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国内外与疫情灾难相关的医疗建筑案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肺结核在世界上大量传播,大批医院疗养院因此而建。2004年海啸非典型肺炎,2008年地震,没有哪儿会比家和医院更有避难意义,建筑师们以设计的力量还原了物理意义上最快的“家”。在灾难来临之时,建筑设计会迅速演变成与救灾项目共存的强大力量。
医疗建筑有一套独立的“美学价值观”,不能以形式主义、风格化来的粗略评判其设计得好与不好。高效合理的功能布局是医院设计的核心;“生命、尊严、希望”是医院以人为本的普世人文价值观的体现。
相反,医疗建筑设计中不仅要突显不同国家和城市医疗建筑的设计风格,这还要关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生态等方方面面,并巧妙将其运用到项目设计中,打造出真正适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医疗建筑,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积极有效的医疗空间,为医生提供令人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那么目前有哪些与疫情灾难相关的医疗建筑案例呢?
1.芬兰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肺结核在芬兰大量传播,全国医院疗养院大批建设。1929—1933年出自于阿尔托之手设计的帕米欧疗养院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意义的设计。
设计师阿尔法阿尔托
在发明疫苗和抗生素之前,结核病的治疗方法中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清洁的空气和光疗也很重要。帕米欧疗养院是体现阿尔托建筑人情化的典型作品。设计中一切的要点都是围绕病人的感受设计的。细节处理也是从病人的生活出发,建筑依地势展开,两个长条形主楼并不平行,形成是一定角,度遮挡阳光。
整个建筑结构为混凝土框架结构,A区块结构自成体系。六层平台采用不对称框架结构,并由建筑底部向顶部逐渐变窄。立面上装有玻璃幕墙的电梯竖井和室内外大量的金属细节来体现建筑的功能主义需求,这是强调当代技术的象征性。
阿尔托将当代技术与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建筑特定人性化的一面。
1956年阿尔瓦·阿尔托在意大利的一次演讲中对帕米欧疗养院的阐述如下:“这座建筑的主要目标,就是作为一套医疗设备来使用”,“治疗和康复中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提供完全安宁的环境,病房的设计依照身体虚弱的病人斜倚于床上的休息方式为原则:顶棚选择了宁静的颜色,光源布置于病人的视线之外,暖气布置也朝向病人的双脚,同时水龙头也是无声的,能保证不会对左邻右舍的其他病人造成干扰。”
每个病房都有着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窗户角度开得恰到好处避免眩光。室内采用淡雅的色彩平和病人心境,盥洗室产生的噪音也被小心地避免,阿尔托甚至为其设计了一款完全符合人类身体曲线的帕米欧椅,对病人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
在帕米欧疗养院中,阿尔托充分地考虑了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听取并吸收了医生的意见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此前住院时的亲身经历,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推敲。针对自己作为居住者的感受,主要体现在对环境(如自然光、周边景观的借用、空气等)的周全考虑和更重要的从疗养院的使用人群的特点出发的对建筑空间、材料、色彩、声音、温湿度等方面的细致处理。无论是总体环境的构思、单体建筑的设计,还是装修和家具,都考虑到了人们在功能上和审美上的需求。
阿尔瓦·阿尔托还与妻子艾诺·阿尔托一起设计了疗养院的灯具和家具。大部分家具是由的家具和建筑工厂制造的。
公共空间里,疗养院的颜色主题趋于二三十年代的新造型艺术:蓝、黄、灰和白。营造了一种新鲜、愉悦而又安静的氛围。与公共空间不同的是,病房楼的色调更加传统和亲切,采用略带蓝或微绿的灰色系。阿尔托对于病房屋顶有他自己的构想,例如“房间屋顶应采用天空的颜色”,减少病人长期卧床造成的压抑感。照明设备上面正对的天花板漆成浅色调,以利于形成漫反射柔化室内光线。
2.厄瓜多尔地震后的“流体医院”曼塔医院
位于厄瓜多尔海岸的新曼塔医院,是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PMMT建筑公司在厄瓜多尔建造的第三个医疗中心。曼塔医院作为曼塔市的旗舰医院,其面积超过两万四千平方米,为曼塔市二十万的居民提供服务。医院出众的设计被总结成有三大特点:它绝对包容的通用性与可使用性;其参数化设计系统所实现的超灵活性;及其抗震立面与结构。这些优点使曼塔医院成为国际上最具创新性的医院之一。
3.海地太子港GHESKIO结核病医院
© 查尔斯·戴维斯·史密斯(Charles Davis Smith),AIA提供
2010年,海地太子港地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当地医院不得不停止医疗服务,中断了对原有病人的治疗。然而,此时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医院停止运营与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爆发,进一步提高了结核病患病率。
© 查尔斯·戴维斯·史密斯(Charles Davis Smith),AIA提供
大规模的传染病导致了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爆发,这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一旦感染,需要经过长达24个月的治疗才能控制病情。此外,患者在最初的2-6个月治疗过程中仍然具有传染性,在此期间,他们需要住院隔离,以防止疾病的再次传播。
耐多药结核病病人由于长期接受抗结核药物,并且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再加上抗结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失明、失聪和情绪不稳定等),导致这些结核病患者痛苦不堪,给当地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建设一所新的结核病医院就成了当地政府的当务之急。
© Charles Davis Smith,AIA提供
新建的GHESKIO结核病医院取代了被地震破坏的Signeau医院,为那些长期饱受结核病折磨的患者提供另一个高效的治疗休养空间。医院采用了简单且有效的被动通风和感染控制方法,以最大限度减少结核病患者医院内二次传播耐多药结核病菌的机会。在医院建造过程中,设计方也非常注重节约建造成本及后期运维的能源消耗成本。
4.巴特美茵堡风湿病医院
© 巴特美茵堡风湿病医院 摄影:Heiner Leiska
gmp在早期完成的疗养康复医院中,1989年在巴特美茵堡建成风湿病医院,方案将基地内一座文物保护建筑纳入医院建筑群综合体,重新组织了新旧之间的交通路线和公共空间。医院分为9个病区,共248各病房,266个床位。医院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了一个宽大的裙楼,裙楼内设有医疗康复设施,包括泳池和泥疗区域。新建筑采用和老建筑相似的鞍形屋面,阳台架构和窗框以现代的材料语言回应了老建筑外露木制桁架结构。
德国的康复医疗体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疾患产生的康复和疗养费用被包括在公共医疗保险之内,病人在医院治疗周期短,结束后不会长期滞留在医院内消耗不必要的医疗资源,而是去康复医院继续休养康复,康复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专科分类,康复和疗养设施是为来访者长期滞留而设计的。
5.南京公共卫生中心
总平面图
南京公共卫生中心由Lemanarc SA(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项目情况及设计理念如下:与自然融为一体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位于南京东南方的青龙山。山地,森林,湖泊等生态特征明显,本设计基于保护性利用山地景观资源。
全景图
屏障:在北部山谷靠西侧谷弯的位置布置了医疗中心的核心区,利用同一山谷北侧、山脊上较平整的地带,布置了相对独立但又与医疗核心区临近的的生活区。
高差:在医疗核心区,利用自然山势本有的高差将非传染病区出入口与传染病区出入口做了最彻底的隔离。
山形:北部山谷由西而东伸出的两翼为设计展开了向东侧入口的怀抱。依托这一天然怀抱,设计中做到医疗核心区的建筑群向东展开。
水系:山区的雨水紧随山谷的凹地向东汇集,到达场地东部则已聚集成潭。为避免破坏自然泄洪区,主要建筑物都置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环型的采光带和泄洪涵洞的设置,即保障了建筑物下部的通风采光,又为雨水的通达提供了便利。
采风:作为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南京当地夏季主导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方案的建筑群布局方式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风降温,带来最适宜的局部气候。结核病区设于场地最西侧的高处,有利于病原被风带离,避免对医疗中心的影响。
由于南京夏季主导风来自东方,建筑环抱式布局朝向东部,这使得建筑群能够充分享受到东风带来的凉爽。东侧湖面水汽的自然蒸发又使接近主建筑群的夏季风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环抱的山景与平静的湖水为病患带来环抱的照顾感和安全感。错落有致的布局随山就势,步移景易。高低错落的花园平台大幅减弱了建筑体量对场地诗意环境的破坏。现代中带着传统意蕴的建筑和山水融为一体,向市民张开关爱的怀抱。
借设计彰显自然
采光: 设计中利用了所有可能的朝向:病房全部朝向南、东、西配置。保障了病房采光的均好性。内庭院和采光井的设置,进一步最大化地利用了自然采光。因此可以期待一个节能而明亮的现代化医疗中心。
聚散:正如山体自然的聚散,医疗中心不同功能据其各自需要也有聚散的需求。核心医疗部分相对集中设置,突发性传染病则与其他部分隔离单独设置。非传染病并与不同种类的传染病的住院隔离区需要分开隔离设置,聚散有致的布局保障了医院的资源共享与运营安全。
根据传染病控制治疗的特点,卫生医疗中心设计做到了分区清晰,洁污分明,从而保障了卫生中心整体运营的医疗安全。
模数化:模组化的设计理念使得项目建造的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从而可以实现规模化的集约采购,进而大量节省造价。
遮阳:立面上病房区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可自动调节的遮阳帘。遮阳帘可根据日照强度自行调节遮阳范围,大大减轻建筑物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紫外线热量,又使得冬季可以尽量充分地吸纳免费的太阳热量。从而起到智能节能的作用,大幅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
医者仁心,患者人心。运用专业技能,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积极有效的医疗空间,为医生提供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并帮医患双方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就可以称为好的医疗建筑空间设计。
6.方舱医院
2020年武汉肺炎“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是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在各种应急救治中也有广泛使用。“方舱医院”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
近日武汉市为了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迅猛传播,连夜又建了三所“方舱医院”,分别是洪山体育馆(800张床位)、武汉客厅(2000张床位)、武汉国际会展中心(1000张床位),专门收治轻症患者,为这次武汉的瘟疫事件做好充足的防疫工作。
7.澳洲堪培拉大学公立医院
与中国情况不同,国外医疗项目设计周期比较长,一般为10年~20年,建筑设计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前期策划工作,了解每一个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随着时间推移、医疗技术进步,当医院竣工时,医生、护士的工作方法和使用习惯需要发生改变,建筑设计师应联合业界专家将最新设计理念和行业变化与工作人员分享,让他们了解为什么需要做出改变。
© 澳洲堪培拉大学公立医院项目室内空间
在设计之初,建筑师考察了项目基地周边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地形、色彩等特征,并将其融入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中。医院造型及立面设计灵感取自临近国家公园的自然地貌景观,建筑外立面采用当地独特的红色大地色为主、风格简洁,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建筑师利用新颖的现代设计手法打造这所社区医院,以艳丽的新型建筑形态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热情,建造出一座令患者产生归属感的社区医院。
8.加拿大蒙特利尔CHU Sainte-Justine医院加建项目
CHU Sainte-Justine的新楼在经历6年的建设后如今正式启用。这个联合设计项目需要更好地满足母亲和儿童在专业护理和服务方面的需求,并支持研究、教育、技术更新等医院诉求。大约13万平方米的新大楼使机构的使用面积增加了65%,并增设了特别护理部门、研究中心、新的热电站以及四层的地下停车设施。七层的大楼位于原有医院大楼的西侧,通过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与旧建筑连接。项目基地靠近 Mount Royal 保护区,这促使建筑师去创造一个与自然相呼应的建筑。北方植被激发了建筑师的“超自然”概念,在颜色、纹样上使用了许多类似的元素,并设计了让自然光通过的空间、公共区域和绿色小径。
医疗空间设计是设计领域复杂性、专业性都极强的项目,它既要满足医院内部管理、操作的需要,又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表达了医院本身的人文内涵。
(图片来源建筑志)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