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将于1月11日启动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11日启动 28位中外艺术家亮相“拓展的剧场”

1月11日,“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将在佛山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开幕。展览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承办,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协办,旨在进一步促进佛山和南海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本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以“拓展的剧场”为主题。“拓展”指这次公共艺术展,对于城市空间及对未来想象的扩展,同时,亦指艺术功能及形态的拓展。而“剧场”在此作为隐喻,指向公共艺术当中开放的空间状态,尤其是不仅仅局限在雕塑本体的内涵,而是可以进行跨媒介的、跨形态的、综合性的艺术呈现,它们可以与风景、建筑、装置等结合,由此丰富自己的艺术与人文内涵。首届公共艺术展,直接采用“拓展的剧场”,它预示着今天的艺术,不断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融入社会的一种努力。同时,让公众走近艺术,分享、参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是由28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青年艺术家构成,其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艺术家段俊豪、罗志奇作为佛山本土艺术创作力量参展。在艺术类型上,更加关注公共性和多元化。作品将涵盖雕塑、装置、综合艺术等多个方面,以南海千灯湖公园为背景与载体,从多个角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符号,以艺术的方式塑造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本次展览的举办,不仅能够推动本地文化艺术的建设,还能让大众更深入的了解南海地区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为市民生活增添更多艺术气息,共同推动城市文化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南海的发展在诸多领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本次艺术展就是一次新尝试,南海能从多个角度挖掘自己的特色文化符号,以艺术的方式塑造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能够在南海这片文化热土中交汇融合,迸发出新的文化活力,同时,在推动本地文化艺术的建设的时候,也能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南海地区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为市民生活增添更多艺术气息,共同推动城市文化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四川美院教授及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表示,这次展览特别强调“在地性”,即展品与千灯湖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很多展品都是艺术家从现场空间、环境、南海历史人文中找到灵感而创作。”

参展作品概览

(按艺术家姓氏首字母排序)

《怀抱2号》艾敬

【作品简介】这是一件以爱为主题的作品,通过橙红色不锈钢镜面,把多个“心”型组合在一起。其中,较大的两颗“心”象征着父母,较小的两颗“心”则代表孩子,展示家庭对子女、母亲孕育生命的大爱。

《皎镜含天》 陈克

【作品简介】雕塑提取岭南水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借中国古典美学中“情景交融”与“心物感应”两个重要观念,用“水”和“门”的元素传递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方正的几何形体与水的造型凝练融合,抛光的不锈钢水纹与湖水交相辉映,使作品呈现出水天一色、皎镜含天的人文景观。“情”与“景”通过艺术塑造达到形神相亲,相互交融的境界,进而将作者意喻呈现的“意象”“意境”和“境界”的核心传递给观众。

《黑色之外191109》 蔡磊

【作品简介】室内空间的压缩与通道尽头的通透,封闭与打开,一收一放。同时,通过“透视”的推演与“颜色”的部署带动观者的感知,展示场域也在考虑和控制之中,黑色之外的“黑”隐于黑夜,还是黑色之外的“白”显于白天,时间与空间交错,呈现这样一种现实与非现实的情景性和剧场性。

《南风古窑》 曹晖

【作品简介】这组《南风古窑》,是用玻璃激光内雕的方式,把经典的瓷器轮廓按照3D分层雕刻在14块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层层叠加,形成一个窑炉内膛,具有强烈的景深效果和逼真的立体感。

白天,所有瓷器都是素白色,一个个悬浮在透明的玻璃体积之内。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原本白色的瓷器全部变成红色,而玻璃立方体四周也呈现出耀眼的红黄色,造成炉膛内烈焰腾腾、正在烧制瓷器的景观,另有一番视觉效果。

《情书》 段俊豪

【作品简介】作品《情书》,这里的“情”不只是爱情,应理解为“人的感情”,它很丰富,寄托在家人、朋友、知己、宠物身上,可能饱含喜悦、期盼、失望和遗憾。“书”是被寄寓情思、令人意难忘的物件,可以是乐器、发饰、书信,甚至发丝等,拥有者能更深的读懂它的故事。“情书”是一封满载感情却又寄不出的“信”。

《情书》以卷起的书信为造型,长6.8米、宽5.5米、高3.7米,展开宽度20.8米,由1650个镜面金属单元组成。每个盒子都会镶嵌大家寄来的物件,里面密封着一个故事、一种思想、一份寄托、一段属于你的人生经历。1650个盒子承载着1650份记忆。

《千灯印》 范勃

【作品简介】作品主体为四面方柱。方柱顶部,为佛山南海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转型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具有标识性和代表性的材料及产品的抽象呈现,它们在四方柱的上顶部相互缠绕、纽结,形成盘曲、起伏、膨胀的视觉效果,从而在视觉上成为四方柱的印钮,亦称印首。自上往下延伸的是印钮部各种材料、产品所对应的相同材质的“材料条”,是材料及产品的切片边界的延伸线,不同质感、色彩和面积的条状物的垂直理性排列营造了崭新的现代化景观,这种现代化的景观同上顶部的材料、产品形成了丝丝缕缕的紧密联系,巨大的印章般的主体造型提供一种无限上升的视觉呈现,成为佛山南海四十年改革发展的重要见证。

《发财树》 方力钧

【作品简介】在广东南海千灯湖公园内选择一棵大树,在大树上方主干和枝干埋设3万根长约0.5米的金线。在阳光下,或随风飘动,折射出各种炫目金光,远看令人产生幻觉,近看也没法辨识原因,无法琢磨。

《风竹》 方少华

【作品简介】作品由镜面不锈钢制作成一棵高大的竹子,矗立于宽阔的草坪广场上。定形为迎风飘扬状、风吹动竹叶可发出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工业金属的闪亮替代了植物的自然状态。取名“风竹”意在“丰衣足食”、“风调雨顺”。

《每个人的美术馆》 焦兴涛

【作品简介】创意:它不仅仅是一组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一个邀请公众参与的长期的“艺术计划”,该项目将向市民发出邀请,每个人都可以提供一件尺寸在30公分以内的画作、物品、纪念物以及和自己有关的故事,由相关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每三个月进行评选,遴选出的作品在这里展出。

说明:选择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用不锈钢完成其建筑模型。雕塑中空,并设置缩小的展台和灯光,可以展出征集并通过遴选的市民作品,并把“艺术品”与市民的故事一同呈现。

《迹象》 刘建华

【作品简介】自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概念以来,作品一直在社会急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深入、持续的进行,从《无题》、《地平线》到这次作品的呈现,都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实验及积累。放大后的墨滴印迹如人的思考痕迹,当人们进入到这个安静的空间中,人在现实中太多的心理冲撞会在此凝固。作品运用了中国自唐代确立的传统美学概念屋漏痕的形式,而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所有颜色,具有很强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高度。

人的行为准则取决于思考的定律,万物的发展也无迹可寻,无所固定。这或许也可以从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线索中来寻找,人们总是不断的从一些事物发展的痕迹中否定原有的秩序,周而复始,不断叠加,积重难返。而自然中的印迹及客观发展规律总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震撼。我们却熟视无睹。

《迹象》作品既希望以此来让观者思考在现实中矛盾的对立,和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困惑。

《吻合的一角》 刘可

【作品简介】本作品源于一个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里面内容是:意识是一个圆形,但是有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停地转动,找寻跟它吻合的另外一小块。这个时候出现了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要么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适。第二种结果,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两个人吻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但是那个小的圆形觉得为什么要来吻合你,我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主体,所以又放开了。第三种结果,这个小的缺口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就放在一块儿,“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球体往前走,完整的圆走得特别快,特别顺溜。于是她们结合在一起,可以快速的滚动了,这个时候它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有缺口的时候可以看到旁边的风景,可以听到旁边鸟的声音,这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了,他们很失落。所以它们分手了,又继续去寻找各自缺失的一角。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欲望也是在寻觅契合点时,也是不断变化的。永远在过程之中。在本作品中,七个角尺寸各有微差,只有一个是完全吻合主体的缺口,主体和角之间形成欲望驱动力关系。

《解构一棵树》洛鹏

【作品简介】作品以同一颗树为材料,将伊甸园的乌托邦系统放置在船,树桩,稻草人,木马,工业器械的象征中,通过把符号学主题引入“本性”与“意识”的源头,编排出关于伊甸园里,各角色的超现实视觉意象。

《七彩燕》罗志奇

【作品简介】《七彩燕》以最具有代表佛山传统特色的工艺——扎作,打造了一支由八种不同颜色飞鸟组成的燕队,展示佛山生机勃勃的气象,同时寓意佛山经济、学术界、医学、农业、文化等各行各业各放异彩,百鸟争鸣。

《空气I》 Matt Hope

【作品简介】作品《空气I》的形式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分子形状汲取而成,是系列作品《空气》其中一组。将科学语言转化为公共艺术作品是试图视觉化呈现一些与我们生活的当下息息相关并且非常迷人的东西。这组作品与空气中的H2O元素相应,中间主球体对应氧分子,两侧球体对应氢分子。三球相连,你可以通过中间通道进入半开放半私密的内部区域,这里从声音到气流都与外界相对隔离,一个汇集你思绪的空间,带入愉悦和慰籍的地方。

《谷地地理计划——广东南海》 谭勋

【作品简介】作品以广东南海地貌为创作依据,运用软件“谷地地理技术”,结合了3D打印数字技术,还原并塑造出了广东南海地区蓬勃发展的独特气象,并以此对人与世界的定位、坐标、存在及虚拟、现实、实在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出一个新的感知路径。

《跷跷板》 沈烈毅

【作品简介】多重关系和身份在隐喻之“墙”中以游戏的方式并置、相互回应。“墙”不仅是一种寓言,在此,它围合出一个开放的空间,公众可于此聚集、接触、游戏、互动,作品也正是以而作品本身也存在更为多元的隐喻,除其整体构造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拱桥等文化意象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呈现了三种状态:一是“彼此直面”,但因台阶缘故,游戏者双方的视角存在高低之分,彼此构成了看待事物的不同情境;二是“部分遮蔽”,双方仍可“管窥”到对方的面孔,当然,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当退至远处,堆积的钢管好似银色的纱帘,这也喻示当从全局看时,事实的全貌或会显现得更为清晰;三是“全然遮蔽”,但双方不得不直面投射到“墙”上的自身的面孔,象征着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构造一号》王度

【作品简介】作品是一个由五个白铜雕塑组成的整体,它们以皱巴巴的报纸纸页为模型,以传统的方式铸造而成。这些金属质地的“纸制froisses”外观轻盈轻盈,似乎直到最近才被扔到一边。蚀刻在表面的报纸文章——一个多步骤的艰苦过程——映入眼帘。就像用放大镜看一样,单字是清晰的。然而,新闻内容消失在褶皱里,消失在表面的光泽里,消失在无法管理的领域里。相比之下,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不同字体(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以及巧妙地扭曲和扭转的边缘和折痕,就显得尤为突出。谁会想到这种雕塑般的潜力存在于报纸的皱褶中,报纸从印刷机上热滚下来,然后迅速冷却下来。王度略带嘲讽地点了点头,用这种通常很琐碎的手势,为信息中短暂的内容赋予了勇气。这些信息在大量积累之后,大多难以消化,给人带来烦恼,也让人变得迟钝。王度将重心从内容灵活地转移到雕塑形式,将他的雕塑变成了信息的纪念碑,这本身就是矛盾的。虽然他实施了这种肆无忌惮的信息分解,以支持雕塑设计,艺术家的关注不是追求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审美辩论。经久不衰的青铜纪念碑表明了当时新闻的迅速衰落。揉捏,这仅仅是几秒钟的动作,却被倾注到精密的铸造艺术中。字体的功能,就其本身而言,不仅仅是美学,就像语言变体不仅仅是解释媒体的普遍维度。更常见的情况是,王度利用媒体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报纸的共同点,来相互竞争。他让他们成为一个寓言故事的主角,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他挑战了他们不断暗示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本质上是有偏见的:由政治、领土、经济或社会标准和某种或另一种利益所驱动。

《空院》 陶磊/吴笛笛

【作品简介】或许这个项目让我们重新思考建筑与艺术的界限,建筑在不被要求功能的要求下,它是什么?也许,它是一个结构性的想象体…….也许,它是用实体显⽰虚无的构筑物…….也许…….它是关于“无”的空间,针对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有”。我们把它放进林立的树的缝隙里,就像人在它者林立的缝隙里。它在缝隙中生成形态,不同的缝隙给予它不同的自由,它自由生长的方式如同流水一般(流水总会毫无预谋地,因地制宜地,因势制宜地做出完全不同的自然选择。)它有着悬挂的入口,观者可以真正的“进入”。空间内注满了清水,钢制的荷叶钉浮出水面,给予进入者成片的路径。在其上行走可以和自由形的墙体移步换景式的互动,不断地自持的“在场”。头顶和足下互为映射的景象让四季做为这里对象的主体。雾化的水汽增强了它梦幻般的特质,让它永远在清晨世界初醒的时刻。观者眼里尽是景,他们在缝隙中获得景,就如同发现世界之外还有世界。

《面对的背对者》 王鲁炎

【作品简介】看似奇异的“凸”字造型,其实展示的是一对“背对而坐”的交流者,揭示了“背对”、“面对”的内在转换。“他们”或许是伴侣、朋友、家人……在彼此背对不可交流的状态里,也隐含着可相互面对的可能。

《克制与膨胀》 萧昱

【作品简介】竹子曾经被东亚知识分子作为来自东方精神的某种物化,东方人强调被各种束缚打压的磨练下体现出来的生命力顽强的隐忍和坚持。任何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能量都是被某种力量所塑造和控制的,还好生命能量是有时限的。有节制机能的能量才是真正有智慧价值的东西,否则就太可怕了。追求永恒和⽆限的念头是更可怕的事情,那意味着终极的塌陷和体系崩溃。我们总是要做⼀些东西去理解事物,而不仅仅是感受事物而做出回应。好的艺术家总是在认知的边界工作,并试图给出处在临界点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的成果就是作品的形式,它可以是补充⼀种感受力量的方式也可以提供更个人的观看方法,它对于任何走在自己行业尖端的人都可以是⼀种参照物。

《止庐问疾》 杨诘苍

【作品简介】这座《止庐问疾》的雕像,是自幼在佛山东华里黄少强先生画室附近出生成长的作者,感谢家乡与感恩师承的诚意之作。止庐是黄少强之号,雕像以其诗句“谱家国之哀愁,写家间之疾苦”为背景进行创作,展示其伟岸的英姿。

《启示》 杨千

【作品简介】这件简约的抽象作品意在通过镜面不锈钢的反射,让作品融合在自然中,同时也暗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的融合与互映生辉的意图,而我仅希望这件作品给我们提供各种思考和启示。

《人与兽》 张大力

【作品简介】这是一座人与兽融为一体的青铜雕像。大象仿佛对人发起“攻击”,人则像是在“制服”大象,巧妙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潜在关系,重新唤醒大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中国牛·涅槃》 朱乐耕

【作品简介】《中国牛·涅槃》是一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的作品。牛,代表着“牛气冲天”、雄起、崛起。在碎片中,一头牛的雄起,意味着重生与重构。作品采用装置的艺术形式,徒手成型,以高温瓷的材质烧制而成,在釉色上采用亚光开片白釉,使整个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

《视网膜-三棱镜计划》 曾曦

【作品简介】自然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光色,而视网膜成像也是一套复杂的生物视觉成像系统。

作品通过对这七色光进行交叉融合,呈现复杂而多彩的视觉效果,展现一个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缤纷世界。

《water》 张有魁

【作品简介】《water》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能承载的内容之广是很难定义的,瓮是盛水的容器,却未主动承载水的状态与情绪,作品中多种水的形态正是我想留存的。九件瓮体中有多种水的情态组成,有的出自双林寺渡海观音的彩塑造型,有的出自九龙壁琉璃水纹的形态,等等均出自经典传统作品中古人对海浪的表达,提取与挪用制造了这样一个矩阵,中间水体为南海当地水体,在风云变幻,时光推移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承载当地水体是在地性与参与性的一种体现,种种状态九九归一,来阐释水循环的一个大的系统生态与人文生态。

《二十四节气-立夏》 郅敏

【作品简介】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季节交替变化为创作灵感,作品呈现出一种视觉的张力,以类似动物的鳞片抑或果实的颗粒为基本单体元素,以序列化的拼接嵌入为基本组合形式,在介乎抽象和具象之间,完成了关于一个节气、一种生活状态的表达。作品陶瓷颗粒选用景德镇高白泥1300°烧制,表面为高温双层颜色釉。金属基础及龙骨框架由304打孔不锈钢锻造。陶瓷与金属基础整体安装。

(图片来源于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6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