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前 孔子都干了啥?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9月28日是目前社会主流意见公认的孔子诞辰日,很多地方都会在这天举办一系列祭孔大典。圣人平生功业,如南宋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并非生来就是后世流传画像上的那个长胡子老人,他也从青年时代走来。那时候的他虽然没有中年之后出任大司寇掌鲁国刑政、打击权贵“三桓”势力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周游列国、推广政治主张的艰难困苦,更没有修订六经、建立中华文化道统的煌煌功业,但他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已经生根发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亦已使命在肩。

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按照当下的某些观念,孔子的原生家庭很成问题,属于高开低走类型。他祖上本是宋国王室,后家道中落迁至鲁国。父亲叔梁纥虽是没落贵族,但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之间;母亲颜徵在是叔梁纥的第二任妻子,比叔梁纥小40多岁;其家族是曲阜大姓,故孔子家庭应属当地的上流阶层。

在孔子之前,叔梁纥与前妻施氏育有9个女儿,和小妾育有一个有足疾的儿子孟皮,都不能承继香火。孔子是叔梁纥在60多岁上的老来得子,是整个家族的希望,本应有一个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幸福童年。

不幸的是,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徵在为躲避与施氏的复杂家庭矛盾,带着3岁的孔子离开乡间老家,搬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居住。

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母亲尽力用勤劳的双手给幼年的孔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根据孔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幼年爱好与众不同,“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不似一般儿童那样喜欢玩耍,而是爱好摆弄祭祀、宴会时用以摆放祭品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礼器,将其按照礼仪制度摆放,然后练习磕头行礼。

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是否通晓礼仪是区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据清人郑环《孔子世家考》,颜徵在观察到儿子在礼仪学习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就“豫市礼器,以供嬉戏”,用节省下来的钱财为孔子购买标准制式的礼器,让他学习礼仪制度,使之成为将来摆脱家庭地位下跌颓势、重返贵族阶层的阶梯。

被权贵当众羞辱

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10多年后,更大的打击来了。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颜徵在因操劳过度,在30多岁的盛年与世长辞。孔子严格按照礼仪料理母亲后事,将父母合葬在曲阜东部的防山,赢得周围人赞许。

世界上最疼爱孔子的那个人走了,再也不会回来,十六七岁的他要独立学习谋生。不久,生活就狠狠地给他上了一课。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母亲去世不久,当时鲁国权势最大的贵族季孙氏,大开宴席“飨士”,请“士”及以上的所有贵族赴宴参会。孔子虽然当时还在为母亲“要绖”戴孝,丧服未除,但考虑到自己作为闻名于诸侯的武士叔梁纥之子,有资格参加这次鲁国贵族聚会,且有可能在聚会上重振孔家家声,就欣然“与往”。

不料还没见到季孙氏,孔子就被季氏家臣阳虎在季家门口拦下。阳虎颐指气使,极为傲慢地呵斥孔子,“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季家今天是宴请贵族名流,并不是要请你孔子。阳虎此话,等于是代表季家将孔子开除出贵族行列。孔子连最低等的“士”的资格都不被承认,“由是退”,转身离开季氏家门。

阳虎的傲慢杀不死孔子,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强大。重振家声的使命在前方召唤,而眼下最紧要的是谋生。

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

据《论语·子罕》,孔子成名后,负责国君宫廷事务的太宰曾对孔子弟子子贡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简直就是个圣人,为什么能掌握这么多技能!子贡为神化老师,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这都是上天安排孔子成为圣人,才让他拥有超凡技能。

孔子听闻子贡回答,不以为然,没有自我神化,而是道出实情,“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都是当年生活所迫,每一项技能都是一段辛酸却励志的往事。

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孟子·万章下》,当年“贫且贱”的孔子尽管被季家羞辱,但为了谋生也必须忍辱负重,向季家低头,毕竟季家几乎垄断了鲁国大部分产业。孔子曾经为季氏做过“委吏”,职责是管理仓库,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孔子将一笔笔收支账目都计算、登记得清楚明白,“会计当而已矣”。孔子后来又做“司职吏”即“乘田”,管理牛羊畜牧事务。孔子晨夕饲养,悉心料理,“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将牛羊喂养得膘肥体壮。

孔子深知,无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畜牧牛羊,都只能解决眼下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还得掌握更多技艺,“点开更多技能树”,以求进一步发展。

在当时的贵族教育体系和政治社交礼仪中,士要具备“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计算)六种技艺。孔子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打下礼仪的基础,管理仓库时又发展了“数”的技艺,后来又通过自学和向人求教,相继掌握了其他四艺。

尽管“六艺”俱通,孔子却相当谦虚。据《论语·子罕》,孔子名满天下后,有个叫达巷党的地方的人听闻他“六艺”皆精,赞美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是博学通才,不能用专家这一名号限制了他的大才。孔子听闻,对弟子门人言道,“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为师哪有什么本事,会射箭吗,能驾车吗,只是懂一点驾驶技术罢了。

做君子儒,不随波逐流

不论后来的孔子如何谦虚低调,他在青年时期的才气已经逐渐为人所知。如此才子,自然要有佳人做伴。据《孔子家语》,孔子19岁时,迎娶宋亓官氏为妻。妻子家族和孔家一样,都是早年由宋国迁至鲁国,故云宋亓官氏。

当时孔子才气已经名满鲁国,国君亦有耳闻。孔子婚后一年,大约20岁左右,妻子给他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听闻孔子喜得贵子,派人送上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单字鲤,字伯鱼,以答谢国君厚赐赏识。

国君器重,国人看重,孔子前程一片大好之时,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据《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即孔子27岁的那年秋天,附属于鲁国的小国郯国郯子来朝见鲁国国君。鲁国大夫昭子向郯子请教上古少昊氏时期的官制情况,郯子详细地回答了来龙去脉。孔子“闻之”,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向他学习上古职官制度变迁历史。学成后,孔子对人言道,“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我经常听人说王权衰落,负责文化学术的官员流散四方;我以前还不信,今天算是亲眼所见,亲耳验证。

孔子眼见文化日衰、学术日败,决心扭转这种颓势。他15岁即“志于学”,但在这之前所学只是为稻粱谋、为一己一家生存计,正如他后来对学生子夏所言,是为“小人儒”,学习“六艺”只是为谋生进身之途。在此之后,孔子要做“君子儒”,将对“六艺”具体技巧的学习,上升到探求其渊源流变、是非得失和意义所在,以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他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从《文王操》乐曲中体察周文王的为人风貌和济世情怀。孔子的学问目的,不再是“至于谷”,即求得一人高官厚禄、重振家声,而是以明道、行道为操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江湖庙堂为依归。

孔子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典章制度,不放过任何请教的机会。据《论语·八佾》,孔子进入鲁国祭祀先祖周公的太庙,“每事问”,什么事情都要问个明明白白。有人就讽刺道,“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都说“鄹人”,即叔梁纥之子孔子是礼仪制度的权威,可要他进入太庙后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后不以为意,言道“是礼也”,遇事不懂就问才是“礼”,我的做法才合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问态度。当然,也有钱穆等学者认为这段对话有另外一层意思,是孔子用反问语气讽刺鲁国太庙很多祭祀活动不符合真正的礼仪,用故意向别人求教的方式,唤醒人们对太庙种种非“礼”行为的注意。

一些学者还认为,孔子在青年时,还曾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学习周礼和古文献。鲁国国君赐给孔子一个童仆、一辆车、两匹马,资助他千里赴洛。孔子在洛阳还与老子相会,探讨学术。当然,孔子赴洛阳的具体年龄,以及是否真的见到老子,在学术界也都有争议。

创办平民教育,抱定一生志向

孔子在求学的过程中推己及人,开始关心底层百姓的教育问题。他作为最低等的贵族“士”,遇有疑难可向郯子、师襄、老子等人请教解惑,但在当时“学在官府”、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教育格局中,平民子弟并无接受教育的机会。

30岁的孔子决心改变这种不公平局面,他开始创办私学,授徒设教,以“有教无类”的理念广泛招收平民子弟入学,打破了日渐没落的贵族在教育问题上建立的护城河,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家,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如《论语·述而》所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上一束干肉的薄礼作为学费,都可拜入孔子门下接受教育。创办平民教育的孔子,抱定一生志向,教人立身之道,培育家国情怀,子路、颜路、曾点等早期弟子相继投奔而来。鲁国贵族孟僖子也派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向他学礼。

前方有星辰,眼中有光芒,心中有仁爱,脚下有长路。三十而立,逐步迈向40岁门槛的青年孔子已然不惑,已经有了面对未来一切未知、责难、不解的底气和坦然,即将如“如日月之明”(北宋程颢语),照亮万古长夜。

(原标题:被权贵羞辱、工作很普通……30岁前的孔子在干些什么?文字来源中国青年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1.8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