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贩肤走卒》:艺术品交易or人口贩卖?

  • 1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贩肤走卒》:艺术品交易or人口贩卖?

2020年11月30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MONA古今博物馆,Tim已经裸着上半身,在夹层底部坐了4200个小时,向参观者展示自己的后背,一副以圣母玛丽亚为视觉中心的纹身。即便在先前的3月18日,博物馆因新冠疫情而被迫关闭时,作为展品承载者的他,依然履行合同,严格践行着每周6天的工作制(早10点到下午4点半,周二闭馆),坐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里。而早在2011年就坐进MONA的他,虽然也巡展过欧洲老家的一些艺术馆,但与塔斯马尼亚MONA的新合同又重定了10年,将继续过来上班,携带着同名纹身作品Tim,一直坐到2030年4月。

在成为艺术品展板之前,Tim曾是苏黎世一家纹身店的经理。2008年,比利时当代艺术家WimDelvoye,在Tim后背上完成了这幅纹身作品。在欧洲展出几年后,卖给了一位德国策展人和收藏家。Tim本人能从中分得三分之一收入。合同里,Tim最终去世后,携带纹身艺术品的皮肤将被精心取下,当作画布裱进画框。

——这个显然有贩卖人口嫌疑的真实当代艺术事件,被突尼斯女导演Kaouther Ben Hania改编成了电影《贩肤走卒》(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并被提名为2021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之一。电影开头,就是一尘不染净白空间中的布展,镜头从艺术家后脑勺推进到画框内,浅棕色背景之下的一张申根签证。从片尾可知,这是已经去世男主人公萨姆的皮肤,如正在持续发生着的艺术事件里那位Tim所要履行一生的合同——去世后皮肤会被继续用于展览。

为了让一件像是吃饱了撑着的行为艺术,具备观众可理解的时代性和政治意义,同时产生对当代艺术市场的自省和批判性,Kaouther将真实的苏黎世纹身店主人公换成了虚构的叙利亚难民萨姆,且从表意进入正常情节叙事后的第一场戏,就着重展示萨姆的后背。那是2011年叙利亚内战伊始,被丢入阿萨德政府监狱的男主人公,双手拉着小小的窗户,试图看明白外面发生了什么。很不幸,他来自拉卡,ISIS控制下那个短暂存在过的伊斯兰国的“首都”,于是乎,户籍也就成了可被关押的罪证。

更多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真实需求,而非编剧故事里糟透了的那条爱情线,让萨姆逃窜到邻国黎巴嫩,在混场子偷吃喝的艺术展上,被当代艺术家杰弗里——一位可以“变水为酒”的当代耶稣——撞了个正着,进而触发了灵感。

内战让萨姆和女友分开,一年后女友已成为驻比利时外交官之妻。虽然注定不能改变什么,但想要去欧洲重逢,萨姆需要一张难民梦寐以求的申根签证,艺术家杰弗里能赐予他一张,却开出类似《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特的条件,“将后背给我创作并展览,展览、售卖和拍卖获益的三分之一分给你”。于是,一个简单却有力隐射着叙利亚内战和欧洲难民潮难题的当代艺术品——一个申根签证纹身,诞生了。

在总把价值观正确、人权尊严挂在嘴边的西欧,这样一件利用难民处境和需求的艺术品,是否侵犯人权呢?作为内战中的主权国家,叙利亚外交官和难民团体,到展览萨姆后背的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发起抗议活动。可住在五星级酒店、每天只用坐在恒温美术馆戴着耳机听音乐、隔段时间就会因此获得巨额分成的萨姆却觉得:“如果这叫侵犯人权,那我一万个乐意。”

早在1995年,同样改编自真实历史的叶大鹰的电影《红樱桃》中,留学苏联的中国女孩儿楚楚,也被纳粹军官在整个后背纹上了法西斯徽章。军官对着自己的作品得意感慨,“艺术是永恒的。”等到《贩肤走卒》里,同样承载于人体背上的“艺术”,不但是永恒,还随着收藏和拍卖市场而升值。收藏家在妻子的鼓动下,买走了萨姆,原因是认为“这件艺术品承载了魔鬼的签名”。作为魔鬼的艺术家杰弗里向媒体解释这个世界的不公与荒谬:“在印度,一个婴儿40欧;泰国,1200欧可以找个代孕;本·拉登的脑袋,2500万美元。不必愤世嫉俗,稍做对比,就知道世界的残酷真相。”

在市场上富得流油的当代艺术家们,也早习惯了来自知识界的批判,经常早早上手先自省/自黑一番。电影故事原型Tim的纹身艺术家Wim,也客串了《贩肤走卒》,饰演一位替收藏家完成交易的保险经纪人,“我当然希望萨姆长命百岁,他要是死于癌症倒也没什么,可他来自一个持续战乱的国度,要是死于爆炸,那我不敢想象。”看来,申根签证纹身这件艺术品的保险条款,并没有常见的约束项,即战乱等不可抗力。

当代艺术也始终用一番高屋建瓴的学术话语,去赋予挑衅的争议作品超越世俗道德的合理性。比如,因为艺术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未知的边界,那么故事中的艺术品交易就不该等同于人口贩卖。可承载这件申根签证艺术品的萨姆究竟怎么想呢?有非常强烈自我意识的他,绝非能安于五星级酒店和美术馆两点一线生活的优秀难民,向梅菲斯特出卖灵魂的浮士德也想获得解脱与自由。

又一次拍卖会上,总以背示人的萨姆突然转身,走下展台,捏紧耳机线,像是又将对欧洲发起一次自杀性炸弹袭击的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高大上拍卖会的这番荒诞场景,也可比对一部2005年的巴勒斯坦电影《天堂此时》,那里面被恐怖主义常年洗脑的两个孩子,得到任务,要去巴以边境完成一次有去无回的光荣任务,以进入神棍许诺有取之不尽的葡萄干和72个处女陪伴的天堂,却在乡村音像店里,看到明码标价的自杀式爆炸录像带后,产生了自我怀疑。

为了把荒诞性做足、做彻底,编导让片中的萨姆有了一个绝无现实可能的美好结局。他赢回前女友,私奔双双把家还。还记得萨姆的家乡吗?叙利亚城市拉卡,ISIS伊斯兰国的“首都”。他这辈子的结局可想而知。ISIS分子既然懂得偷油卖油,也就懂得当代艺术市场的运作。被贩卖的皮肤,回到了艺术馆展架上,而赎回灵魂的当代浮士德,终于进入了天堂。

(文字、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7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