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也有“病害”?了解下

  • 1 次浏览
  • 0 人关注

乐山大佛。刘忠俊 摄

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神情庄严肃穆。四方游人从佛头平台处观赏大佛,不时发出赞叹。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外已经封闭打围,正在开展区域危岩体抢险加固前期勘察研究设计工作……

开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历经千年风霜雨雪,这座巨型石窟身上留下了时光斑驳的印记,却丝毫不损其动人心魄的美。

乐山大佛依山开凿,与周围的山体浑然一体。其地处三江汇流处气候潮湿,所处红砂岩质地疏松红砂岩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给文保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在发现与大佛同时期建造的九曲栈道出现裂缝后,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连同文物部门立即开展相关工作,经过数年的观察和科学研判后,目前正在开展区域危岩体抢险加固前期勘察研究设计工作。

这只是文保工作者保护乐山大佛的举措之一。原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从事文物保护工作32年的彭学艺介绍,目前大佛主要面临风化,水害(渗水、降雨、江水、凝结水等),植物、微生物病害,后期修缮层起鼓、脱落,危岩体发育等5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乐山大佛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如剥茧抽丝般细致。”

彭学艺告诉记者,乐山大佛建成时,有一座13层的楼阁遮挡在外,加以保护,后因战乱等原因毁于宋元之际。后来大佛长期暴露在自然状态下,常年遭受日晒雨淋,所以乐山大佛的修缮工作历史十分悠久。

据记载,大佛在宋代大致进行了2次修缮,民国时期大致进行了3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8次修缮,保护乐山大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保工作者与石窟病害“斗争”的过程。

幸而,随着科技发展,各类先进的技术让文保工作“如虎添翼”。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实施的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中,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光纤监测系统、荧光碳点示踪法等纷纷“上阵”,效果显著。

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副书记陈林告诉记者,大佛存在的病害受其所处地域自然环境所致,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文物日常维护保养和科学适度的修缮来保护好这座千年石窟。为更好地保护大佛,景区坚持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定期对乐山大佛开展日常保养,如清除乐山大佛佛身杂草,疏通排水廊道等。

陈林表示,在严格实施《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同时,景区管委会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乐山大佛病害治理以及保护技术和修复材料的科学研究。针对乐山大佛的病害治理,我们将根据专家意见并报经文物部门批准后依法实施。

“大佛鼻部的黑色物质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留下的痕迹。”为身旁游客解决疑问后,头发已有些花白的彭学艺走回记者身边,望向面前日复一日目视三江的大佛,朴实地表达内心夙愿,“希望乐山大佛永永远远健健康康,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瞻仰大佛的雄伟身姿。”

(原标题:乐山大佛端坐千年背后:文保如“剥茧抽丝” 科技为祛病“添翼”。文字、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4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