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开幕!由上海至香港,张晓刚从“蜉蝣”到“失重”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2023年3月20日下午,佩斯画廊香港空间将推出名为“张晓刚:失重”的艺术家最新个展,在与展览同周开幕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Hong Kong)中,艺术家的新作亦将亮相于佩斯画廊的巴塞尔展位。

这是张晓刚继3月4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最近三年来最大规模个展“蜉蝣”之后的再一次亮相。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深度报道。

···

张晓刚:失重

——香港 · 佩斯画廊(香港空间)

▲ “张晓刚:失重”海报,2023,佩斯画廊(香港空间)

紧随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张晓刚大型个展“张晓刚:蜉蝣”开展,佩斯画廊将再度为张晓刚举办个展“张晓刚:失重”,在香港空间展出艺术家过去三年间的新作。

其中“蜉蝣”将以逾八十件作品的体量全景呈现艺术家近年来在绘画可能性上的探索,而“失重”则将精选艺术家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十余幅绘画呈现给香港观众,包括首次向公众亮相的六幅布面油画新作,及艺术家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纸本油画拼贴作品。

以下视频来源于公众号:佩斯画廊

 

“张晓刚:失重”将于3月20日下午6-8点在画廊举行开幕酒会,并持续向公众展出至5月4日。在与展览同周开幕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艺术家的新作亦将亮相于佩斯画廊的巴塞尔展位。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画家之一,张晓刚的艺术始终根植于人的内在体验,从自身的生命意识中激发本真的创作源动力。此次展览以张晓刚的最新布面油画系列“光”为主线展开。占据画面主体的光斑朦胧、宁谧,却从未显示出明确的来源。实际上,自张晓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家庭”系列开始,这块光斑便如影随形地陪伴在艺术家的一系列绘画探索之旅中,并在此后的创作中逐渐被放大,指向某种精神性的提示。

▲ 张晓刚,《跳跃8号》, 2023,布面油画,200 cm × 105 cm,© 2023 张晓刚

此次展览中还将包括张晓刚最新创作的《跳跃6号》与《跳跃8号》。两幅同一主题的画作分别在帆布和纸面施以油彩颜料,显示出艺术家面对不同材料时的敏锐度与细腻之处。“跳跃”系列正式开启于五年前,并逐步发展为其近年创作的经典意象,闪现在他的诸多系列中。画作标题所带来的动态感并未出现在画面中,相反地,人物仿佛悬置在凝固的空气中,向上或下的明确方向感被剥除,宛若失重体验。

▲ 张晓刚《光10号》, 2022,布面油画,120 cm × 150 cm © 2023 张晓刚

在此次展览的中文标题中,“失重”作为点题词,或许为我们理解艺术家在过去三年间所体验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提供了线索。这种重构既是心理层面的,也同时是物理层面的,后者的具体与实在性令身处其中的艺术家无法回避。而作为一名体验而非观念型的画家,艺术之于张晓刚更像是一种即时的消化与知觉手段,这使它的创作能且只能与艺术家自身的生命意识高度一致。借助绘画这一古老的技法,画家将当下的动荡不安与人类心灵的永恒困境编织进一幕幕荒诞不经的舞台图景中,正像是时代的寓言诗……

···

张晓刚:蜉蝣

——上海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张晓刚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2023年3月4日,张晓刚最近三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蜉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对公众开放,由李佳担任策展人,合计展出80余件作品,包括纸上油画、布面油画、装置和绘画手稿等。这也是张晓刚首次在上海举办大型个展,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 “张晓刚:蜉蝣”海报,2023,龙美术馆(西岸馆)

▲  张晓刚北京工作室,2020年 © 2023 张晓刚

张晓刚的艺术经历及作品已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个案之一,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社会—文化转型的亲历与见证者,他以沉潜敏锐的观察力和哲思的节制,为时代之经过与未来造影,其意象取自个体与集体、私人与公共、想象与回忆的交汇处,并渐次加以重塑,将数代人的历史经验刻写入一种图像寓言,并赋予其真切的情感力量和当下意义。

▲ “张晓刚:蜉蝣”开幕现场,从左至右: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艺术家张晓刚、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展人李佳、大舍建筑柳亦春。摄影:shaunley

▲ 张晓刚致辞“蜉蝣”展览,龙美术馆开幕现场,©️龙美术馆

此次在龙美术馆的个展,以全新创作序列“蜉蝣日记”作为展示和叙事主线。延续2018年纽约个展以来对纸上油画的探索方向,张晓刚充分发掘了纸这个他最熟悉也是最能产生情感关联的媒介所蕴含的表现潜能。纸所提供的高度造型自由及其文化属性,使艺术家得以深刻潜入图绘与书写、与线刻的交界地带,将形象、痕迹和叙事整合进同一个内在性的空间 。

▲“张晓刚:蜉蝣”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展期:2023.3.4-5.7,摄影:shaunley

艺术“老明星”张晓刚与青年实验策展人李佳的组合在龙美术馆闪现出独特的火花,凤凰艺术以媒体视角,加上两者对作品与合作的感受为形式,给予读者以新的展览解读。

凤凰艺术

专访

“蜉蝣日记”的诞生

▲ 张晓刚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蜉蝣,一种生存期限极短的微小生命,在几小时或数日的寿命中完成繁衍与生长,并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以人喻为蜉蝣,两者之间的恐怕只有记忆时长的差距。张晓刚的《蜉蝣日记》系列再次以非个人化的角度进行叙事,无论在”日记“的第几页,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我作为蜉蝣得以生存的元素……

▲ 张晓刚在工作室,2020年 © 2023 张晓刚

张晓刚:因为疫情这个展览往后拖了一年,但是刚刚好。这个展览主要都是这三年来的新作品,从纸上的油画作品《蜉蝣》系列,到布上的作品《舞台》、《光》系列还有其他单幅的作品,形成了这个展览一个基本的结构关系。主要是向大家汇报一下三年的工作情况。

开始不叫《蜉蝣日记》,我只是想画一套组画,像日记体一样地去创作,而不是过去独幅画、系列画的思维,慢慢经过三年的创作到后来变成了对很多问题的终极思考和延伸了。

李佳:这三年其实我们都经历了很多事情,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大致都有相似的遭际。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画,以及每次他完成新作品,发给我图片让我先睹为快的时候,我都会有那种一下子被击中,被打动的感觉。好像在这些画中我能看到大时代的一个投影,以及人在里面的浮沉和挣扎,有很多来不及说出的话,很多还未经审视的感受,都被刻录在这些连绵的画面上。

展览标题“蜉蝣”取自纸本油画系列《蜉蝣日记》,这批作品就真的像是一本用形象和痕迹来书写的,完全个体化的内心独白。这组作品在展览现场的呈现是连续的,像电影画面那样一帧一帧的,这也很像我们在阅读 或书写中所经历的那种时间状态,我们的内心活动、情感起伏都是裹挟在时间进程之中,流向都是一致的。 《蜉蝣日记》把空间中的形象跟时间的流逝、叙事的过程结合起来,融合在纸所展开的平面上。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知道纸既是绘画的基底,也是书写的媒介,是书籍的材料,它是一个界面,有着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传统。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1月10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79x69.5cm,2022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5月7日》,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6x96.5cm,2022

虽与《血缘-大家庭》系列、《创世篇》相差几十年,我们仍能在展览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冷峻与内敛的气流。熟悉的红色和黄色元素依然充斥在画面的肉体和环境中,仿佛给予观众冷静和沉思的一刻钟,反观当下生活的一刻钟。

▲张晓刚,《血缘 - 大家庭:全家福1号》,1994,布面油画 © 张晓刚工作室

▲张晓刚,《血缘 - 大家庭10号》,1997,布面油画 © 张晓刚工作室

《蜉蝣日记》相比早期作品而言,不可言说的东西少了一些,叙事性强了一些,但这又非虚构传记,而是在近几年的自我隔离中个体心理状态。如《2022年5月8日》那天的梦魇,悬浮的飘在狭小卧室的空中,又如《2020年5月6日》的自我审视,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是人是兽,这些场景或许人人都些模糊的印象,仿佛前不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5月6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79x100cm,2020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5月8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97x150.5cm,2022

▲ 张晓刚在展览现场

▲ 展览导览现场

这种强烈的叙事性和客观性都得益于张晓刚对生活尖锐的审视,他曾在《书信集》中谈到:“许多人不理解我们画面风格的跳跃,因为他们都过分地相信了历史,自以为只要掌握了历史的法器,就可以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我常常感到,今天人们可以阐释和论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许多人都在争先恐后的列出方程式以预测未来,就像在读一本枯燥的川菜菜谱,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个菜谱,就可以调配出世界上先进的艺术方案来,人们已习惯于更相信论述和阐释,而不相信自己面对作品时那一份震荡的感受”。因此,张晓刚的作品意图使观众重新回到感官的能动性中来,从艺术画面中得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7月10日-对话》,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9.5x99.5cm,2020

▲张晓刚,《大卡/小卡》,2020,纸质拼贴,麻绳、油彩 © 张晓刚工作室

张晓刚在纸张边缘以一种撕纸的方式出现是2018年,他很早用纸张表现作品,不仅仅是在纸上画画,还包括其他材料,通过刻、刮表达这样一种感受性的东西。这次《蜉蝣日记》可以继续用这个方式来做,也与其当时的心态有关。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8月6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80x99.5cm,2020

纸张的拼贴丝毫不会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转向对形式的探索,这些纸片如相机的聚焦镜头,在同一画面的多重聚焦中提炼出艺术家想表达的人、事、物。如果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一种模糊的思绪和哀伤充盈在脑中,从而唤起个体生活中的相似性时,张晓刚再次成功的利用集体记忆的内涵打动了观众。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3月15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77x96cm,2022

集体记忆是一种记忆场,记忆是绝对的,历史是相对的,而集体记忆恰好在记忆与历史中产生。张晓刚的早期作品总是能给经历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以心灵深处的痛击,画面中的主题与图像尽管没有概念性的指向某些具体历史事件或运动场景,却分明与过去的年代有着割舍不断地联系,其主题也更多的是突出脆弱的个体在历史潮流或强大的集体化原则下所面临的无奈。

▲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3月29日》75.5×101cm,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2022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7月31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132x79cm,2020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4月30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77x96.5cm,2022

“两代人的火花""

艺术家张晓刚与策展人李佳并非同一代人,面对一场20世纪末就自成一派的老牌艺术家而言,策划一场展览实属挑战,但李佳并没有特别的压力,她认为自己与艺术家作品之间并不具有跨越一个时代的障碍,而是能感觉到其作品中有一种跨越时间的东西……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9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81.5x98cm,2022

▲张晓刚,《舞台3号:城堡》,布面油画、纸张、杂志拼贴,260x600cm,2020

张晓刚:其实我和李佳在她当策展人之前就认识了,她做策展人以后我也持续在关注她,她以前策的展览都是比较年轻的,比较实验性的展览。

我决定想请她来作为我的策展人是2018年我在武汉的展览请她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她写的非常好,她身上有一种气质的东西是跟我的艺术是相通的。所以这次展览选择策展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了她,我想试试看我们俩的合作会发生什么。她非常用功,做了很多功课。这个展览的感觉跟我的气质是比较吻合的,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呈现。

李佳:对我来说,策划张老师的展览可能并不像一个挑战,因为在这儿可能不适用所谓成功或失败的判断标准。我把这个展览的工作更多是当成一个责任,对于张老师的责任,也是对于我自己,对于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些日子的责任。虽然像张老师这样的艺术家已经用绘画的语言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但是对于观众来说,面对展厅中这几十件作品,他们还是需要一个理解和产生亲切感的过程,一个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通道。策展人的角色可能就是这个通道的搭建者,他的作用是让观众能顺畅的到达艺术家的世界里,不需注意到这个通道本身的存在。

策划的过程简单说还是以比较常规的工作方式开始,和张老师以及团队的其他伙伴见面、看作品、交流讨论。但进行了几个月以后,去年三月我被困在上海, 那个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线上方式交流,不过这也给了我开脑洞和尝试各种设想,疯狂建模的机会。张老师看过方案之后总会很准确的把握住他想要的东西,他提的意见,他的修改往往都是神来之笔,非常清晰和出彩。包括在展厅里最后阶段的现场调整,可能只是移动几公分,但感觉就出来了,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经验。

▲ “张晓刚:蜉蝣”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展期:2023.3.4-5.7,摄影:shaunley

因文章结缘的两人仿佛在作品中找到了共鸣,作为擅长策划实验性展览的策展人,李佳可能更容易理解张晓刚的作品,并具备自己的解读能力。面对龙美术馆这样一个气场宏大到能盖过任何尺幅的架上作品而言,“蜉蝣日记”的策划实属压力重重。因此两人不再考虑建筑的问题,不去焦虑如何与建筑抗衡,而突出作品本身特色,最后迂回的空间设计反而与建筑相适应。

“我”与艺术的关系

“我想其实不是绘画和我的关系,是艺术和我的关系,我觉得艺术在今天对我来讲很重要的一点还是他要和我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我和生活的关系就是我和艺术的关系”……

张晓刚:我经常开玩笑讲,我都没有把我当做一个画家,我会把自己当做艺术家,绘画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我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艺术本身的事情,尤其我喜欢绘画中的叙事性,我就在叙事上多做一些功夫。至于不是有当下的意义,先进与落后的这些问题,对我来讲都没有什么用,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我在我的土地上、环境中,我感受到的这些东西,我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要寻找一个中间有温度的一种连接,我靠什么连接呢?我靠绘画来连接,绘画和我的关系是什么呢?必须和我身体发生密切的关系,所以才会有用手撕纸、拼贴、刻、画这些纯粹手工的东西在里边。通过这种手法其实也是体现一种艺术的温度和绘画和我的一种亲密的关系。

展览另一重心是布面油画“舞台”系列和“光”系列,与纸上作品形成尺幅对比和内容呼应。《舞台:城堡3号》接续和发展了2008年前后张晓刚以非现实风景为主体的创作序列,以长达6米的画幅容纳来自神话、臆想、虚构和现实的局部线索,重现流逝的时间在人类内心投下的,穹顶一般的轮廓。艺术家自述自己在创作中的角色更接近一个建筑师,试图用不同的局部搭建一个舱形的空间,以模拟出某种史诗般的恢宏与荒诞无序角落的共存,去回应一个当代的寓言。在以“光”为主题的全新序列中,张晓刚准确地捕捉到这个时代作用于个体心理的意象,并以简括、坚定和凝练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张晓刚,《光7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 张晓刚,《光4号:2020年三月某天》,布面油画、纸张拼贴,200x105cm,2020

▲左:《蜉蝣日记:2022年2月24日》;右:《蜉蝣日记:2022年6月21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左:《洗衣机》,布面油画、纸张拼贴,2021年;右:《柜子》,布面油画、尼龙绳拼贴,2021年

张晓刚一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艺术家,在这三年的蛰伏期中,他再次拿出了让人深思的作品,他把形象凝练地表达出来,情感集中又强烈。他在作品中不断的发问:“越是在今天这种科技高度发达,网络特别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绘画还能做什么呢?”“如果从语言学、风格学的角度讲,它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但我又是一个喜欢绘画的人,我能做什么呢?”

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坚持从事绘画意味着必须同时面对历史前卫(及其延迟效应)和表征危机的双重挑战:在一个为膜拜“新”的迷思和图像恋物所垄断的当下,绘画的意义或许只能通过画家在每一次实践中的自我追问和节制,对画面感觉逻辑及其概念装置的反复重启来证成。作为一名当代的画家,张晓刚坚持以绘画这个相对“传统”的媒介,来勘察和呈现当代时间(temporality)的差异与共在、断裂与互渗、困窘与潜能。他以特有的细腻和准确,为我们描绘出折叠在最平凡个体中的心理图像与记忆图景。

▲张晓刚,《关于睡眠6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张晓刚,《光6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张晓刚,《舞台5号:羽衣甘蓝》,布面油画,218x600cm,2022

“沉闷孤寂的生活,黑暗的岁月,使孤独者最后的权利似乎只剩下自白了。说这些并非仅仅意味着某种悲观、虚无的情绪。现实就像我们每日必进的午餐,没有谁能拒绝,本来如此,长期如此,而非今夜所致”。这是张晓刚1990年写给毛旭辉信中的结尾,30多年多去,这些文字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但孤寂与虚无的长夜每人都将会经历。因此,张晓刚的作品一直具备一种流行性,这并非形式与技法的流行,而是画面中的某种力量在人的情绪中留下一粒种子。

如展览标题“蜉蝣”所暗示,艺术家将短暂的人生视作茫茫历史中转瞬即逝的一刻。然而长夜之中,这些渺小的个体存在依然可以从艺术之光中得到温暖慰藉与生命意义。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把张晓刚的工作理解为一种用绘画来表达和保留人的经验、故事与情感的持续努力,他的创作邀请着观众重新学习观看,并通过观看重新获得同内心世界以及逝去往昔的连接,再度抵达真实和鲜活。在他所创造的绘画的平面上,无数真实生命得以持续地投注、敞开、流连和彼此看见。

结语

作为一位堪称“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张晓刚鲜明的个案承载了社会变革和艺术发展的历史。时代造就了张晓刚那一批艺术家,但这些艺术家也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时代。时间是最公平的淘金者,历经四十余年的风起云涌,张晓刚的艺术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他的创作植根于对历史精神文脉的传承,还原到我们对生活的切肤之感,近些年,他尝试在纸上反复拼贴、反复绘画、尽情玩耍、细细打磨,让画面在时间的层次上逐渐显影,成为一部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这段特殊时期的视觉日记。

▲ “张晓刚:蜉蝣”展览现场,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2023年,摄影:shaunley

▲ 张晓刚在隔离酒店内的工作日记

▲ 张晓刚北京工作室,2022年 ©️2023张晓刚

“蜉蝣日记”是艺术家的一次绘画式写作,张晓刚坚信伟大的作品诞生于生命感知力最饱满的时刻。作为艺术语言和媒介的绘画,在不同时代总面临着不同的质疑和危机,尤其在当下,当我们被每天裹挟沉浸在图像景观的平滑世界,如何深刻呈现绘画的力量?张晓刚持续的艺术实践或许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为自己的生命创作,生命不息,绘画不止。

···

关 于 艺 术 家

张晓刚,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自九十年代始,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的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

其作品曾参加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获圣保罗双年展铜奖,1994年)、光州双年展、澳洲亚太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群展,并在全球多个美术馆及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作品被英国泰特当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现代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纽约MOMA、昆士兰美术馆、日本德岛现代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龙美术馆等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及重要机构收藏。

关 于 策 展 人

李佳,独立策展人,写作者。近年策划“转角见!——当下青年艺术奖2022”(当下艺术空间,北京,2022) “汲物之思”(金鹰美术馆,南京,2021)、“故乡:海波和他的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0)、“饥饿地理”(泰康空间,北京,2019)、 “制性造别”(泰康空间,北京2018)、“漂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以及“日光亭”系列展览等。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奖,于2021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 Fellowship)。 

李佳是《艺术论坛 Artforum》《LEAP艺术界》等刊物的长期撰稿人,艺术评论亦发表于《ArtAsiaPacific》《Flash Art》《YISHU》等刊物。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获法学及经济学双学士,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美术史硕士。

ABOUT  失重

张晓刚:失重

佩斯画廊(香港空间)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12层

2023年3月21日至2023年5月4日

ABOUT  蜉蝣

张晓刚:蜉蝣

龙美术馆 西岸馆

策展人:李佳

2023年3月4日至2023年5月7日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采访/肖戈 摄像/张鼎 剪辑/焦阳 编辑/齐晓鸾 蒿亚楠 责编/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0.8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