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毕加索到罗斯科 | 苏富比棕榈滩展厅线上看
海外展售会推荐|苏富比棕榈滩艺廊
「从毕加索到罗斯科:欧美艺术大师」现正于苏富比棕榈滩艺廊举行,呈献来自五湖四海、横跨不同年代的名家巨作,展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在历史题材及创作风格上的碰撞交流,巧思处处,并发无限火花。展出作品包括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费尔南・雷捷(1881-1955年)、胡安・米罗(1893-1983年)、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年)、让・杜布菲(1901-1985年)、马克・罗斯科(1903-1970年)与尚・米榭・巴斯基亚(1960-1988年)的精彩手笔。
(左)马克・罗斯科《第7号(黑暗在光明之上)》
(右)亚历山大・考尔德《十四个黑点》
亚历山大・考尔德 《小型动态支架》
让・杜布菲 《剪刀 I》
让・杜布菲 《常见邻居》
(左)让・杜布菲《人物(半身像)》
(右)胡安・米罗《欢庆黎明的鸟儿》
让・杜布菲 《不明地点与两名人物》
费尔南・雷捷 《三个侧面像的构图》
展览借着一众名家杰作回顾艺术史上的重要时刻,探索这批遍布大西洋地区的战后艺术巨擘共同灌溉的艺术泉流。米罗、杜布菲与毕加索的创作对许多二十世纪中期的前卫美国画家留下了深远影响,罗斯科的早期作品正是取材自米罗笔下的原始图像与神秘景观。
米罗曾于1947年到访美国,在当地邂逅纽约画派的作品,从此对之心驰神往。谈及他对美国绘画的观察,米罗如此形容:「它们令我体会到创作的自由,探索超越极限能走多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解放了我。」
胡安・米罗 《欢庆黎明的鸟儿》
毕加索亦对此身同感受,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创作之中。数十年后,毕加索与杜布菲的原始标记创作手法与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令巴斯基亚留下鲜明印象,随后,他多次踏入画廊及艺术馆,专门研究杜布菲的作品。
(中)巴布罗・毕加索 《留胡须男子的肖像》
(右)亚历山大・考尔德 《无题》
巴布罗・毕加索 《画家》
「从毕加索到罗斯科:欧美艺术大师」深入探讨这批艺术家对彼此的创作影响,追溯他们的经典名作的灵感源流:
– 米罗与考尔德因同样喜爱书法线条与生物形态图案而结缘,二人的友谊可谓艺坛佳话。
– 雷捷亦常常为考尔德在巴黎的马戏团表演捧场,两人不时同游纽约,发掘视觉灵感。
– 毕加索与杜布菲的美学语言同样在抽象和具象领域之间游走,彼此共鸣。
– 毕加索、考尔德与二人的共同好友米罗对前卫艺术抱持相同社会政治理念,因而结盟。三位艺术家皆参与了1937年世界博览会,凭借艺术创作反映当时欧洲世界的大事,向全世界展示西班牙内战的残暴不仁。
本场展览云集二十世纪艺术先锋的绘画与雕塑杰作,探讨每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艺术触觉如何互相影响,成就各自的创作风格。
(文字、图片来源苏富比亚洲,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