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在位于深圳前海基金小镇的本相艺术中心,艺术家张立珩将以“微观的边界”个展为观众带来一场绚烂的抽象视觉盛宴。
张立珩的艺术探索向艺术界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素人艺术家,她带有原始气息的画笔留下独特的痕迹,从观察世界到观察自我,张立珩以抽象艺术作为叙事方法,绘出对于内心中反璞归真的想望。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览预热报道。
《微观的边界》——张立珩当代艺术展将于10月22日在深圳市本相艺术中心开展。
世界的美,经常是美不胜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天地万物间和谐的律动,不分彼此的相互交融共存,让人感佩上天神奇的造物。这样的美并不只是来自于画面的形象与艺术家日常经验之间的断裂,更是来自于绘画手势 ( 技艺 ) 在图层之间的拉扯与内战。
▲ 《花非花》 张立珩,100x100cm
早年留居美国的生活,为张立珩在艺术创作上建立了基础,她从未接受过科班训练,却有着独特的表达语言,在本次本相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微观的边界——张立珩当代艺术展中,令人眩晕的色彩与线条,似乎让我们看见正在经验某个场所、感叹世界之美时的自己。
尽管张立珩的作品早期容易被书写者理解为一种日常世界的描摹情景,然而在近作描绘的情景中,却已不真的是‘世界’的表象。不只是因为艺术家的色彩观与空间观变了,所谓的世界也变了。在这个变的意义上,我们必须重新厘清在艺术世界与抽象绘画中的状态,才能进一步指认张立珩在个展“微观的边界”的绘画作品中、空间与气氛的梦幻感。
▲ 《韵律》,60x90cm,2016年
张立珩的首次创作是模仿彼得·多伊格的风景画,他的色彩与梦幻般的画面风格,给张立珩以灵感。随着1965年著名的“眼睛的反应”展览使“奥普艺术”成为了“光效应艺术”的代名词,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色彩的呼应、几何编码的变化和知觉心理的幻觉效应,通过一系列抽象的语法形式,如颤动、重叠、变形、对比、错位、动感和透视,刺激视觉神经,从而实现视觉视觉上的审美体验。在中国抽象艺术领域,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屈指可数,张立珩的艺术探索为则“奥普艺术”提供了一个研究与探讨的机会。
▲ 艺术家张立珩从作家、投资人跨界成为画家,张立珩始终在表达上坚持自我,坚持宏观架构与细节铺陈的结合,坚持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碰撞。而于作画亦然,她曾说过:“画家自己调兵遣将,运筹帷幄,最终筑成一个微观世界”,让那些文字无以表达的内容,最终都以抽象的形态,通过恰如其分的循环和堆砌得以呈现。
▲ 张立珩《我们是世界》之一,100x100cm 2020年
艺术的意义是一种过程体验,并不需要承载太多的超出个人生命体验之外的重大社会责任。而现代艺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刺激人们的自觉性,使人成为自觉而独立的人。“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所有人都能够看懂的,这个过程没有对教育背景的要求,也无关政治、商业、文化,只需要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审美就好。”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张立珩的作品并不给人以现成的观念和意象,而是由观众自发地对其进行判断,主动地感受,从而生发思考与共鸣。
▲ 《时光的玫瑰》100x100cm
“微观的边界”正是基于此种理念展开的,在张立珩看来,最初的激情和精心的修饰,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而在她的作品中,线条是一次呼吸,颜色是一种跳跃,一种理智的顺序,将感性的画面固定在结构上,一笔一划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但是,这一副副绘画并不是在教你如何作一场模糊现实与梦境的脑内辩论。尽管画面中的图层与色调会呈现出一种整体感的布局,但却在不同的绘画性之间表现了拉扯与内战,以不同的笔触拉回绘画性真实。整个画面依然保留着西方传统的团块结构,没有一处没有色块,这就是“空”和“虚”——“空”是空的,“虚”是存在的,也是一种模糊的有。
▲ 《离别》200x150cm 2017年
与弥漫在绘画空间中的精神拉扯、笔触与手势,是张立珩用以显影潜伏在世界美感的内在性拉扯的感光乳剂层。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我的每一张画都是提前构思过的,而且我不在电脑上画,所有的都是手绘的。我在画《我们是世界》系列时,其中包含很多的几何图形,对于那些我都是拿圆规和尺子画的,对其进行精细地分割。可能偶有几张画,我没有提前构思…越奇怪越好,但其中每一个小的图形都是经过细致的构思得来的。当然很多时候,我也会在绘制中途忽然迸发灵感,也可能对一开始的构思不太满意,这种时候我都会按照感觉反复地修改、增删,一直改到我感觉对了为止。”
▲ 张立珩与其画作
绘画的物质性表现将我们从形象构成的物质空间,拉回到画布与颜料的几何场所。在《我们是世界之星链》(2021)、《我们是世界之伦巴》(2021) 与《我们是世界之近似于斐波纳西数列》(2021) 中,表现性的笔触与平涂、交错的图像色块在一块块画布空间中的产生碰撞。笔触兴风作浪,投下深水炸弹,视觉美学刺激人体感官,绘画焦点在画布中间孤立求援。又或者笔触与平涂对撞,炸出烟哨般绽放的尖锐感、波纹感、错乱感。
▲《我们是世界之星链》,100x100cm, 2021
▲《我们是世界之伦巴》,100x100cm, 2021
▲《我们是世界之近似于斐波纳西数列》,100x100cm, 2021
因此,在张立珩画中的秩序、光怪陆离之感,除了是那个我们日常中接触的世界,更隐含着艺术家没有说出口的、笔触与手势在画布中表现的一种绘画性的精神美学,而正是这种氛围,使绘画的整体感不只是稳定与和谐的平面,而是内涵自我精神的角力与笔画皆兵所带来新奇、愉悦的动势。
一如策展人彭文斌在展览前言中所说的:张立珩让颜色和几何结构在不断的循环和堆砌中形成细微的色层与温差,看似无序,其实却是悬空虚渺的万象世界。她不断的在调和感性秩序与理性秩序在“可塑性”上的转化,大胆的试验自动主义、极简主义与抽象艺术的组合风格,这种细腻的变化充满节奏感和律动性,以抽象的思维打开观念的边界,重新构成平面与空间的关系,让几何秩序之间自由表达的张力在绘画表面形成“无限深入的错觉感”,这就形成了她最为直观,最为自觉的几何抽象作品。
张立珩所创造的不仅是一种平稳、和谐的平面,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意识的延伸,就想她所说的:“相较于技法,我更注重表达,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我只要能自由地表达我的想法就好。”
展览主题
微观的边界——张立珩当代艺术展
主办单位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画廊
本相艺术中心
(深圳市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本相艺术中心)
策展人
彭文斌
展出时间
10月22日-11月22日
艺术家简介
张立珩,美籍华人,现居深圳。职业投资人、画家、作家,广州国际艺博会推荐艺术家。
在艺术创作上,张立珩主张用抽象的符号表达自我精神,她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积蓄能量,并选择以油彩的方式储存、散发能量。观其抽象几何画作,不觉让人抛却尘世烦扰,进行深入地思考。
(凤凰艺术 预热报道 编辑/曹佳慧 责编/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