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摄影与绘画的有趣互文
作为西安第一个致力于当代艺术的非营利机构, OCAT西安馆2021春季展览中,呈现了两个完全不同又互为补充的展览,一是美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索斯的个展“我与你:埃里克·索斯”,这是其中国巡回的第二站;一是青年策展人杨西策划的“影子爱人”,通过四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绘画和摄影作品,探讨摄影和绘画、观念和趣味的关系。春季展览的开幕呈现如此水准的展览,这在十年前的西安是不可想象的,让人看到当代艺术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前景。
杨西在展览前言中说道:“展览希望透过‘摄影的视角’或是‘摄影的观念’来探究现今艺术家的绘画创作方式和图像营造的方法”。
四位艺术家高索都、冷广敏、王晓曲、张嗣都是以绘画作为创作的主要手段,并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手法风格,但他们各自的摄影实践以及与主要作品的关系,可以说完全不同。
《泉》 冷广敏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5
其实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借助光学仪器作画就已经不是秘密,在以追求真实性为方向的西方传统绘画中,早在15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镜箱的光学仪器来辅助绘画,这种仪器可以将远处的风景投射到一个平面之上,画家于是可以更好地借助投影描绘风景。
更进一步,在大卫·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一书中,详细揭示了一种肖像画家常用的器材:1806年发明的显像描绘器,它可以将对面实景转变为幻象,投射到下方纸面上,画家在肖像素描中可以快速地进行轮廓和五官定点,之后再慢慢处理细节。
通过光学仪器追求一种更客观真实的再现,在摄影术发明后达到高潮,而正是在摄影写实功能的催化之下,古典艺术完成了向当代艺术的转型,绘画开始突破透视法和立体感的束缚,走向更为广阔的题材和手法。与此同时,摄影也从追求真实性,走向了个性化的各种实践。摄影对于今日绘画,早已不是那个见不得人的情人,而是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改变了我们所有的视觉体验。
这四位艺术家的创作与摄影的关系有深有浅,摄影之于绘画创作,有些是创作手法,有些成为素材。但是他们均早已跨越了写实阶段,也无需借助摄影来描摹现实。这个时候,展览的更深一层关系显现出来,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或隐或现地表现他们各自的观念,在主要作品背后的摄影作品则更为直观地突出了艺术家的趣味。摄影和绘画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
展览最先出现冷广敏的作品,不仅包括他2015年左右和2020年的绘画作品,还有他日常手机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对于冷广敏来说,这是第一次在展览中出现自己的摄影作品,他并不觉得摄影作品与自己的创作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在创作中,可能寻找一些形象参考,但是最终画布上的具象形象并不从照片中来。照片更多是一种抽象感觉。
“照片有的时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结构性的功能,是对某一个结构关系或抽象状态的此时此刻的记录。”
《定向弯曲》 冷广敏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冷广敏在2017年个展中探讨一个主题“完美破坏”,他的创作手法包括通过在纸上进行丙烯覆盖,再用刀刻的方式,勾勒出平面化的形象,刀刻露出的痕迹和纸张则呈现出一种破坏后的秩序感。艺术家刻意选择比较平面化的绘画方式,而且避免笔触透露主观信息。他的近期作品会增加刀刻的痕迹,通过对材料的干预,打破“描摹形象”的桎梏,绘画作品也呈现出更多的“自然”雕塑感。
对于一个尝试用二维平面空间来表达“破坏和秩序”主题的艺术家来说,摄影作品其实更为客观。“我是想把人为的东西都隐在后面,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摄影的原因,就是它只是给你提供一个视角,其他东西都自然生发,没有人为干预。”但我们非常清楚,这个视角背后有拍摄者的参与,我们看到他的摄影作品,关注点与他思考和关心的主题相关,大部分都是聚焦于物体的结构,比如一个水槽,或者透光的窗帘。
其实在入口展览标题旁边,已经看到一幅将摄影和绘画完美结合的作品——张嗣《搜尽奇峰》。如果说其他三位的绘画作品均无法直接看到摄影的影子,那么张嗣的这个影子则被光明正大的放上前台。
“如果摄影本身信息量足够、视觉强度够的话,我可能就不会画,如果我要表达的对象有更多的绘画方面的空间,我才会用绘画。”
《戴月》 张嗣 A4纸面绘画与打印、文件袋 2016-2017
《拟TK先生意》 张嗣 宣纸喷绘 2021
摄影堂堂正正进入张嗣创作,作品《何处月明》使用了照片——一处德国公园里用废弃钢材做成的环状步道,类似一个装置作品。“如果我再去画,又隔了一层,就没有意思了。”但是在摄影图片上,他不仅用半透明硫酸纸包裹,并且固定在一面宜家的镜子上,最后再次拍摄,去掉背景,以图片方式呈现。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张嗣不少以这种摄影绘画方式出现的作品。
经过国画专业的训练和培养,张嗣的趣味有非常多中国式意境感的委婉表达,标题中都能显现一二,比如《何处月明》其实有暗含对德国工业废弃物再造公园的观察和对中国现状的反省,《戴月》有对朝九晚五上班族生活的体悟和关怀,而《日跌》这幅有感而拍的作品,则直接是对中国画论的一次感性共鸣。
《搜尽奇峰》如果不仔细看可能不会发现,那类似一座座水墨山峰其实来自北京望京SOHO建筑摄影,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有来自结构的判断,也有来自观念的取舍,最后体现在这幅具有趣味的作品中。
展览设计了一个不规则的动线,展墙也刻意安排为高低错落,并以绿色点缀展墙贯穿。在冷广敏的作品旁边,可以看到一个幻灯片装置,呈现的是艺术家高索都的摄影项目“106项目”。
《106-32》 高索都 艺术微喷 2020
《蓝线》 高索都 纸本、水彩、铅笔 2015
高索都在北京待了几年后回到自己的老家包头定居,这座并无当代艺术土壤可言的城市,却让高索都可以更加自由和放松地思考创作。包钢名为106的小区,透过艺术家重新发现和审视,变成了一系列手机摄影作品,记录的都是让人隐隐熟悉的日常,不仅这是一种对熟悉的地方陌生化的探索方式,也同时是视觉构成的实验。高索都会对图片进行框取和裁剪,再现包头给他以及他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氛围环境。
高索都是同时在进行绘画和摄影创作的艺术家,但是这两者并不交叉,绘画是一个根据素材再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的很重要手段之一是色彩运用,他的色彩使用更加丰富,颜色也更加跳跃,而且通过使用荧光色,增加了色彩的表现范围。我们可以看到作品里天空被“转译”为红色,这不仅是画面结构的需要,也同时是对传统画家表现天空的一种逆反。
展览的最后部分,集中呈现了王晓曲的绘画和摄影。她的摄影作品完整地表现出她的创作主题:一种现实中非现实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和周遭环境的潜在互动。
《净化》 王晓曲 布面油画 2019
王晓曲的绘画与摄影的关系也非常接近,有时她会先拍摄,大部分情况下则是从网络和生活中寻找并积累图片素材,更像寻找灵感。这个灵感可能来自新闻图片,也可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纪念照,这些图片的人物心理被捕捉到,然后在想象力之下,被重新“解构”。
比如《迎客松》这幅作品,王晓曲在网上看到一张某个单位的合影,是画面中人物与迎客松的关系吸引了艺术家,与其说是重新画出了一群人与迎客松图片的合照,不如说画面是创作者对这个图像的瞬间记忆:人物面部表情都是缺失的,他们笼罩在迎客松照片的颜色和阴影中。
这种对现实的改写正是艺术家的观念和趣味表现,它看似柔软,但其实内在包含比较深沉坚硬的成分。“我觉得想象力本来就是一种权力的表现,这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种权利。”王晓曲说。
在摄影和绘画已然摆脱写实的束缚,并且各自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形式之时,通过摄影来理解艺术家绘画创作,也包含很强烈的普及当代艺术的渴望,而这也对应了OCAT西安馆的一贯期望。
《豹》 王晓曲 布面油画 2020
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在采访中提出,美术馆的难题并不是因为它在西安,而是在于如何有一个明显的定位,并且水平保持一致。同样的,艺术的难题并不在于是摄影还是绘画,当代还是古典,而是在于是否提出真实的问题,并得到合适的表现。
“影子爱人”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展览信息
(文字、图片来源于北京青年报,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