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展览,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自1955年创立以来,每五年举办一次,其与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立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一直以来,卡塞尔文献展不仅是艺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时代镜像。
2022年6月18日,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正式开幕。
今年,卡塞尔文献展首度邀请来自雅加达的艺术团体ruangrupa担任策展工作,展览主题被定为“lumbung”(在印尼语中指储存大米的“谷仓”,在展览语境中意为“分享资源”)。面对当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从策展团队的选择、展览主题与公告信息的发布,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期望以一种非传统的回应和实践,重新思考当代艺术的创造形式。
文献展开幕后,凤凰艺术特别连线李振华、宁琤两位策展人,请他们与我们分享现场观展体验。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深度报道。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主视觉海报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门票设计,图源 documentafifteen INS
作为与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并立的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五年一度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由卡塞尔艺术家、教育家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于1955年创立,当时旨在驱逐德国纳粹领导下的文化黑暗,试图让德国跟上现代艺术的步伐。前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均为现代艺术展,之后,在著名艺术史学家们的推动下,1968年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始展出当代艺术。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ruruHaus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乔志兵
至今,卡塞尔文献展凭借前瞻的学术视角以及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为期100天的展览通常被称为“100天博物馆”,展览既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时代镜像,也是文化界和艺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发布会上,策展团队ruangrupa为艺术家鼓掌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乔志兵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宁琤
2022年6月18日,第十五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正式开幕,展览发布会在一个露天足球场举行,扬声器不时传来摇滚乐的声音,一个“卡拉OK”式的发布会,让在场观众不断欢呼鼓掌。本次文献展主题为“lumbung”(在印尼语中指储存大米的“谷仓”,在展览语境中意为“分享资源”)。届时,位于Mitte(米特区)、Fulda(富尔达)、Nordstadt(海因茨霍尔茨)和Bettenhausen(贝滕豪森)的32个展览场地同时开放,由策展团队ruangrupa与卡塞尔博物馆合作开发的许多活动也将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等待着观众去漫步和探索。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宁琤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乔志兵
伴随着文献展的开幕,凤凰艺术第一时间对策展人宁琤、策展人李振华进行了简短的线上采访,希望从他们的现场体验和视角感受此届文献展的与众不同。
宁琤首先提到,这届文献展的策展方式、方法和以往都不一样,整体感觉非常好。同时,令她感受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展览的“有机”性,即ruangrupa策展小组的核心信念(集体智慧、共享、互助、平等、弹性等)与策展方法、展览执行、选择参展艺术家的匹配度等方面高度统一,就像是从一个根茎中生长出来的展览,而不是着意构建策划出的展览;有一种混沌自生中的和谐且富有活力的生命感;
展览侧重呈现被西方、中心文明与文化中忽视的存在与智慧;
作品重在打开艺术小组研究创作的过程、增强思想与公众感知的发酵共鸣,推动艺术与社会实践、跨学科研究的互动;
能感受到所有艺术家对于作品材料的选用,即展后是否可以回收降解,都有高度自觉;是一届绿色环保的文献展;
约100天的文献展中,除了丰富的对话讲座公共教育等内容,还有艺术家以烹饪学校、保健按摩、咖啡馆等日常场景与活动为中介和表象形式的艺术研究项目。
▲ 独立策展人李振华在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李振华
▲ 独立策展人李振华与Marie Kammler女士合影。©️李振华
独立策展人李振华提到:“Marie Kammler是十年前帮助艺术家颜磊项目的在地者,今年也作为艺术工作者,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同时, Collective的法证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在Frankfurter Kunstverein 的“三个门”的展览,在技术和思考领域会有更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我专门去看这个展览,从卡塞尔到法兰克福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因为展览就是根据两年前发生的哈瑙枪击事件展开的研究,除了美学形态的严谨客观冷峻,还有其介入事件的实际法律和社会运作的意义。”
“我和颜磊交流了这届卡塞尔的一些看法。我们如何看待政治正确的说法,还有意识形态对艺术的推波助澜。这的确让艺术扩大了范围,并纳入更多的社会议题和实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议题堆砌后,得不到解决的现场。我会再次探访观察这个展览的动态、发展与后续,希望人类所做的,最终在自然的进程中,代谢和转化出其他可能性。”
回忆起三次赴约卡塞尔的经历,独立策展人李振华说道:“2012年因颜磊的邀约,编撰了他的专著《颜磊:我喜欢做的》一书,在卡塞尔驻留了几个月,那是颜磊参加的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2021年策划在坪山美术馆的“丹尼尔·克诺尔:物化”,2017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应丹尼尔在卡塞尔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角楼上的“失效运动”之召唤。这次再来卡塞尔,正好是第三次,正好10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 法证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上下滑动观看)©️forensic-architecture.org
▲ 法证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在Frankfurter Kunstverein 的「三个门」的展览现场,2022年;©️李振华
对于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李振华也谈到几点质疑与大家分享:
环保话术外衣下的环保伦理问题,如材料来源、运输污染、作品制作的有毒物质,降解等已经进化的环保议题,并没很好的讨论和实践。
collective的创客群体化现象中,内部政治及分工的平等如何实现,这直接涉及到现在会讨论到工作时长,PUA和最低报偿,人身安全保障等,具体社会劳动和人的关系之延伸。
社会化议题的宣传化,这关系着讨论的平等和参与的平等问题。因为去中心化,是否也建立了小社群的中心化呢?宣传化自身构建的不可介入,不可讨论,也是现在社会现象的另一面。
非作品化的艺术,进程中的项目,构成了整个项目运作的主体,大量的资料和知识的不可介入,也是每个巨大展览的现实。非作品化,让整个展览脱离艺术线索,进入到更社会化议题的时候,是否艺术家或艺术也就失去了主体性呢?这个疑问我在2014年与关尚志和Chim Pom就讨论过。作为艺术家或公民,是否能有相对一致的姿态?即艺术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运作中环保主义者,政治激进者是否有可能兼容或位移?
自我他者化和后殖民语境中的亚洲问题!这次文献展可以被看作殖民与后殖民探索在亚洲的实景,如果大家还记得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这个展览,也许会有些困扰,这个源于亚洲的项目,是怎么在卡塞尔又得到了延续,而前者更像是卡塞尔的预言。
不断转换的话题,不断发生的事件让我们处在某种时间的延迟状态。纵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都与发生了接近三年的疫情无关,与现在发生的战争无关,甚至与欧洲大面积涌入的不同战乱和恶略环境下的难民无关。这再次让我反思时间性之于现在的艺术系统,有些无法调和的失焦与无奈。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乔志兵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越南艺术群体NHA SAN COLLECTIVE项目在WH22 ©️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越南艺术群体NHA SAN COLLECTIVE项目在WH22,其中参与的艺术家Quynh Dong ©️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越南艺术群体NHA SAN COLLECTIVE项目在WH22 ©️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李振华
▲ Monument for Strangers and Refugees(陌生人与难民纪念碑)©️李振华
什么让documenta如此重要?
对于文献展的重要性,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文献展”(documenta)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项目,会影响的不只是艺术家、策展人、历史学家。在没有最佳展览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将文献展看作是一种典型,其筹备和运作方式、主题与概念的呈现、艺术创作与视觉输出的逻辑,以及展览结构的编织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卡塞尔文献展主展馆,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宁琤
今年的文献展被多重灾难打断——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加沙的爆炸、哈瑙的枪击事件等,过去的5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布会面向大众,同时策展方式、方法、愿景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展览由来自雅加达的艺术团队ruangrupa策划,他们为展览提出“谷仓”这一核心策展理念,并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组织和机构聚集在一起,为展览添砖加瓦。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发布会现场,图源ruangrupa INS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李振华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图源documentafifteen INS
在艺术家与艺术团队的选择上,ruangrupa对于基于世界地理的思路表示怀疑和批判。在他们看来,展览不是一场奥运会,艺术家的身份并不是基于地理位置,而是出于一种对于“地方”的理解。ruangrupa会先选择一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这些参与者又可以邀请其他参与者加入,使得展览的参与名单不断被补充。正如ruangrupa团队成员格特鲁德·弗伦奇(Gertrude Flentge)所说:“‘这也许将是“有史以来最不以物为本的文献展’,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场创作的关注,无论是有形的作品,还是‘艺术对话、音乐、烹饪和集会’的形式。”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王江楠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乔志兵
对ruangrupa来说,他们试图借助文献展挑战艺术界流行的基于地理和族裔身份的认知框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脚下的土地为据点,把地方实践做为方法,破除对于西方机构的迷信,包括何为“艺术”的定义,如何“展示”艺术等。这个理念或许有些理想化,并非被所有人认可,也并非通过一届文献展便能达成,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资源共享,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正在汇聚集体力量,迎来一种令人惊喜的转变。
闪亮登场的中国艺术家
此前,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选择在德国街报《Asphalt》的上刊登了参加2022年展览的艺术家名单(名单会随着艺术家不断被邀请陆续补充),该报纸的收入被用于援助贫困和无家可归者。据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官网消息,今年文献展参与者的数量创历史新高——大约有700人,他们的作品会在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期间,亮相于32个展览场地。
▲ 德国街报《Asphalt》,图源 documentafifteen INS
参展艺术家与艺术团体名单
ikkibawiKrrr / KST
ook_reinaart vanhoe / CET
Richard Bell / AEST
Taring Padi / WIB
Wakaliwood / EAT
*
Agus Nur Amal PMTOH / WIB
Arts Collaboratory / diverse time zones
Black Quantum Futurism / EST
Chimurenga / SAST
Jumana Emil Abboud / EET
Nino Bulling / CET
Subversive Film / CET, EET
*
Cinema Caravan und Takashi Kuribayashi / JST
Kiri Dalena / PHT
Nguyen Trinh Thi / ICT
Safdar Ahmed / AEST
*
Atis Rezistans | Ghetto Biennale / EST, WET
Marwa Arsanios / CET
Sourabh Phadke / WET, IST
yasmine eid-sabbagh / BT, WT
*foundationClass*collective / CET
*
Alice Yard / AST
Erick Beltrán / CET
LE 18 / WAT
MADEYOULOOK / SAST
Party Office b2b Fadescha / IST
Serigrafistas queer / ART
*
Amol K Patil / IST
BOLOHO / CST
Cao Minghao & Chen Jianjun / CST
CHANG En-man / TST
Sa Sa Art Projects / ICT
*
Hamja Ahsan / WET
Jimmie Durham / CET
La Intermundial Holobiente / WET, ART, EST
Pınar Öğrenci / CET
Saodat Ismailova / UZT
*
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 / ICT
Dan Perjovschi / EET
Fehras Publishing Practices / CET
Nhà Sàn Collective / ICT
The Nest Collective / EAT
*
Another Roadmap Africa Cluster (ARAC) / WAT, CAT, EAT
Archives des luttes des femmes en Algérie / WAT
Asia Art Archive / HKT
Centre d’art Waza / CAT
El Warcha / WAT
Graziela Kunsch / BRT
Keleketla! Library / SAST
Komîna Fîlm a Rojava / EET
Sada [regroup] / AST
Siwa plateforme – L’Economat at Redeyef / WAT
The Black Archives / CET
在本届参展艺术家名单中,有五位/组中国艺术家同时受邀展出:台湾原住排湾族后裔艺术家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同为排湾族后裔艺术家张恩满、曹明浩和陈建军,同时,广州的在地空间“菠萝核”(BOLOHO)、以及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也将在文献展中亮相。
▲ 艺术家撒古流·巴瓦瓦隆
艺术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排湾语:Sakuliu Pavavaljung),汉名许坤信,他的创作涵盖了对陶瓷、金属、玻璃纤维等混合媒材的尝试,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视野,投注艺术生命于传统文化的追寻、保存与再创造。透过全方位的艺术社会实践,他不拘泥于任何领域,为了让台湾传统的土著文化在当代得以继承和发扬,他创立部落学校,展现文化自觉。他的创作灵感源自于最亲近的土地和最刻骨铭心的乡愁,作品穿梭于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之间,悠游于族群过往的艺术与图像,展现多重艺术能力与当代社会的省思。2018年,他获得了第二十届国家文艺奖。
▲ 艺术家张恩满
艺术家张恩满出生于台东,成长、生活与工作于台北。她的作品从身份认同的探寻出发,借由回访原住民族部落的路径,长期关注台湾原住民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机制,企图寻找一种连结来描绘当今社会的文化地景,思考群体反射出的社会现实,从中挖掘可以转化的艺术力量。
▲ 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
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目前在成都工作和生活。他们的艺术创作关涉地方性事件、消失的村庄、底层工人、原住民、生态学、农村等问题。从《水系博物馆》(2015)到《水系避难所》(2019),他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和实践,探讨并呈现重建政策下的生态变化和居民生活之间的纽带关系,通过对“水系”项目的田野调查重回当代现实问题,在他们看来,疫情、气候以及“水系”中具体的地方性问题实际上是彼此勾连的。他们关注创作的过程,并以集体性实践研究为基础,试图以动态的方式延展历史与当下的关系,通过可持续的艺术创作实践,触及并改变当地人们的生活,呈现隐喻视角下的多重逻辑和艺术叙事。
▲ 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作品《玻璃、沙和全球环境装置》,单频影像装置,19分14秒,2022,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展览现场,©️宁琤
▲ 菠萝核,《在广州“菠萝核”空间的一天》,彩色木刻版画,2021年,©️艺术家
为什么是ruangrupa?
早在2019年初,卡塞尔文献展组委会宣布,将由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团体ruangrupa担任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对于这个享誉国际的国际大展来说,这是卡塞尔文献展历史上首次由亚洲策展人担任艺术总监,也是首次启用艺术团队而非专职策展人进行策展。这一选择引起了艺术界和新闻界的轰动。ruangrupa是谁?为什么卡塞尔文献展选择他们?
▲ ruangrupa团体照,2019年;成员包括雷扎·阿菲西娜(Reza Afishina)、英德拉·阿蒙(Indra Ameng)、法里德·拉昆(Farid Rakun)、丹妮拉·菲特里亚·帕波托诺(Daniella Fitria Praptono)、万托·哈托诺(Iswanto Hartono)、阿让·努鲁·艾尼(Ajeng Nurul Aini)、阿德·达玛万(Ade Darmawan)、朱莉亚·萨里斯提亚蒂(Julia Sarisetiati)和安万(Mirwan Andan);图片:Gudskul /Jin Panj伊斯i
▲ ©️ruangrupa,2022
ruangrupa,印尼语意为“艺术的空间或空间的形式”。这一艺术团体于2000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立。成立20年以来,他们曾多次改变组织结构,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固定的团队成员,而是根据创作需要选择与背景多元的人进行合作,他们的办公场所也不固定,每位成员都能在世界各地独自工作,为团队提供宝贵的地域性经验,而早期位于雅加达南部的ruangrupa总部更像是一个将工作室、图书馆、实验室和聚会场所集于一身的空间,面向所有人开放。
▲ 早期 ruangrupa 在雅加达南部的工作室
ruangrupa作为艺术家小组的实践由来已久,他们是伴随着雅加达的城市化进程成长起来的。在雅加达的日常生活中,ruangrupa面临着钱和资源等实际问题,其创始人认为,雅加达非常需要“空间”(具有物理和精神的双重含义),因此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组织,ruangrupa在过去的艺术实践中始终致力于通过集体互助合作与资源循环共享,紧密关注、连接并影响每一个社区,ruangrupa的实践成果包括展览、艺术节、艺术实验室、工作坊、研究,以及书籍、杂志和在线期刊出版物等。
▲ ruangrupa 现在的工作室,©️ruangrupa
▲ RURU Gallery,©️ruangrupa
2010年,ruangrupa在雅加达的北部艺术空间(North Art Space)展出了“问题解决者”(Fixer),这项包含21个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团体和替代空间的调查展览,虽然只进行了十天,却使ruangrupa由此得以洞悉不同的集体工作模式,与广泛的艺术团体建立起牢固的关系网络。2017年,针对集体化工作的知识积累,ruangrupa启动了更具包容性的合作项目,如RURU Radio,这档与艺术家和跨学科创意工作者在线交流的广播栏目,意在讨论雅加达市民每天面临的问题。
▲ RURU Radio,©️ruangrupa
2015年到2018年,ruangrupa开发了一个跨学科文化平台GSE,为文创人才、社区和机构建立了一个支持系统。2018年至今,ruangrupa与Serrum(2006年在雅加达成立的一个艺术团体,意思为“共享空间”)、Grafis Huru Hara(位于雅加达的一所艺术院校)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GUDSKUL(音译为“好学校”)的当代艺术集体和生态系统研究专业机构,在一个集体工作的公共教育空间里,通过艺术实验室、短期课程、研讨会等分享经验,促进批判与实验性的对话。
▲ GUDSKUL,©️ruangrupa
▲ GUDSKUL,©️ruangrupa
▲ GUDSKUL的课程设置
疫情期间,GUDSKUL的音乐表演空间被用于制造防疫物资,以应对印度尼西亚地区个人防护设备因稀缺和抢购导致的价格疯涨,他们采用3D打印机或其他材料进行生产制造,以艺术网络为分销链,将防护物资免费提供给医护人员和医院,同时通过募集捐款与这种流行病作斗争。ruangrupa会改造当地的空间并将房屋出租,使它们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同样,在当地食品供应受到影响时,ruangrupa创立的RURU实体商店会出售无农药蔬菜,而不是艺术品。
▲ GUDSKUL,©️ruangrupa
作为空间、文化与实践的“lumbung”
正是在组织高强度而影响广泛的社区项目期间,ruangrupa开始发展他们的“lumbung”(印尼语,直译为“谷仓”)实践,即以“在仓库内储存剩余谷物、并在未来共享该资源”为集体工作模式。在2020年底《艺术评论》(ArtReview)发布的艺术权力榜(Power 100)中,集体和合作实践的倡导与先行者ruangrupa排名第二。对于ruangrupa而言,担任第十五界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要所谓的“亚洲身份”、“印尼代表”、“东亚传统”这样的标签,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面向全球的、合作的、跨学科的艺术和文化平台,通过策展建立一种不同的资源利用合作模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知识、项目和创新方面”。
▲ 印度尼西亚当地的“谷仓”建筑
在印度尼西亚的村庄里,农民不把收割的稻米带回家,而是将其存放在集体的谷仓中,每个村民都可以从这个谷仓里按需取用。作为一种普遍的日常概念,从民间到印尼政府都在广泛使用“谷仓”这个词。“谷仓”被视为一种东亚文化传统,它对集体概念的贡献尤为卓著。但作为一种艺术实践,主题“lumbung”超越了建筑的物理结构,扩展到农业之外的社会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在上届卡塞尔文献展因展览费用严重超支而给赞助商带来麻烦之后,卡塞尔文献展组委会选择ruangrupa部分出于看中他们在运营组织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对ruangrupa集体主义经验的信任。据悉,2022年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赞助,预算获得了4200万欧元,这是迄今为止文献展所获的最大金额,而ruangrupa非常擅长将资金和资源集中组织起来,并根据实际需要按比例分配。
疫情流行的当下,危机与战争不只停留在国家之间,全球社会与文化的加速动荡,使得由ruangrupa策划的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将试图纠正根植于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在当今的伤害,呈现那些在西方中心文明与文化中被忽视的存在与智慧——这也呼应了卡塞尔文献展创立的初衷:将展览作为地缘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一部分,驱逐文化统治与黑暗,治愈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
集体智慧、资源循环、地区共生
作为文献展不断颠覆和创新自我的体现,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基于“lumbung”(谷仓)这一中心概念,挑战了当代艺术创作在等级结构、西方体制、文献展权威下的“惯常做法”。“谷仓”引申为代表未来公共资源的储存系统,同时又象征慷慨与共情,在如今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挣扎仍然存在、仍然真实,但通过关怀彼此和资源共享,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汇集在一起,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形成关切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 ruangrupa绘制的“谷仓”草图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fifteen.de
▲ 罗马尼亚艺术家丹·佩约夫斯基(Dan Perjovschi) 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馆立柱上的作品,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
受制于疫情的影响,ruangrupa本次的策展工作大都通过ZOOM线上会议展开,虽然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在2022年6月开幕,但有关文献展的相关活动早在去年便已经陆续开启。其中,位于卡塞尔市内的ruruHaus作为一个启蒙空间、共享实验室、合作实验场,许多公共项目与对话活动得以在此举行。ruruHaus也是一个被转换了功能的社会建筑,其与文献展的关系类似于策展人的客厅,具有接待客人、提供问题、扩展方案、发挥想象的功能,是第十五届文献展的概念集散地与思想中枢。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ruruHaus
▲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ruangrupa和艺术团队的工作坊,Mirwan Andan和Reza Afisina, 2019。图片提供: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摄影:Nicolas Wefers
主题为“Meydan”公共项目从2021年4月3日开始;一系列名为“lumbung calling”的线上对话活动,共7个部分组成,即7次会议,每个部分代表了一种价值观——本土性、幽默、慷慨、独立、透明、充足、再生。该对话活动从2021年4月持续到2021年10月,嘉宾包含学者、文化活动家、独立研究员、有机农场主、渔民、节日组织者等。策展人希望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将展览的概念在艺术框架内的多个学科、多种观点和上下文语境中建立更加丰富的意义,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文献展的主题。通过不断邀请新成员加入,ruangrupa拓展实践方式的共享模式:尝试与分享,让项目出现在各种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的框架内,让文献展关联到其他地区。
▲ lumbung calling第一部分: “”本土性””(Local Anchor) ,2021年4月3日
在印度尼西亚的文化传统和语境中,“lumbung”一词代表着可共享的集体资源。从这个角度看,“lumbung”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一套价值观,一种描述社会生活实践的宇宙观,一种以合作精神为标准的公共社会生活的证据。如今,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社会要求不断地将一切都重新定义,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真实的艺术实践是“lumbung calling”这一系列对话所要探索的。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主视觉
“lumbung calling” 对话活动将不同群体对艺术的阐释释放到了展厅之外的社会空间中,落地并引发效应和产生共鸣。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关注,更是一种策略,最重要的是它能在活动过程中持续产生话语。但所有形式的项目、活动及阐释、评论都不能替代抑或代表展览本身。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以“lumbung(谷仓)”为策展理念的核心,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共识”(印尼语为mufakat),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议,然后继续进行讨论,直到达成一致。第三个概念是“卡拉OK”,ruangrupa内部讨论时同样存在冲突和矛盾,但他们往往通过一起烹饪、唱卡拉OK来解决问题,将艺术实践融入生活日常,“卡拉OK”代表一种更为放松和自由的状态。
▲ ruangrupa对展览主题概念“lumbung”的阐释图
▲ rungrupa在2014年圣保罗艺术双年展(São Paulo Art Biennial)上的作品,©️ruangrupa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对“地方与身份”、“主流与边缘”、“艺术与政治”等问题的批判性思考,ruangrupa并没有以所在国家来标记参展艺术家,而是选择了以时区进行划分。文献展参与者被ruangrupa分成小组“Mini-Majelis”(Majelis 是印度尼西亚语,意思是议会或议会),在小型的majelis组中,参与艺术家或艺术团队可以在开幕前相互了解,建立联系与沟通,相互展示他们的作品和他们为第十五届文献展计划的项目,讨论问题或就艺术过程相互提供建议,这种方式也在强调分享过程和经验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本着“lumbung”的共享资源精神和共同做出决策,集体工作方式在每个mini-majelis中得到测试。基于此,mini-majelis旨在实现超过文献展之后的长期交流和可持续联系,本次文献展的作品是由艺术家的集体生活和不同时区的交流所塑造的。
▲ rungrupa以mini-majelis结构和时区对艺术家进行分组,©️ruangrupa
▲ Más Arte Más Acción正在进行创作
如果将整个文献展看成一种生态,今年的文献展就像从原点和根茎上逐渐生长、扩散能量的展览。展览不再遵从“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策展模式。通过这样一场“有机的、可持续的”展览,ruangrupa打开了艺术小组研究创作的空间,推动艺术与社会实践、公众感知、跨学科研究的互动。
▲ Más Arte Más Acción正在进行创作
如果将整个文献展看成一种生态,今年的文献展就像从原点和根茎上逐渐生长、扩散能量的展览。展览不再遵从“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策展模式。通过这样一场“有机的、可持续的”展览,ruangrupa打开了艺术小组研究创作的空间,推动艺术与社会实践、公众感知、跨学科研究的互动。
▲ 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主视觉
ruangrupa基于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集体工作方式,试图以另一种社区为导向的可持续性模式激发艺术实践的超本地化(hyperlocalized),其中资源、思想或知识都是共享的,也是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性的理念在展览策划的各个表现形式中得到了全面考虑,从艺术作品材料的选用、到作品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呈现、再到展览后作品是否可被回收降解,这样的“可持续性”不仅是为了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也为了更长远的艺术未来。
同时,作为拥有长达20多年集体实践经验的艺术团体,ruangrupa已经具备牢固的基底,同时,他们可以借助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总监等要职,通过协调资源和资金分配,在世界各地进行地区调研,在这个意义上,ruangrupa和文献展可谓双向成就。
▲ 作为2022年第十五届文献展的一部分,ruangrupa出版了两期杂志《majalah》,专注于展览的核心理念——集体工作。©️ruangrupa
也许是疫情阻断了原有秩序,时至今日,艺术家与策展人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仍在发生变化。就2022年第十五届文献展而言,虽然这种艺术家式的操作方式对展览最终呈现是否有效还有待考证,也仍存质疑,但我们不妨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全球性展览所切入的多重命题:集体参与、地方实践、多元文化、种族身份、资源共享与非中心地区的艺术汇聚。“友谊、团结、去中心化、社区”在当下至关重要,艺术参与者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工作方式也远比迷信权威与拘泥于固有体制更有意义。复杂多变的时代境况致使我们重新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可以将能量转换到其他地方,或许许多新的可能性就此打开。
部分图文信息来源:
ruangrupa.id/documenta-fifteen.de/Artnews/artnet资讯/澎湃新闻/ARTFORUM中文网/
ARA亚洲艺术评论/art-ba-ba.com及网络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策划/采访/肖戈 编译/蒿亚楠 编辑/蒿亚楠 责编/蒿亚楠 索菲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