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开年最大型的公共艺术展“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在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启动,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
本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力图在首届展览对于作品与公共空间关系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新型公共艺术的“共生”概念。展览共展出国内外艺术家的22件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展览思考并探讨艺术如何与景观相融合并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
40年前,约瑟夫·博伊斯在佛里德里希广场种下第一棵橡树,这是他名为《7000棵橡树—城市植树代替城市管理》的作品之起点,他的计划是用5年的时间亲手种下7000棵橡树,作为卡塞尔文献艺术展的参展作品。这个作品的名称传递出了艺术家试图以“社会雕塑”来联结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超前观念,而这件作品也如同它的作者本人一样,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越发稳固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城市植树代替城市管理》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艺术前沿领域关注的重点。如今,艺术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交叉学科门类,连当代的“对于艺术的界定”都被放置于“艺术界”的社会层面来加以探讨,力图把艺术作为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整体、综合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后现代艺术门类的多元和去中心化,大地艺术、包裹艺术等强调艺术在地性特质的艺术类型也大量的浮现。在此语境下,艺术如何与社会、与景观相连,公共艺术、社会雕塑如何在中国更好的生根萌芽便成了国内艺术领域的新话题。
近些年来,“艺术乡建”成为国内“艺术介入生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呈现出生态演化、艺术教育、城乡商业叙述的不同乡建形态。这些在中国的非中心城市乃至乡野涌现的持续性公共艺术项目不仅是要介入和改造,而是使其成为一种共同学习的资源,使让艺术家能重新理解城市和人的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这座城市的来路及应该的去向。一方面,艺术组织者越来越希望打破中心城市的僵化模式,寻找新的艺术发生方式;另一方面,也与区域的文化艺术生态的拓展有关。
▲“拓展的剧场”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
南海公共艺术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诞生的。2020年初,以“拓展的剧场”为主题的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以跨媒介、跨形态的综合性艺术呈现,让艺术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正是基于首届南海公共艺术展所取得的良好效应以及世界公共艺术发展的态势,南海着力于将这项持续性的展事打造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区域文化艺术品牌。
2022年1月16日,“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在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启动。本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力图在首届对于作品与公共空间关系拓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新型公共艺术的“共生”概念。展览所在地千灯湖活水公园本身作为一个新型城市景观,已经在人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关系上建立了某种融洽的交互方式,成为本区域市民休闲不可或缺的切实场域,而不是奇观化的吸引眼球的拼装组合之所。艺术如何与这样一个景观相融合并形成“共生共长”的关系是本届公共艺术展要思考的问题。
本次公共艺术展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联合承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支持,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协办。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教授担任项目总顾问,全国知名策展人、批评家冯博一、何桂彦、冀少峰、王璜生、杨卫、杨小彦、俞可组成学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担任策展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院长夏金旺任展览总监。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4月16日。
本次展览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重要知名艺术家、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他们为千灯湖活水公园带来了22件因地制宜的公共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有:安迪·莱提宁(Antti Laitinen)、崔译、段俊豪、傅中望、付军胜、管怀宾、郭工、江山、林岚、李琳琳、若瑟·狄莫(José Drummond)、宋冬、孙佳兴、童昆鸟、无一工作室(李超、罗保权、刘再行、赵耕)、万朵云、杨心广、杨光、杨牧石、杨义飞、蚁潮、周力。
参展作品围绕“共生的景观”这一主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材料和形态的
生态化
螺丝、钉子、钢筋、玻璃钢,这些材料作为伴随每一个被民众参与现代生活的工具和构成现代生活的媒介,都具有浓重的城市化、现代化特质。无疑,它们也成为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城市在地性和公共性的有效凭借。除此之外,草木、鸟类、山石这些常见的自然物不仅是城乡景观的构成部分,也是具有农耕基因的中国人心中“田园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组成。本次展览的部分作品便从二者的融合出发,以“材料和形态的生态化”为路径,将山石树木和动物作为创作的元素与素材,由此建立自然与现代物质以及生活的关系。
▲《百草园》,周力,不锈钢、铜、亚克力,1200×500×800cm,2021年
▲《百草园》,周力,不锈钢、铜、亚克力,1200×500×800cm,2021年
周力的《百草园》以不锈钢、亚克力,以及铜为基础材料,用简洁而飘逸、极具归纳性的视觉形态,构建出一幅草木繁盛、人与万物共生的宏大而抽象的图景。这件作品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系列绘画“桃花源”在空间中的延伸。作为基础的金属直线暗示了天地间的秩序,以及人的中正和理智。飘逸的线条和源于中国书法,也包含了她对自然气韵的体会。作品将科技色彩与中国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融为一体,呼唤人、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一个更加包容,更具智慧,更具人文精神的未来。
▲《切问-花岗岩》,郭工,花岗岩、不锈钢等辅材,270×180×240cm,120×105×60cm,80×70×45cm,2021年
▲《切问-花岗岩》,郭工,花岗岩、不锈钢等辅材,270×180×240cm,120×105×60cm,80×70×45cm,2021年
▲《切问-花岗岩》,郭工,花岗岩、不锈钢等辅材,270×180×240cm,120×105×60cm,80×70×45cm,2021年
郭工以螺帽连接大型花岗岩,用现代工艺与自然朴拙的石块对话,创作出《切问-花岗岩》作品。花岗岩-石块,并非一个文化符号,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象征。它的内在有着如苏东坡《枯木怪石图》中石的蓬勃力量,这力量既是自然的,也是内心的;既是中国文化里的,也是人类精神所共享的。这件作品希望与石块“对话”,而不是用石块“表达”。抛开繁杂的文化讲述和象征意义,选择一块自然拙朴的石头,用简单直接的现代工艺与之对话,用看似简单枯燥的方式,开启一次浪漫的心路旅行,希望找到超越感官的触动。
▲《重回世界》,李琳琳,综合材料,长600×宽800×高370cm,2021年
▲《重回世界》,李琳琳,综合材料,长600×宽800×高370cm,2021年
李琳琳在《重回世界》中使用综合材料制造出大象、天鹅、喇叭花等迷幻而温暖的生物形象,这些生物紧密相连、各自纠缠一处,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浪漫的氛围。在疫情期间,“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将人与人之间分隔开,她尝试通过这组作品使世界再次回到一种安详的、能够密切交往的一种秩序上来。“重回世界”是对世界新秩序与和平友爱的一种期盼,对促进城市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的美好构想。
▲《飞不走的鸟》,童昆鸟,金属焊接铁皮,不锈钢网,500×300×80cm,2021年
▲《飞不走的鸟》,童昆鸟,金属焊接铁皮,不锈钢网,500×300×80cm,2021年
▲《飞不走的鸟》,童昆鸟,金属焊接铁皮,不锈钢网,500×300×80cm,2021年
童昆鸟的《飞不走的鸟》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平衡鸟模型的放大版,设计自自然环境里以平衡为动力的鸟型雕塑,它本身就是自然与现代生活的结晶。这个巨大的金黄平衡鸟被搁置在水面露出的金字塔尖之上,象征自由文明的庞大鸟体盘旋在水平面,坚定地平衡着自己的身体,在矛盾和自由里寻找归属之地,在迷离和缺失的线索里导航方向,静静地等待着,思考着,漂浮着……作品询问着:人类在当今时代高速发展和扩张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 《漂亮的混凝土》,杨心广,石头、植筋胶、钢筋、混凝土、水性漆,尺寸可变,2021年
▲ 《漂亮的混凝土》,杨心广,石头、植筋胶、钢筋、混凝土、水性漆,尺寸可变,2021年
杨心广的《漂亮的混凝土》作品以“绿色”混凝土附着于岩石来表达自然与人工共生共长的状态。岩石上冒出来的绿色会让人联想到植物,或者抽象地理解为“生命”这一概念。这些造型随意的混凝土疙瘩看似是生长在岩石上的某种生物,但这种绿是幻彩的,艳丽到让人心生疑虑,而且是以生物群的形式出现,隐隐感觉到一股势不可挡的繁衍力量。岩石与混凝土所带来的“硬气”更显咄咄逼人,自然与人工共生共长,在经历过抗争与合谋之后,新的生态已经形成;人类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会有一种陌生感,就像远古时代原始人面对大自然的那种疑虑与惊惧。
立足文化在地性
丹纳的艺术哲学强调了“艺术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三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在“当下”这个时代要素被限定时,艺术作品的种族与环境就成了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要素。
佛山地处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腹地,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粤剧、陶瓷、剪纸、秋色等传统文化,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粤剧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在展览中,艺术家充分调动了佛山本地的文化资源,使本地文化介入艺术、深入到本地的文脉和习俗之中,对这些植根于区域文化的因素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让传统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的持续在场”而不是过去时空的凝固物,使艺术具有浓厚的在地性。
▲ 《⽇光·倚江傍海》,崔译,回收钢筋、耐候钢板、景观石、不锈钢等综合材料,长510×宽250×高380cm,2021年
▲ 《⽇光·倚江傍海》,崔译,回收钢筋、耐候钢板、景观石、不锈钢等综合材料,长510×宽250×高380cm,2021年
崔译的《⽇光·倚江傍海》作品灵感来源于佛⼭传统⽂化中“赛龙⾈”锐意进取的精神含义和剪纸的视觉造型,并结合了艺术家创作脉络中对城市改造所遗留的回收钢筋的使⽤。扭曲的工业剩余物在作品中实现自然⽣长的能量转换,呈现出⼀种博弈、共⽣的⽣存状态和生态关系。
▲《击!》,无一工作室(李超、罗保权、刘再行、赵耕),不锈钢、玻璃钢、灯光组件等,2000×267×41cm,2021年
无一工作室的作品《击!》作为另一种公共艺术策略,以佛山本地文化中的世界级符号——“功夫”展开, 实施一组以交互趣味为主的装置艺术项目。通过打击带感应原件的“练功器”造型装置,一系列“掌”造型光效依次运动点亮,形成一次打破次元壁与空间的“打击”。以传统武术的自醒精神,向疫情、低落等负面因素发起对抗。
▲ 《契合》,傅中望,镜面不锈钢、铜,高250cm,2021年
▲ 《契合》,傅中望,镜面不锈钢、铜,高250cm,2021年
傅中望的《契合》将铜这一种古老的材料和不锈钢这种现代材料用榫卯结构“契合”为一个整体,一冷一暖,一阴一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
▲ 《渡园》,管怀宾,钢板、不锈钢板、铝板等,1080×510×480cm,2021年
▲ 《渡园》,管怀宾,钢板、不锈钢板、铝板等,1080×510×480cm,2021年
管怀宾的作品《渡园》一方面与南海地理人文景观相关,一方面增强了公共场域的交互性。作品某种意义上受到中国园林空间营造美学的启示,借由物与物的关联,探讨一个空间、时间交合延展的话题,包括南海的地域风情。当然,这不只是个人乌托邦式的话语建构,而是希望在装置与公共雕塑之间营构一个大家可以体验触碰的公共艺术场域。这里有迷宫般东方园林的空间美学的支撑,那一道道屏风式的回廊与倾斜舟体其实也是某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章。希望人们在这一模糊的作品边界上既触碰经典(二十四诗品的廊柱)与南海地脉的传承,同时也能对快速的城市发展与个人的私域精神领地的同构有所反思。
▲《你越想忘记,你就会记得越好》,若瑟·狄莫(José Drummond),不锈钢、石头,150×150×500cm,2021年
▲《你越想忘记,你就会记得越好》,若瑟·狄莫(José Drummond),不锈钢、石头,150×150×500cm,2021年
若瑟·狄莫(José Drummond)的《你越想忘记,你就会记得越好》作品包含了文化之间的差距、艺术媒介之间的差距、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差距、梦想/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件结合了诗歌、存在主义和新唯物主义主题的作品。艺术家结合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在所有几何图形中,这两个在中国尤为深刻。与这两种形状相关的智慧隐藏在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这个项目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铜币。此项目旨在提供一个世界整体的描述,而不是由单独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组成,它认为一座投机性的后人类神庙跨越了东西方、过去和现在、活着的身体和现象世界的缺失环节,直面我们经验中被忽视的一个层面。在作者看来,自然和时间根本不关心我们人类对于进化、未来、经济、地理边界、建筑、公共空间、互联网等等的概念,这就是重点。
▲《黄金年代》,段俊豪,砖石、陶、铝材、304不锈钢,长654×宽143×高750cm,2021年
▲《黄金年代》,段俊豪,砖石、陶、铝材、304不锈钢,长654×宽143×高750cm,2021年
段俊豪在《黄金年代》中,以不同材料建构的牌坊造型来作为南海建基传统、迎接新时代变革的象征。牌坊是具有中华特色的建筑文化,在佛山地区,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独具特色的村口牌坊,也是当地精神文化、功德业绩的重要象征。佛山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南国陶都”,改革开放后,佛山南海区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果,以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成了南海区的新名片。以回收铝材作为作品的主要材料,通过依次向上的材料变化体现了南海区多年的产业发展与改革;展现南海在脚踏实地的传统产业基础上,以包容进取的精神、开放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艺术与本地技术的共振
佛山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佛山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大优势行业,这十大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因此,艺术与新兴技术与本地产业技术的合作也成为本次展览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作品与本地区新兴产业和技术形成共振,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所带来的观念更新和思想拓展。
▲《焊连-遗迹》,杨牧石,站岗台、铁管、螺纹钢、喷漆,830×1800×1200cm,2020-2021年
▲《焊连-遗迹》,杨牧石,站岗台、铁管、螺纹钢、喷漆,830×1800×1200cm,2020-2021年
杨牧石的《焊连-遗迹》作品通过对材料的处理以及形态的错位,激发观者对于城市的发展、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与想象。艺术家将站岗台、铁管和螺纹钢裁切后重新焊连,并在灰色喷漆的笼罩下组建出错落有致,相互干预的独立空间。空间的造型、比例以及间隙尺寸来源于对古代、现代和当代城市遗迹的叠置与锐化。当这些错位的六面体块遭遇公共绿地系统时,城市的活力被重新调动。《焊连-遗迹》展现出截取、处理后的城市景观。作品与观众、室外的自然元素、办公楼、居民社区产生对话。
▲《南风》,杨义飞,304不锈钢,长350×宽250×高450cm,2021年
▲《南风》,杨义飞,304不锈钢,长350×宽250×高450cm,2021年
▲《南风》,杨义飞,304不锈钢,长350×宽250×高450cm,2021年
杨义飞的作品《南风》与时间有关。空气流动引起的瞬间自然现象在此被物化为“凝固的瞬间”,无所不在的风与“窗”共为媒介。串联本地的历史与当下,变革与发展寄居在可触及的气流里。作为干预与互动,自然的风与人造的风将带给观众一种难以厘清的体验。“风”与“窗”共时,包含并定格了作者的南方记忆,外表坚硬内核柔软。该作品是综合感受的载体,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体验,软与硬的置换。
▲《飞船》,付军胜,北区渔村老旧渔船、损坏的不锈钢伸缩门、亚克力边角料及废板等,700×500×400cm,2021年
▲《飞船》,付军胜,北区渔村老旧渔船、损坏的不锈钢伸缩门、亚克力边角料及废板等,700×500×400cm,2021年
▲《飞船》,付军胜,北区渔村老旧渔船、损坏的不锈钢伸缩门、亚克力边角料及废板等,700×500×400cm,2021年
付军胜的《飞船》将渔村老旧渔船和不锈钢门组装成引发浪漫和自由想象的“飞船”。船是人们的生产工具,承载着某种文明架构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翅膀是鸟类的结构部分,能够带鸟儿起飞、飞行到更高和更远处,它来自自然。打破惯性逻辑,用梦幻的方式,超越现实地将两者融合到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意象,但其实蕴含着一种更具体的现实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体,会带来更浪漫、更自由的生活体验。
▲《英雄树》,林岚,水管、伞布,长350×宽150×高500cm,2021年
▲《英雄树》,林岚,水管、伞布,长350×宽150×高500cm,2021年
在《英雄树》作品中,林岚使用水管和铁器等城市旧材料和伞布组成意喻英雄气概的木棉花。红棉是中国南方和佛山市常见的树。除了树本身的意义,她亦藉此树来代表佛山市的建设成果。香港已故歌手罗文的经典作品《红棉》歌词中说道:“红棉独有傲骨干,正直无偏英挺好榜样。”佛山市如今的规模,是大量无名英雄为此城市作出贡献的成果。在城市建设中,民生建设离不开水管,交通建设离不开铁路运输。艺术家用佛山的旧材料:水管和铁器,来打造此树,既代表着以前的痕迹,亦象征着宏观的城市和微观的建筑的血管。俯看,像是地铁或公车的立体路线图;横看,则像是一栋栋的建筑物。利用水管的空心特色,配合市民的声音参与,使其成为更大众化的作品。同时,作品选取了软和硬的物料作为对比,新的打印科技,代表着新一代的软技术和软实力,落实在盘根交错的“树干”上,体现出两代人互相扶持,不亢不卑,绽放灿烂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无尽未来》,孙佳兴,镜面不锈钢,530×350×400cm,2021年
▲《无尽未来》,孙佳兴,镜面不锈钢,530×350×400cm,2021年
孙佳兴的《无尽未来》作品由15根不同高度的柱形物体组成,弯曲的尖柱象征着佛山的千年古城与摩登都市形象的双重图式,向天空延伸的柱体犹如一棵棵见证历史变迁的参天大树,也像是一栋栋在城市发展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从下而上的透视设计和柔和弯曲的尖顶,打造出一种无限的未来感。人们可以穿行于这个“时空森林”之中,镜面折射会使人感受到空间的错置变化,犹如置身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交叠重现。巨大的纪念碑式造型指向一种宏大叙事,是千年历史与未来科技共同扎根于此的见证。
▲《海·纳》,蚁潮,铝、陶,310×280×260cm,2021年
▲《海·纳》,蚁潮,铝、陶,310×280×260cm,2021年
蚁潮在《海·纳》作品中采用本地富有盛名的铝、陶材料来构筑水的分子式造型。“水”是世间万物之本,博大而包容。佛山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特有的水乡人文在全国独具地域特色,更有铝、钢、陶各大产业名震全球,在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体现出广东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更体现出“水”特有的接纳与包容。作品运用水的化学式H₂O形式设计作品造型,并采用现代艺术语言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利用铝与陶两种材料的特点,希望呈现接纳与包容的视觉感受,传达作者对“水”的敬畏与崇拜。作品运用铝材与陶作为作品的载体也是体现了作品的在地性,而且预留了与观众的互动空间,观众可以在作品的底部通过“O”的空间仰望天空,感受天、地、人、“水”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
拥抱观众
在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城市植树代替城市管理》植树行动中,卡塞尔的市民们受邀参与计划中7000棵树的种植。在每一棵树旁都放置一块预先存放在卡塞尔的弗里德里齐广场的石头,随着石头山体量的缩小,人们可以掌握植树行动的进展。这种做法使艺术作品向公众敞开,在此,“人人都可是艺术家”。
当下,观众不光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和接受,还可以参与其中,通过穿梭和互动成为雕塑或者装置艺术的一部分;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观众更可以通过拍摄、图像处理等手段进行再创作。艺术在此敞开着,通过本地、本地观众的参与而深刻体现着当代公共艺术的新魅力。本次展览不少作品都将公众的参与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作品产生变化,也让观众获得富有思想意趣的身心体验,而不是去建造固定化的、速成的、永恒不变的刻板存在。
▲《钉子立方体》,安迪·莱提宁(Antti Laitinen),木、钉子,长200×宽200×高200cm,2021年
▲《钉子立方体》,安迪·莱提宁(Antti Laitinen),木、钉子,长200×宽200×高200cm,2021年
安迪·莱提宁(Antti Laitinen)的《钉子立方体》是一个参与式项目,在观众的参与合作下,一个木制的立方体将被钉子覆盖。钉钉子是作品的一部分,它将从展览的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钉钉子是一种最简单的手工形式,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每个人都能操作,或者至少很容易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立方体的视觉外观和材料将从木材变成钢。
▲《与共2021-礼物》,江山,陶瓷、304不锈钢、灯光等,960×190×20cm,400×400×528cm,2021年
▲《与共2021-礼物》,江山,陶瓷、304不锈钢、灯光等,960×190×20cm,400×400×528cm,2021年
▲《与共2021-礼物》,江山,陶瓷、304不锈钢、灯光等,960×190×20cm,400×400×528cm,2021年
江山的作品《与共·2021》是持续性、开放性的互动艺术计划、2021 年度佛山市文艺精品项目。作品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节点和特定的历史记忆,以佛山地区陶瓷工艺、钢铁工艺、照明科技等基础产业和相关技术作为创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综合考量佛山南海本地因素进行创作。作品邀请普通民众作为创作主体,以网络广泛征集志愿者参与为基础,试图藉由对“群众”作为日常化创作行为主体的认知和实践,来激发普通个体对自身的发现与思考,同时,随着创作过程的深入和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演进,以趋于仪式化的树苗栽种和移植,提示人们经由对具体的自然对象以及生命个体的关注来思考自身与自然的抽象关系问题。广东耀龙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高敦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德珂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为作品制作提供赞助支持。
▲《纸玩具》,万朵云,金属着色、玻璃钢,长520×宽235×高248cm,长267× 宽147× 高276cm,2021年
▲《纸玩具》,万朵云,金属着色、玻璃钢,长520×宽235×高248cm,长267× 宽147× 高276cm,2021年
万朵云的作品《纸玩具》是在剪纸艺术的局部图案(蝴蝶、火烧云)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提炼而成的。图形以镂空呈现出剪纸效果,与游乐设施相结合,增加可玩性。从滑梯滑下,荡起秋千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在我们小时候,遍地都是秋千、滑滑梯,现在反倒少了,游乐设施往往建在商场。公园怎么能缺少玩耍的地方,蓝天白云下荡会秋千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绿荫下》,杨光,不锈钢、树,长540×宽240×高358cm,2021年
▲《绿荫下》,杨光,不锈钢、树,长540×宽240×高358cm,2021年
杨光在《绿荫下》作品中,利用现场的一棵树和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元素,构筑了一个供人坐息的空间。金属材质与自然生长的树木相结合,呈现材质冲突但又共生共融,似是永恒亦会变化的场景雕塑,借此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平衡》,宋冬,钢架、假树等,3800×200×120cm,2021年
▲《平衡》,宋冬,钢架、假树等,3800×200×120cm,2021年
在作品《平衡》中,宋冬在自然中创造了一个40米长的、如同跷跷板的天平。跷跷板是一个有着丰富哲理的器具,在跷跷板的中央是一棵人造的松柏树,看似长青和长生……,但它却没有生机。与真实自然的万物生长,交替往复,生机盎然形成对比,但它也与她共处。这棵仿造的树像是天平的指针,一直在失衡的状态,公众可以上到这个跷跷板上,用自己身体的行动把天平从失衡调整到平衡,天人合一。天平上的刻度标尺是20到20,这个天平也是我们这个2020时代的时间刻度和象征。我们需要协商的智慧,与自然达成平衡。
本次展览的多元化作品旨在与在地景观和社区环境“共同生长”,形成流动的而又取向多元的新的生态。艺术与社会因此被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共同生长的第二层体现。在大力提倡艺术和美育的今天,展览试图让这里的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微介入”的力量和南海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促进南海文化品质和人文自然环境的优化升级。
展览信息
“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6日-2022年4月16日
展览地点: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
主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
支持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所
协办单位∶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参展艺术家:安迪·莱提宁(Antti Laitinen)、崔译、段俊豪、傅中望、付军胜、管怀宾、郭工、江山、林岚、李琳琳、若瑟·狄莫(José Drummond)、宋冬、孙佳兴、童昆鸟、无一工作室(李超、罗保权、刘再行、赵耕)、万朵云、杨心广、杨光、杨牧石、杨义飞、蚁潮、周力(按照拼音排序)
学术委员会∶冯博一 何桂彦 冀少峰 王璜生杨卫 杨小彦 俞可
展览总监∶夏金旺
展览统筹∶缪斌 魏广彬
展览助理∶张翔 洪曼娜 陈燕馨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