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牺牲者”的宠物们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吃喝玩乐艺术史5:猫猫狗狗的困惑 | 张小玉 

猫猫狗狗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想很多当代人,都会回答: “宠物”。把这里的宠物,替换成“儿子或女儿”也一样成立。

撸猫、吸狗风潮的盛行古已有之。可在很长一段被人类宠爱的历史背后, 猫猫狗狗也一度有过自己困惑:为什么你们一边有人爱我,一边有人要除掉我?

今天小玉要和你聊的,就是作为“牺牲者”的猫猫狗狗。

狗,曾经是中国的神物与玩物。

在我国浩瀚古籍中,“犬”这一物种被多次记载, 犬的驯化也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上古的漫长岁月里,狗就与我们朝夕为伍了。狗是图腾崇拜,是狩猎工具,名犬还一度被当作贡品上供,古人视狗为祥贵灵性之物。伴随着农业发展,养犬和玩犬开始成为一种时尚,流行与民间与帝王贵族间,“玩赏”和“陪伴”的位置渐渐上升。在很多国画中,都不难看到狗的身影出现。可以说 中国犬文化,博大精深。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画中狗正在与贵妇玩耍。

如此被偏爱,也并非有恃无恐。

刘亮程在《狗这一辈子》中,好像精准点出了狗狗们的命运: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 炖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也许这正是 狗狗们的困惑:为什么你们这么爱我,却还要“吃”掉我?

中国狗肉文化,同样博大精深。

汉画像石中含有庖厨内容的图像,有狗的出现。

在欧美很多文化中,对“吃狗肉”这事极为反感:比如一位欧洲编年史家艾克斯在描述十字军东征时的恐怖气氛时说:“士兵不但不怕吃突厥人和撒拉逊人的尸体,他们连狗都敢吃!”由此可见,吃狗肉比吃人肉还可怕。他们一听说中国人吃狗肉,便立刻汗毛倒竖,斥中国人为野蛮。而到现在,美国俚语中的“dog eater”(食狗佬),就是对我们的嘲讽。

不过面对外界的闲言碎语,我们不为所动。毕竟,狗狗真的太好吃了…

嘉峪关魏晋墓中的砖画,人们正在烹食狗肉。

从 西周开始,食狗肉之风渐起,周代宫廷有道“八珍”名菜,其中的“肝膋”便是用狗肠上的油脂将狗肝裹起来穿到钎上用火烤着吃; 春秋两汉时期,因为狗被当作家畜饲养,所以吃狗肉的风潮从宫廷到民间都空前高涨;到了 隋唐时期人们对吃狗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宫廷“狗肉不上席”,在民间却“关起门来吃狗肉”;而到了 当下,无论爱狗人士如何呼吁,狗肉节在一些地方也依然保留了下来,毕竟狗肉很有营养,“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所以,在岭南一带一直就有吃狗肉的传统习惯。

《水浒传》里鲁智深吃狗肉的情节很传神

吃不吃狗肉,和文化有关?

我们中国人吃狗肉,是因为没有爱心或者粗鲁吗?如果这样理解,那未免太肤浅了。

对待食物完全不同的态度,是与背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

对原始人类来说,驯化狗的目的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吃肉,因为它在 狩猎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也成为 文化基因,保留在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对狗的态度上。

《狩猎女神狄安娜》,身边有猎犬一同陪伴打猎,体现出狗在西方重要的狩猎价值。

按照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说法, 西方人不吃狗肉,并不是因为狗是他们最喜欢的宠物…从根本上说,因为作为食肉动物的狗是一种无效的肉食资源。西方人有很丰富的其它动物食物来源, 狗活着的时候能给人提供的远远超过狗肉和畜体价值的服务。

在中国,身为征服者的军事贵族带来的饮食习惯偏重羊肉,而没有吃狗肉的习惯,因为这个时候狗的“狩猎价值”大于它的“食用价值”。可随着 中国农耕时代的全面到来, 狗在农业生活中远不及其它动物的价值,于是“狗肉”便被屠宰用于满足底层民众。而且从农业社会的角度来说,狗容易踩踏粮田、误伤平民,所以农民们对它印象自然不好,如果不是非用来看家护院,不如烹之而后快。

郎世宁,《十骏犬图》之墨玉璃、金翅猃

而不知道在前面的狗肉史中,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 特例——清代。北方满族有崇狗的习俗,不杀狗不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做的帽子套袖等。这一习俗当然和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狗作用很大,不仅可以看家狩猎,冬季还可拉爬犁。这么重要,谁还舍得吃?

传统中狩猎与农耕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反映在了对“吃狗肉”的态度上。而随着当代逐渐向商业社会转型,加之我们国家养狗作为宠物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狗肉之争也愈演愈烈,这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伦理、价值观、利益多元化“交融”的一个缩影。

狗肉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

那我们对待吃狗肉,该是个什么态度呢?小玉觉得还是梁实秋先生在《狗肉》中说得好:“我没吃过狗肉,也从来不想吃…士各有志。爱吃狗肉者由他吃去,不干别人的事。”

也许狗狗面对人类这种对自己的“又爱又恨”很是困惑,而这种困惑,猫猫也有。

如果说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什么能 站在人类的鄙视链上端,那一定得是猫。一会它那张娇俏可爱的像小孩子一样的脸激起了我们的“怜幼触发特质”,一会它又瞬间变为捕猎者和傲娇的主子。 迷人又危险的小东西,简直让人甘心拜倒。

古埃及的一场有关猫咪的特殊仪式,猫猫地位尊贵。

傲娇的猫猫

自从 4000年以前埃及人率先驯服了猫(或者被猫驯服),人类就踏上了 漫长的吸猫道路,甚至古埃及神话中掌管人间爱与性的女神贝斯特,都是一只猫的化身;而17世纪,猫猫的捕鼠技能和活泼性子,赢得了超多人的喜爱;18世纪启蒙运动让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毛茸茸的猫猫正式在欧洲被当成宠物豢养;19世纪养猫也成为了贵族和中产的潮流,甚至还在英国举行了全球首届大型猫展。 除了欧洲人,对猫猫不能自拔的还有中国和日本。在宋代,宠物猫在民间非常常见,甚至大家还要给猫猫做美容,日本浮世绘中,也有大量猫猫出镜。

宋代《冬日戏婴图》,猫猫最为宠物出现。

猫猫是有理由傲娇的,可它们也许没想到,一度供奉与宠爱它们的人类,竟然也有一天会上演“屠猫记”。

被屠杀的猫猫

第一场屠猫运动,发生在中世纪。

黑暗的中世纪疾病肆虐、战乱不断,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代,人们把愤怒转移到了猫猫身上。 “黑猫”被视作女巫和不详的征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替罪羊。在12世纪,教会宣称在撒旦的仪式中,魔鬼在他的信徒面前变成了一只黑猫。于是,笃信宗教的大量民众开始了对黑猫的攻击,虔诚的教徒们 处死了数以万计的黑猫,而垂死之猫的尖叫声被认为是魔鬼的叫声。

中世纪屠猫运动

而可笑的是,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是由一种被称为鼠疫杆菌的细菌所造成。这种细菌寄生在黑鼠身上流窜传播,它的天敌猫却被人为的戕害,导致这场黑死病大面积席卷欧洲。

第二场屠猫运动,发生在18世纪。

18世纪,菲利普梅西埃画中的贵族们正和一只猫玩耍。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18世纪的猫猫那可是相当受宠爱。当时的资产阶级生活非常惬意,其中在贵妇中便流行起养宠物猫,来象征她们有钱有闲。可另一边, 18世纪正值法国大革命剧变的前夕, 法国的工人群体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非常不满,在他们的认知和文化体系中,便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反抗情绪——屠猫。

在印刷厂的工人处决雇主夫人的猫,成为了表达对资产阶级恨意的娱乐形式,他们相信猫和女性是一体的, 棒杀这只夫人的爱猫,就相当于变相攻击了雇主夫人。毕竟在欧洲的民俗传统中,一直深藏着猫的象征意义,例如巫术、狂欢、偷情和闹新婚等等。在这诡异的屠猫仪式中,工人们欢欣不已、闹成一团,还暗暗的想象着女主人像猫一样的勾当,日后每每工作之余想起,也无不欢乐。

18世纪荷加斯《残忍的步骤》,讽刺社会上的屠猫风气。

屠猫成为了18世纪工人们表达对社会现实秩序不满、并在精神上取得反抗压迫胜利的象征。可惜这种 短暂反抗,看上去更像一个恶作剧,因为工人们无法撼动雇主的权威,除了残忍捉弄一只猫,他们仍然只能继续起早贪黑为资产阶级干活。而 失去爱宠的女主人呢?在难过几天后,便又欢欣的领养了另一只猫猫。

猫猫狗狗也许真的很困惑, 人类前一刻还在说爱我,后一秒就如此无情的对我。我对于他们而言,究竟是什么?

可也许这并不是人类的错,所有在意的东西,才会赋予意义。 有爱有恨证明眼里有你,只不过态度不同,是背后的文化不同。

所以呀,猫猫狗狗们要有这样的觉悟: 担得起多少赞美,就要经得起多少诋毁。这样是不是就不困惑了? 

(图片来源于art张小玉及网络)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7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