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主办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于2022年12月30日拉开帷幕。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也已惊艳亮相。该单元展由杭侃担任策展人,在杭侃的策划下,本次展览将通过“穷诸巧丽”、“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三个单元,借由数字技术的帮助,与观众一起从全新的视角领略云冈石窟的迷人风采。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专访报道。
2022年12月30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正式开幕。本次双年展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12日。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览现场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大型石窟群,是我国珍贵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组织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明自成一统,却并非封闭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的大量文化遗产,都彰显着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也不断回应着历史的变迁与新的时代挑战,云冈石窟的存在就是绝佳的证明——与泥塑彩绘不同,252个窟龛、59000余尊造像依武州山山势整体开凿,规模如此巨大的石窟群,体现出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工艺技术之高,超出常人想象。1500年前的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古代工匠们用双手将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唤醒,1500年后的今天,策展人杭侃用北京艺术双年展主展览单元之一“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这次机会,用数字科技把造像内的生命再一次呈现在公众眼前。
对话·杭侃
凤凰艺术:可以跟我们谈谈云冈石窟对您个人来说的意义吗?
杭侃:1993年年底,我第一次调查云冈石窟,转眼30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发表了一些云冈的研究文章,但是到现在还是觉得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云冈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直都有研究兴趣,也有很多研究的课题的。
不时有人让我用最短的词汇去概括云冈,我用的是“经典”,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云冈石窟在2001年入选世界遗产的时候,评价是云冈石窟“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过去的,但是又是常看常新的东西。我希望将来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大家更多地感受到经典艺术的魅力。”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云冈石窟作为我国珍贵的世界遗产,本次展览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展览的地方?
杭侃:中国的佛教艺术举办了一些展览,概括地讲有两类,一类是出土文物的展览,比如云冈研究院获得过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次是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一次是云冈窟前遗址,都有比较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我们举办过展览;还有一类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洞窟复制,展览复制的壁画和洞窟,比如敦煌现在正在北京做的展览,云冈研究院也利用3D打印技术,完整地复制了高达10米的第12窟,第12窟又被称为“音乐窟”,这些展览也很受观众喜爱。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这次利用北京艺术双年展的机会,我们想尝试一下传统的展览方式和当代艺术的结合,用当代艺术表现我们对佛教艺术的理解。
▲《唤醒石头里的生命》2022 动画 导演:郭淳
凤凰艺术:可以讲讲【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这个主题是如何确立的吗?
杭侃:这个主题是来自于一位西方雕塑家的话,在雕塑家眼里,石头是有生命的,我想古今中外的雕塑家应该都有同感,这句话说出了雕塑家的心声。关键是这样的主题怎么和具体你要表现的内容相结合,我们在讨论展览的时候,参展的艺术家郭淳提出可以“复活”云冈石窟的人物、动植物、装饰纹样,这样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三维、一个二维、一个互动的项目,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感受云冈的魅力。
▲ 云冈石窟第三窟组像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可以谈谈您是如何选择本次的参展艺术家的吗?
杭侃:展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要考虑到主题、展品、场地、资金等多种因素,确定好展览形式,我们就寻找能够表现好这种形式的艺术家,这次我挑选的艺术家都对云冈石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擅长的表现形式,比如梁力强先生,他是山西画院的画家,长年在云冈写生,作品多次参展,但更打动我的是他对云冈造像的理解,其他的艺术家也是各有所长。
▲ 梁立强 手绘云冈石窟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能给我们介绍一两件令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杭侃:我想介绍一件三维的作品《一眼千年》,一眼千年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我们这里的一眼千年,一开头就是云冈一件佛眼的实物,这件佛眼是云冈流失海外文物中唯一一件回流的文物,这件文物是我的导师,中国佛教考古的创始人宿白先生在访美之后,通过他的牵线重新回到云冈研究院的,所以它有特别的意义。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通过佛眼,我们看浩瀚宇宙、芸芸众生,我们会看到宇宙之眼,也会看到芥子须弥,片中反复出现的点,不仅仅代表佛眼、星辰,其实也是想表现云冈研究院最近一些年做的数字化的工作,这种工作要通过三维数字化的扫描,扫出来的造像是一个一个的点,这些点和扫描的精度有关,呈现出来的是点云,所以这些点和点之间都是相通的,我们想通过这个片子,展现从无到有又划归虚无的世界,从朴素到繁盛又回归朴素的轮回。由虚幻的宇宙到实体的造像再到数字化采集的石窟点云数据,呈现了从物质到数字,从想象到科技的“共生”,以对应这次艺术双年展的主题。短片以超越古今的视角,体现永恒的力量如光如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静观白云苍狗。
▲ 《一眼千年》,总导演:郭淳 分镜导演:张志松 制片:薛皓宇 动画导演:刘超杰 ,视效总监:邰景国,监制:戴志越,三维美工:李子祥,后期制作:王涛,音乐总监:卢圣伦,特别感谢:张涛 陈子昂,喜游工作室&若水科技联合制作
我介绍的第二件作品,是云冈研究院宁波先生主持完成的云冈石窟第十窟的须弥山。这座浮雕位于云冈石窟第十窟窟前室北壁明窗与拱⻔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交缠,山间有茂密的丛林和竞奔的动物。两侧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与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手托日月,充满了异域⻛情。云冈石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观众看到云冈艺术“穷诸巧丽”的一面,也看到它的世界性。
▲ 《云冈石窟 第十窟 须弥山》3D打印复原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对于传统物质文化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您有怎样的看法?
杭侃:我是想走结合之路的,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云冈石窟是他们创造的一个艺术经典,但是如果只展出文物,那么再好也是祖先的创造;通过新的媒介,我们可以表现我们对于经典的理解,可以实现我们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我以为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 3D打印佛眼
凤凰艺术:什么样的“新”与“旧”的结合才是好的结合?
杭侃:我们经常听到“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有机地结合并不容易,我们现在的很多“新”,是“提取”、是“打造”,这样的词汇,可以感觉到做的是表面文章,而不是源自自身文化的一种创新,也就是说其实没有深根的,关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的尚刚老师有一篇文章,讲现在工艺美术存在的问题,他概括为泥古不化和妄自出新,这两种问题我们都经常可以看到,也可以说尚刚老师说到了点上。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 一沙一世界 互动装置 制作人员:张烈 肖成峄 杜桢 刘利阳 贾旋 柏智雄 李英茹 卢晓可
凤凰艺术:您对观众对本次展览的反响和认知有哪些期待呢?
杭侃:我自然希望展览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反响,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展览之后,产生到云冈石窟去实地看看,甚至重新看看的念头。当然,看了展览之后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批评我也都是欢迎的。2015年,我和北大几个年轻的老师和同学办了一个“源流运动”,源就是面向过去,流就是面向未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在有意识地做古今结合的工作,“源流运动”有一个“观展”专栏,文物出版社已经出了两本“观展”专栏的合集,我们在观别人,也希望别人观我们。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关于策展人
杭侃
男,1965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1998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2003年11月调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07年9月调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任云冈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法人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院长,山西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
发表《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云冈五窟最初的布局》、《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清明上河图再研究》等论文。出版有《参差集》、《东京梦清明上河图》、《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和辽金元卷、《永远的三峡》等。曾组织实施和参与策划了“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精品展”、“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品展”(上海博物馆)、“奇迹天工”(中国科技馆)、“秦汉与罗马”(北京世纪坛)、“寻找致远舰”(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云冈研究院)等三十多个大型展览及图录的编写工作。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历史名城委员会副主任等。
展 览 单 元 简 介
第一单元 穷诸巧丽
“穷诸巧丽”取自唐代高僧道宣《续高僧传·昙曜传》中对于云冈石窟的赞美,“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本单元将以云冈石窟中最具装饰意味的题材,结合二维动画和当代艺术家云冈题材的作品,邀请观众直观地感受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 王晨手绘云冈装饰纹样
四世纪末(公元398年)成为北魏首都的平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是北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不同地区族群汇聚的重要都市。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不仅贸易发达,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云冈石窟,体现了5世纪中叶世界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鲜卑文化、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与中原文化和谐交融,线条优美,大气凝重,将装饰艺术与雕刻艺术、建筑艺术有机结合,使图形纹样在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演变、概括,为后世的美学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图像资料,堪称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正如梁思成所言,“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转变,是毫无问题的”,“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地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一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输给中国以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第二单元 因岩结构
“因岩结构”取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对云冈石窟的描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本单元将围绕着曾经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云冈第三窟所揭示的开凿工程的遗迹现象,向观众展示云冈石窟开凿的过程。
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力量主持开凿的石窟造像群,云冈石窟的开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与许多地方开凿石窟后用泥塑像不同,云冈石窟是依山势整体开凿。开凿要根据山体具体形状,确定可使用的范围,再设计出这一石窟体现的含义及其形象布局。在清理了山体外立面后,需根据设计开始开凿。石窟中任何一处细节都是山体的一部分。这对工匠的艺术想象力、设计能力、工艺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中,第3窟开凿于5世纪末期,窟外面阔约50米,崖壁高约28米。其规模之宏大,可居云冈之首,则其工程难度之巨,亦不难想见。如此长时段、大规模的石窟工程是如何组织并实施的,又是缘何抱憾中止的?本单元将通过多媒体复原等手段,结合资料照片,向观众生动地展示石窟以及造像的开凿方法和开凿顺序。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 真容巨壮
本单元将展出云冈第20窟西立佛残块等比例打印实物,向观众展示真容巨壮、冠于一世的云冈石窟所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哲学思考,通过佛像的建造和毁坏,表现佛教成、住、坏、空的观念。同时还将结合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高僧昙曜的事迹,向观众展示云冈石窟开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地介绍云冈石窟的概况。
▲ 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主展览单元之一的“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展览现场
作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第16至20窟因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称为“昙曜五窟”。其中第20窟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20窟主尊显露在外,成为今天云冈石窟标志性的露天大佛。大佛两侧分别为东西立佛,东立佛的形态时至今日仍清晰可见,西立佛却仅存下身膝以下和头光局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云冈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坍塌的西立佛佛身残石的拼对工作,但是想要将原高近10米、体量巨大的立佛复原仍然困难重重,本单元展览将以数字化的手段,重现1500年前塌毁的石窟原貌,并藉由考古研究与科技手段,向观众讲述一段文化交流融合、人与自然抗争、文明共存共荣、文化遗产新时代使命的动人篇章,以期达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通和永恒”。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