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从《山海情》到世界的蓝色山海中

  • 1 次浏览
  • 0 人关注

11月4日,第九届中法环节月开幕式于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

本届中法环境月将主题定为“蓝色星球”,既为展示地球的美好,也为警示地球正在遭受的生态退化,告知可以建立的保护机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付诸行动。

著名演员黄轩担任本届推广大使,他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去加入这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声音,让更多的朋友增强环保意识。”

此外,凤凰艺术还采访了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以及新上任的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现场报道。

 

“大家好,我叫桑栩,今年6岁。我出生在厦门,现在住在佛山。我喜欢画画、跳舞。我画这幅画,是因为去年七月,我妈妈带我去了江门市的上川岛,我第一次见到那么蓝那么干净的大海!我希望我们大家能保护好这片海,让生活在海岛上的人们一直开开心心。”

这是桑栩小朋友的画作《美丽的海岛》,她凭借这幅画参加了2021中法环境月中由北京法语联盟组织举办的青少绘画大赛,本届中法环境月的主视觉设计亦取材于此。在画面里,蓝色占据了绝大部分。但在表面的平静下,错落的礁石与不断激起的浪花,似乎象征着某种潜藏的危机。

事实上,不只是小朋友,可能很大一部分人对颜色的偏好中,都会有“蓝色”这一选项。蓝色是天空、水的颜色,是自由和生命的象征,是无限的遐想和神秘。

在所有颜色中,蓝色是最受两性共同欣赏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表达过对蓝色的偏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蓝色这种色调的流行源于我们的进化过程。在人类还以狩猎跟采集的方式生活时,接近清澈的蓝天和水源让人更有可能活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这种被蓝色吸引的倾向可能演变成了人类先天的偏好。

▲ 毕加索,《蓝色列车》

但在艺术史里,蓝色颜料的来源稀少,制作复杂;人们为了获取它耗费心力。蓝色颜料的背后是科学发明、全球贸易以及艺术家的创意变通共同交织的丰富历史。

埃及蓝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颜色,发明于约公元2千年前的古埃及,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正在建造金字塔。为了创造这种色调,古埃及人把含有铜的矿物(例如孔雀石)、石灰岩和砂子的溶液加热到华氏1470至1650度,再把得到的不透明蓝色玻璃粉碎,与蛋清、树胶糅合就变成了一种持久的颜料或瓷釉。到了罗马帝国,当市场中出现新的蓝色后,埃及蓝复杂的制作方法就逐渐被后世遗忘了。

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后,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从1957年开始只用蓝色创作。他与巴黎的颜料商合作,创造了一种亚光版本的深蓝色。1960年,他给这种新的颜料制造方法申请了版权,将它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KB)——这种颜色也象征着稀少与高贵。

事实上,不只是艺术,在我们所生活的星球上“蓝色”也愈加稀少。虽然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然而,全球变暖正在削弱海洋,打破海洋的多样性平衡;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包括塑料污染、废水排放等环境污染,这些危机又会进一步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已经危在旦夕。

“科学证据毋庸置疑: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胁。进一步拖延全球协同行动将错失稍纵即逝的机会,无法保障宜居未来的实现。”

——汉斯-奥托·波特纳

生态学家,气候学家

负责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

11月4日,第九届中法环境月开幕式于法国大使馆举行,这也是《巴黎协定》生效六周年的纪念日。法国前总理、前外交部长、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21)主席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为本届环境月开幕式致辞。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和演员黄轩等亦出席并致辞。

本届中法环境月将主题定为“蓝色星球”,既为展示地球的美好,也为警示地球正在遭受的生态退化,告知可以建立的保护机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付诸行动。尽管个人力量微薄,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出发为维护一个良好且可持续的环境做出贡献。整个11月,一系列的科学或知识普及型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工作坊和集市等活动将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

▲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致辞

▲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致辞

▲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致辞

本届中法环境月聚焦河流、湿地、海洋以及沿海区域保护等议题。围绕气候变化对海洋以及海洋微生物的影响将举办讲座,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位。沿海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中法法律专家将从法律的视角进行介绍: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环境?围绕水产养殖进行交流,引发关于如何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海洋资源的思考。参观工业厂址和废水处理厂,让充满好奇心的人亲眼发现身边虽不可见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机制。一系列展览如“海洋,万物生长”及“河流、气候与人类”将与全国多家博物馆及合作机构联合举办。

▲ 开幕式现场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干旱、森林火灾、洪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造成的后果令人痛心,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也一次又一次直接、确凿地验证气候变化与极端现象之间的关联。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在目前的升温水平已面临着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全球升温超过1.5°C,这种发展将会更加受限;如果全球升温超过2°C,在有些地区这种发展将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本世纪末前必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C以内。这是2015年《巴黎协定》194个缔约方和欧盟共同约定的目标,而距离《巴黎协定》2016年正式生效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六年。

法国将继续坚持不懈地行动,并与中国紧密合作。中法环境月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年复一年,为推动集体意识觉醒和共同行动而努力。

▲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今年中法环境月得到著名演员黄轩的大力支持。作为实力派演员的黄轩一向积极投身慈善和环保事业,他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次为中国及国际组织的环保宣传担任形象大使。

▲ 主持人杨雅婷和黄轩

黄轩1985年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华语影视演员。2007年因主演电影《地下的天空》进入表演行业。2014年,黄轩凭借主演的电影《推拿》获第15届拉斯帕耳马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0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男演员奖。由黄轩主演的多部电视剧作品也获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如《红高粱》、《芈月传》、《亲爱的翻译官》、《山海情》等。2021年黄轩凭借电视剧《山海情》入围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同年,凭借其领衔主演的电影《1921》荣获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最佳男主角。

▲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为黄轩颁发推广大使证书

我非常荣幸可以担任今年中法环境月的推广大使。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去加入这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希望通过我的声音,让更多的朋友增强环保意识。

在个人生活中,我会从小事做起,比如出门旅行、徒步、露营的时候,随身携带垃圾袋,将留在户外的垃圾带走;还有一些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我也会积极投入其中,比如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我参与了野生救援制作的公益宣传片的配音工作,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本届中法环境月会有和保护环境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展映,我还挺期待的,应该很多人会从影片中得到启发。

—— 黄轩

▲ 演员黄轩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从业以来,黄轩始终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曾担任全国控烟宣传形象大使,阿拉善SEE环保公益爱心大使,旨在让视障人士走进影院的“至爱影院——无障碍观影”项目形象大使,参与公益项目“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2017年开始担任WildAid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为COP15发声。2022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由WildAid制作、黄轩配音的保护海洋区域宣传片《MPA:  让海洋生动起来》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线。

除此之外,艺术与文学表达是提高认知与传播信息的绝佳途径。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将继续加深生态环境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许多以自然为核心的科幻小说流传于世,围绕其作品将开展朗读比赛和讲座,从文学的角度探讨环境话题;电影放映同样丰富,观众可以欣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多部纪录片佳作,如《倘若地球独一无二》,雅克·贝汉的《海洋》,还可以观看或重温探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多部经典影片,如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克洛德·贝里的《甘泉玛侬》和《恋恋山城》。

中国法语联盟以本届中法环境月的主题“蓝色星球”举办青少绘画大赛。赛事旨在进一步通过绘画的艺术媒介,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提升对环境议题的关注度,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成长为富有责任心的青年,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行动中去。参赛者在六、七月份提交作品,获奖作品将在环境月期间或之后在不同机构实地展出。

本届中法环境月期间还将推出一系列工作坊、旧物交换集市、参观或徒步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公众的需求,如利用自然或回收材料的花艺工作坊,或介绍水循环、海洋动物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工作坊。在中国各地组织的旧物交换和北京法国文化中心的旧书大甩卖一向颇受淘客们喜爱。此外,中国法语联盟网络还举办了绘画大赛,让极具绘画天分的青少年脱颖而出。

杰伊·英斯利曾说过,“我们是感受到气候变化之影响的第一代人,也必定是可以为之做些什么的最后一代人。”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也一同应对着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从一粒星辰到充满生命的星球,在生命进化进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人”与“非人”之间并未有过断裂。生存总是和他者相关,我们需要重思自身与一株植物、一粒尘埃、一涓细流或一隅星辰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检视生态系统自身不断递变流转的特质。倾听万物,敬畏万物。

▲ 集体合影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仅要看到前方,还要看看我们的四周:我们创造了什么,而如今我们又可以创造什么?

我的河流涌向你,

你肯收容吗,蓝色的海? 

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啊大海……

你多么慈祥,博爱。 

我要从污浊的沟壑,

把一条条溪流引来。

说呀,大海,说你允我扑进你的胸怀!

——米莉·狄金森 《蓝海 》

一起看看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活动吧!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肖戈 王家北 摄像/陈玉洁 解雅祺 剪辑/陈玉洁 编辑/dbk 责编/dbk 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1.3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