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雯 在水墨重塑中开出自由之花

  • 1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专访 | 夏慧雯:我想放弃我的线条

好事多磨,旅加水墨艺术家夏慧雯个展“慢点”在震旦博物馆开幕了。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2017-2020年夏慧雯在加拿大温哥华创作的,虚幻与现实纵横交错中,一种从无序与混沌中氤氲而生的情绪慢慢地弥散开来。展览开幕固然是“好事”,但是回顾夏慧雯之前走过的艺术之路确实很“多磨”,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节上生枝。

▲ “慢点-夏慧雯个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夏慧雯在上海的一个由军人与教师组成的小家中呱呱坠地。上小学的时候,夏慧雯就被徐汇区少年宫的老师选中,成为能够参加课外绘画兴趣班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之一。到了上高中的时候,夏慧雯报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专部并参加了考试,各科考的分数都很高,但是最终阴差阳错没有受到录取通知书。1984年,夏慧雯考入了华山美校师范班,开始对于艺术的正式学习。

▲ 夏慧雯在上海家中创作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临近毕业,夏慧雯报考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大专,但是因为忘了递交照片而再一次错过自己理想的学校。于是,她决定开始工作,入职徐汇区汇南街小学并成为了一名老师。那时候她一周需要上一至五年超过20个课时的课,她教过的学生在区级的比赛中获奖。但是她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当时其他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笔、学生照着画一笔的方法相反,加上夏慧雯不喜欢坐班,于是她就想辞掉这份工作。

▲ 1990年,夏慧雯同母亲在乌镇君陶书画院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1989年,尽管教育局不同意夏慧雯的辞职,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接受本科教育。夏慧雯虽然很喜欢油画,但是她选了闺蜜所在的专业——中国画,也因为油画做框子与搬运太麻烦了。在夏慧雯看来,华师大的学习对自己很重要,特别是工笔中勾线技法的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性格。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虽然让她了解到古代绘画的奥妙,但是她觉得工笔花鸟还是不适合自己。到了三年级,指导老师金正惠同意她临摹恽寿平、王雪涛的作品,开始进行小写意的尝试。

▲ 夏慧雯与书法家王冬龄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 夏慧雯与艺术史家、策展人巫鸿在温哥华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离开华师大后,夏慧雯没有选择做艺术家,而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入职一家外资企业,在1992年成为了一名办公室文员。夏慧雯在这个新岗位上帮助公司促成了很多订单,得到了公司管理者的高度肯定并获得外派培训机会。虽然这个工作和艺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夏慧雯却干的如鱼得水。渐渐地,她在多次陪客户的情况患上了胃病,也厌倦了这条指向金钱、利益的道路。于是,她反复地问自己究竟要不要做艺术?最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丰厚的年薪,在2006进入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学习,又捡起了画笔。

▲ 夏慧雯与艺术家徐冰在乌镇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2008 年,夏慧雯和孩子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她成为了一名全职的“陪读妈妈”。夏慧雯在温哥华结识了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被他身上那种热爱艺术、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折服。于是,她参与了郑胜天的当代艺术策划、研究工作,担任了YISHU艺术杂志理事。从2015年开始,夏慧雯参与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建设的筹款工作,把照顾孩子之外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这里。她四处奔走募集作品、联系买家、举办慈善晚宴,于2016年获得加拿大BC省杰出女性荣誉奖项。

▲ 夏慧雯与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馆长郑胜天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将夏慧雯的半生用千余字概括,不只是挂一漏万的问题了;“最受老师喜欢的学生”“90年的万元户”“帮同学卖画小能手“都应该作为她人生中丰富的注解。我们从她的经历中看到一种叛逆与冒险的精神,或者是用一意孤行与倜傥不羁形容更为贴切。而这些特点在她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也一览无余:《照影》《流动的俳句》《氤氲》《水生》《涟漪》《漂》等写意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于水墨传统的再思考,一种对于程式化的拒绝,一种个人性感的自由抒发。

▲ 夏慧雯拜访画家陈家泠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展览开幕前,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即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还将与艺术家夏慧雯围绕“墨彩是韵”的主题开展一场关于水墨创作的讨论,将从艺术家上海、温哥华双城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创作过程中对于水墨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主题花卉的心得,回沪后对上海的印象,以及老上海的记忆进行分享。展览画册《淖约》同期发布,由丽安文化创始人,收藏家王凯丽出品,特别鸣谢水墨大家陈家泠为本次展览画册题字,艺评家林明杰为展览的作品与画册命名。

▲ 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左)与艺术家夏慧雯(右)“墨采是韵”讨论现场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 展览画册《淖约》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A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您认为水墨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处境?

夏慧雯:我认为水墨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是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而出的,是表达个人对于世间万物所思所想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水墨让不可见的、瞬间的情感凝固在纸上,也就是人们说的“画以载道”。对于中国当代而言,面对不断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时,我们又需要再一次追问,水墨究竟意味着什么?此时,水墨远远超过了工具自身,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中国艺术家的认知、审美、以及创作。在这个新时代里,水墨艺术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折射出了整个中国以及东方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自我迭代更新。而我们所做的对于水墨创作的创新和再发掘,其实也是希望探讨现代性的背景中,中西交融所产生的可能的第三条路径,探索中国当代艺术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 自深深处,138×69cm,宣纸水墨,2017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认为绘画是否应该有一个立场? 

夏慧雯:绘画是否有立场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一切话语被说出来的时候都有其目的。因此我想,在创作中也如此,我们总是无法回避自身的立场的。既然无法做到同时实现自我超越和超越别人的存在,那我就选择坦然接受我的过去对我的绘画语言的塑造,去表达我心中所想的一个立场。但这仅仅是绘画的一半,而另一半的立场,我希望交予观者来评判。我此次展出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半成品,只有在观众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我的画作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成,也就是我的绘画立场达到完备的那个瞬间。

▲ 艺术家夏慧雯在开幕式上发言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未来您会继续从事水墨创作吗?有计划想尝试其他创作媒介吗?

夏慧雯:目前来讲,我还是希望继续进行新水墨的创作,进一步把中国画里的写意手法跟西方绘画里的某些抽象方式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同时,我也有计划想做更多的尝试,用其他的创作媒介来扩展我的艺术语言的广度。但未来其实是不可预知的,我也更希望让未来的不可知性来引导我创作的灵感,而非按部就班地按照现在的设想来进行。

▲ 照影,140×66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可以聊聊在加拿大的创作状态吗?和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夏慧雯:每天我送孩子去上学后,大部分的时间就可以自行安排了,主要的工作就是画画。我心情很好的时候就会多画几张,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等待沁入纸张的水墨干燥一点。和上海相比,温哥华没有那么多竞争的气氛,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吃的东西也就那么几样,生活的简单一点。我在院子里面请专业的园艺师帮我种上各种各样的花,那么在花季到来的时候我就收获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在创作之余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夏慧雯:在创作的时间之外,我会喜欢看书、看画展,看电影来为我的创作找灵感,或者是进行一些类似听音乐、喝茶、旅游这些休闲活动。我觉得这些平凡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爱好,是不断丰盈一个人思想和感情的最佳途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而这些不同的业余爱好恰恰是一个个体生命与世界不断进行沟通,产生共鸣,把一座座孤岛连成一整块大陆的一个过程。

▲ 流动的俳句,138×70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对于“风格”是如何看待的,您自己作品中的个人风格是如何确定的?

夏慧雯:我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风格”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风格赋予了艺术家一个鲜明的个人标签,让他可以被观众所记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繁杂到无穷无尽的信息冲击中,被观众记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识别度的艺术家也可以在深入探索个人风格的道路上走得愈来越远,最终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的烙印。但同时,这个特定的风格又会对艺术家本身的创造力形成一道无形的藩篱,最终甚至可能让他抱残守缺、挥霍自己的艺术生命。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作品中的个人风格主要是在地理的异质性和时间的共时性中产生。地理的异质性与我而言,就是中国上海和加拿大温哥华这两个截然不同、又处处相同的地方,它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我所产生的影响;而时间的共时性则是我立足于当代的时间中,对于传统的、古老的水墨进行一种穿越时空的重塑。

▲ 震旦博物馆执行长、策展人黄圣智在开幕式致辞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在跨文化的创作背景下,您如何理解自己作品的东西方特质?

夏慧雯: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画一条静态的、截然为二的分界线,而是要去发掘两者之间那些无数交相融合的、动态的点,而我的作品正是在努力做这样一种尝试。我希望自己不要停留在某种固定的东西方特质的范式中,而是不断地游走于两者模糊的边界之中,始终用一种兼收并蓄的心态去进行跨文化的创作。

▲ 氤氲,137.5×70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认为中国当下的艺术生态如何?例如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

夏慧雯:我认为中国当下的艺术生态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现在的中国艺术发展仍然是在一个进行时的语言时态当中,一切都是未完成的、一切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而在每一个进行的瞬间的空白之中是阐释的缺失,以及话语的让位。但中国的艺术生态仍然是充满勃勃生长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重新回归对于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绵延,抑或是当代艺术对于传统的承继,都是试图弥补现代性所带来的断裂所付出的一种努力。

▲ 水生,67×69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认为上海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夏慧雯:我认为上海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就像一个灯塔,为全中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照明。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艺术的变迁,上海就是让人从一隅而观全局的存在。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不同于内陆的新兴城市,上海是不同文化辐射所产生交集的中心点,也成为一个无可避免的焦点;而从这一个点就散发出了无数的历史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改变并且重塑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涟漪,67×69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您觉得艺术在未来将会扮演哪些角色?

夏慧雯:我认为艺术在未来将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艺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借用《神曲》里的人物来讲,未来的人类就像从黑暗森林中醒来的“但丁”,而艺术则是引领“但丁”走出困境的使者维吉尔。同时,我也认为艺术的潜能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所可以设想的程度,它可能会开辟出人类整个文明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 漂,67×69cm,宣纸水墨,2020 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Q: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您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艺术交流?

夏慧雯:我认为文明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是成长的路线,我们要认识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点。因此,这里其实并没有一个普世的、或是以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文明发展为标准的模型。而当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联系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单向的、一个文明对于另一个文明进入时的被动反应,而是要看成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多元文明互相影响的动态化过程。而这种异质性的艺术交流又诞生出不同的混合物,是超越特定的现代国家边境、族群的分类、和文明的界线这三者的新存在。

展览信息

慢点-夏慧雯个展

展览日期:2021年5月15日(周六)- 2021年6月13日(周日)

主办单位:震旦博物馆

策展人:黄圣智 

学术主持:郑胜天

展览地点:上海浦东新区富城路99号震旦博物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1.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