的风景48,布面油画,60 x 80 cm,周子曦,2020  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让我们用一些其他人回忆80年代的文本,作为这次访谈的结尾。

“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急剧传播、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当时兴起的文学热、哲学热,使八十年代成为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通过阅读,人们发现和认识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李玉英《八十年代的阅读记忆》

“据说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年代,具体有多少人写诗和读诗我们不得而知。文艺开风气之先,也就是说,这个行当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脑袋扎堆于此。”  

——小海《也谈八十年代诗歌精神》

“中国历史上的80年代也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自由、激情四射的时代。现代化建设像一个金光璀璨的金苹果,熠熠生辉地等待着人们。”  

——周新民《想象80年代:读《像天一样高》

展览信息

远方唤起的渴望並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种回家的召唤 

艺术家:周子曦

策展人:鲁明军

展期:2021年4月30日 至 5月16日

地点:宝龙美术馆4号厅,上海市闵行区漕宝路3055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1.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