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纤维重新定义,“艺术”的创生与存在是一种尚未定型的“缓存在”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2022年10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共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团体参展,覆盖了浙江美术馆1-2楼的1-6展厅及部分户外公共空间。

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这是经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6年“我织我在”和2019年“无界之归”三届后的延续与发展。

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的复杂境遇,展览总监应金飞、艺术总监施慧携手总策展人刘畑,联合策展人刘益红、应歆珣、龙星如、王洪喆,在中国杭州第四次开启关于“纤维”与“艺术”的因缘际会。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2022年10月18日,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于浙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12月4日。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已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在杭州博物馆先行启幕并将同期结束。本届三年展开幕式暂定于11月2日另行举办。

▲ 总策展人刘畑介绍展览

▲ 开幕式现场,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总策展人刘畑致辞

▲ 导览现场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各届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2013)、“我织我在/Weaving & We”(2016)、“无界之归/Boundless Encounters”(2019)、“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为主题。

▲ 往届展览现场

“缓存在/Being Theoria”是多重意念的联系与编织,本届三年展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世界的基本构造,人类思想的基本原型与隐喻。通过对汉字的绞丝旁(糸部)系统中所蕴含的“宇宙技术”的考察:关于“关系”的理解——系统、组织、网络、线索;关于颜色的通名——红、绿、紫、绛、绯、缁;以及“纤维”之为“思维”的原型意涵——“纤”,细丝也;“维”,车盖系也;“绪”:丝端也;“缅”:微丝也;“绎”,抽丝也……探索纤维从具体的物质、劳动升华为思想原型的创造性过程。

经由来自纤维提供的感知,本届三年展试图提出一种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和理解:“艺术”的创生与存在方式,是一种尚未定型的“缓存在”。

缓存在

Being Theoria

本届三年展的中文标题“缓存在”也呼应于英文标题“Being Theoria”,它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theoria”(静观/沉思),强调“前-理论”(pre-theory)、未固化的思考。策展组尝试以此回应于传统中强调制作的技术-艺术(techne)和当下强调参与、介入的实践性艺术(praxis)之间的分裂(poesis[techne]/praxis/theoria三者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作的人类的“三种活动”的区分 )。

▲ 展览现场,安·汉密尔顿《线型》,Ann Hamilton / lineament

施慧《书非书》《一千年以后》Shi Hui / Writing, Non-writing & In a Thousand Years

来自计算机(它的前身是提花织机)工程的术语也在提示我们:“缓存”(cache),意味着所储存的内容将在断电之后消失,这正如人类切身的记忆或上手的技能,会随着肉身的逝去而消亡——不过,它虽名为“缓”,却拥有最快的读写速度。目击道存,临时而即时,电光火石,高频而快速。由是观之,所谓“作品”,不过是在消亡之前,侥幸获得了形式(form)结晶的遗珠;而展览与策展,正是对于这一临时时空的营造和模拟。

▲ 宾雅《星光书写》,Bignia Wehrli / Sternenschrift

▲陈哲《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迷宫离天最近Ⅱ》,Chen Zhe /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So Below) & The Nearest Labyrinth to the Sky Ⅱ

这让人回忆起杜尚发明的“inframince”(次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一个同一性(identity)消解、自我与它者过渡的空间,也即:创造发生的空间。在一个似“茧”式的“缓存/次薄”空间中,双重的“蜕变”正在发生:“非在”正在努力地成为“在”(作品),“自我”(作者)由此转向“非我”——在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中,苏格拉底等人演示了爱欲(Eros)的核心命题:通过爱欲的吸引、引导,达成自我向非我的转变,因而超越了同一的“存在”(being):我如何成为我所不是之人?——“艺术”是促成这物我双重转化的爱欲。

纤 维

Textile/Fiber

对于这一转化性的空间——而非对于最终产物的直接欲求,则是另一种古老的纤维式的生存与劳作的方法,来自历史上最为经典的纤维-艺术形象之一,《奥德赛》中等待奥德修斯归来的佩涅洛佩(Πηνελόπεια/Penelόpeia):她的名字是纺织(πήνη/péne),而她的真正技术,是通过在夜间拆解自己白天织就的寿衣,去延缓时间的终结。这种漫长的迂回与“缓-存”的方式,是思想、情感、劳动、生活、命运的统一。置于当下的语境:佩涅洛佩所抽解与超克的对象,不啻是这个加速而倦怠的时代,纠缠、困扰着所有人的所谓“死线”(deadline)。

▲ 印德尔·萨利姆《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Inder Salim / Flag Series from My Terrace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 导览现场,支勒维纳·康匹纳《流动》,Zilvinas Kempinas / FLUX

从工作伊始,策展组便将自己定义为“编织者”,邀请艺术家加入、建立连线,并组建由学者、写作者等组成的特邀研究员网络(Research Weaver),以此纤维式的工作方法,回应疫情年代延迟暂缓、退而结网的常态。在展览推进过程中,策展组建构起了先导项目《纤维九讲》:邀请学者贾勤针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糸部(绞丝旁)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尝试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理解。

▲ 《说文解字》第十三卷糸部 清四库全书荟要本

这其中,有对于世界中之“关系”的理解原型:线索、经纬、网络、组织、系统……有在劳动(织染)中凝固,进而成为“通名”的色彩:红、绿、紫、绛、绯、缥、缁、素、绘、绚……有思想与情感的形态学:(思)维、(情)绪、缅(怀)、缘(分)、(演)绎……有关于操持与制/造(poiesis)的基本动作:编、织、纺、纳、缝、绣、系、缉、缚、累、缄、给、缮……有秩序与变乱:综、统、纪、级、缩、紊,约束、总(總)结……有速度与微妙:纾、缓、纤、细……有关于进程的标识:继、续、结、绝、终……以及,对于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把握:纠结、缠绵、缭绕、缱绻、绸缪、绰约、缥缈、纷繁……

▲ “纤维九讲”系列讲座现场

同时,邀请艺术家共同发起了“万物·纤维因缘”纤三田野项目,结合了行走、调研、拍摄而展开,考察在中国的四方大地上,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因地制宜,取诸万物,将本地特产的限制转化为创造的机缘,将自己身边仅有的材料以“纤维”的方式萃取,最终成为了我们身上或身边必不可少的物品、工具——天南海北,动植皆文,我们生活在一个“纤维”的世界之中;它们糸密相连,组成了一张巨型的人类创造与社会生产的网络。

▲ “万物·纤维因缘”纤三田野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特别项目、在博物馆中发生的公共项目、献给杭州的城市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试图进一步延展本届三年展的主题“缓存在/Being Theoria”,于佛教思想的“净因”与康德的“纯粹理性”(Pure Reason)之间建立联系。该计划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共12位/组艺术家,围绕着项目合作方杭州博物馆馆藏的五代“净因寺”石塔基座,在博物馆的露天及室内的非展厅空间中展开创作。来自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义理交流、互译,既体现着杭州这座“亚运之城”的包容与涵养,也显示出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尝试突破传统纤维艺术定义的实验精神。

▲ “净因 | Pure Reason”展览现场

线 / 索

Lines

对于艺术本体的思考也使得此次的策展首先成为了一次编织式的行动,一个“向纤维学习”的过程,一种梭式的往复穿越:既从“纤维”中获取感知与意象,又期待生成不落名相的、超越具体材料与物质形态的广义认知与方法。

由以上理念出发,本次三年展不设分割的板块,而是以若干“线索”的形式串联全场:文/纹(文字/文化/文明),绪(情绪/思绪),线(轨迹/线条),织(劳作/身体),网(网罟/互联),结(记事/神话),综(纷纭/繁复)…… 这些线索彼此交缠“纽结”于空间之中,呈现为若干个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Theoria Space)。

▲ 郭耀先《共象》Guo Yaoxian / Universal

▲ 展览现场,刘佳婧《佩涅洛佩的情书》Liu Jiajing / The Love Letter of Penelope

▲ 蔡雅玲《Polka Dot-White》《Polka Dot-Black》Cai Yaling / Polka Dot-White & Polka Dot-Black

Theoria来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三种活动”(energeia)所进行的区分:poiesis(创制)、praxis(实践)、theoria(沉思/静观/理论)。其中,theoria是最接近神(theos)的人类活动,它以自身为对象,因而自为、自足,被理解为最完满与最高的生活——这一原型性的设想,在今天看来,美妙地如同神话,但是假设它真能实现,也将因其圆满——也即并不存在任何对它者的爱欲,从而令试图创作出一件从未存在之物的艺术没有容身之地。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编织世界

Weaving The World

除此之外,艺术家爱丽丝·凯特发起的公共项目“缝一棵树”也于2022年国际劳动妇女节与植树节前夕启动,反响热烈。该项目在全球邀请每位参与的观众动手用线缝制“一棵树”,此次在杭州的市民所缝制的小树,在三年展现场与世界各地的其它“树木”团聚,共同织出一片集体的“森林”。在三年展期间,还将有“一吨续水池计划”“日常植造 Un&On”“生长的房子——构筑进行时”等公共项目与活动陆续与观众见面。

▲ 公共项目“缝一棵树”最终作品

▲ 公共项目“缝一棵树”活动现场

本届三年展也将在展览期间开设系列讲座与论坛,由总策展人刘畑与纤维学者许嘉共同召集,延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主题线索,分别以“纤维之为世界观”“万物·纤维因缘”“纤维式感知”“织那张网”“技术·革命·歌谣”“结绳故事绘”等为议题,邀请本届策展人、参展艺术家、研究员与全球知名的思想者如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张文江、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赵丰、约翰·杜伦·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丽莎·帕克斯(Lisa Parks)、吴雅凌等共同研讨,从多个维度针对人类思想之原型与普遍隐喻的“纤维”展开探索。

▲ 俯仰之间 In the Blink of an Eye,黄燕 Huang Yan,丝线,着漆板, LED灯管,变压调节器,电线,影像投影 Silk thread, painted board, LED lights, regulating transformer, electric wire,video projection,1700 × 220 × 300 cm,2022

▲ 展览现场

“缓存在/Being Theoria”系列讲座论坛第一场将在开展后于线上播出,由当代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之一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教授带来,他是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曾长期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为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荣誉教授。英戈尔德从人类学的角度,以“交缠之线与绳结问题”(Tangle Lines And Knoty Problems)为题进行讨论,共研埋藏于人类文明之中、深深影响人们思想与心灵的绳与线的简史:他认为在狩猎采集时代,结绳记事是作为感知环境、存储记忆的一种方式,他以线(line)、打结(tying)、绳结(knot)切入,选择将其与人类学的想象串联编织起来,唤起一个存储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在形象。

▲ 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

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逐渐编织生成了展览的结构,它不设分断、切割的“板块”,而呈现为若干条“线索”:文(文字/文明),绪(情绪/思绪),线(轨迹/线条),织(劳作/身体),网(网罟/互联),结(记事/神话),综(纷纭/繁复)……这些线索彼此交缠“纽结”于空间之中,呈现为若干个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以此钩沉与捕捉“广义的纤维”中所包含的对于艺术与创造的广义理解。

▲ 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以“纤维”为主题的展览,策展组表示,希望修改展览中的“量词”:不仅仅呈现出单“件”的作品(显见的高光点),同时呈现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见的连线)——如同星辰与星座的差异。从而,具身化一种思维与情绪的“组织”状态。最终,通过若干层“网”的重叠,或若干幅速写式的“线描”稿之勾勒,逼近一张“千丝万缕的总图”。

▲ 风景 Landscapes,伊万·罗斯Evan Roth,网络登陆点影像Network located videos,尺寸可变Variable size,2016–2020

▲ 导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借由展览向观看者与学界发出邀请——“自1980年代起,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团队围绕纤维艺术的本体建构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探索,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也已经来到了第四届。如今,三年展已经成为亚洲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纤维艺术学术平台,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创作、交流与教育的发动机,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届三年展于全球疫情绵延中开始筹备,期间受到了全球政治经济变局的多重影响,这也反过来刺激我们更加切身地观想“纤维”与“艺术”在今天全球形势中的价值和意义。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筑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语境中,有着连接、温暖、柔软、繁茂诸多意蕴的纤维艺术,应该发出怎样的倡议?”

▲ 展览艺术家作品

展览地点

浙江美术馆1,2,3,4,5,6号厅及部分公共及户外区域

(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展览时间

2022.10.18 – 12.4

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参展艺术家

白清文

约瑟夫·博伊斯

毕蓉蓉

蔡雅玲

陈汉

陈界仁

陈威

陈哲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

依凡娜·弗兰克

方志小说工作组

娜塔丽·吉伯特

郭城

郭耀先

生长的房子小组

安·汉密尔顿

何锐安

黄燕

支勒维纳·康匹纳

爱丽丝·凯特

李海兵

廖斐

林岗

刘国强

刘佳婧

刘君

刘昕

刘雨佳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安奈特·梅莎热

彭可

康斯坦萨·皮娅

覃大立

Raqs媒体小组

凯瑟琳·冯·瑞星博

伊万·罗斯

阮悦来

印德尔·萨利姆

施慧

石青

宋春阳

手冢爱子

八仙过海小组

童文敏

王雷

织觉丛小组

宾雅

辛齐

杨季涓

“叕”组合

赵要

郑波

周雯静

指导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杭州博物馆

 

(凤凰艺术 杭州报道  编辑/曹佳慧 责编/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1.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