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时代”策展人和艺术家邀请你来“舞吧,舞吧!”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长征计划于2022年8月13日举办群展“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长征计划一直以来尝试通过不同项目向青年创作者与学生群体提供展示与创作的平台,并期待邀请观众深入了解其如何将新鲜的经验与思考,反映到策展实践与创作之中。

本次展览是长征计划的又一场大型展示,旨在关注年轻的创作群体如何面对和转化现实困境,并延续了对于“艺术教育”的长期关注线索。

展览从“玩偶”这一意象的复杂性出发,选取了一批出生于1990至2000年间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呈现其观看世界与解读自身的方式,试图映射出这背后更为纷然杂陈的“。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群展“舞吧,舞吧!我的玩偶”于8月1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长征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6 位青年策展人策划,14 位参展艺术家也多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不同系所的新一代青年创作者。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展览标题“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取自享誉世界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H.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同名童话。这是安徒生所写的最后几篇童话之一,童话中的玛勒姑妈觉得小爱美莉唱的歌很无聊,但是玩偶们都懂得这支歌。而“玩偶”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复杂性,也成为了策展人选取艺术家的线索。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6位策展人从同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们基于生活的感性观察、从个人出发的自省剖析,以及关于当下与未来略带迷茫的想象。这场展览呈现了出生于1990至2000年间的艺术家们观看世界与解读自身的方式,试图映射出这背后更为纷然杂陈的人类症候群像。

14 位参展艺术家的不同面向

展览从“玩偶”这一意象的复杂性出发,“舞吧!”隐喻着艺术家们的感知和思考,呼唤着每个个体身上的“差异化生存”,指向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解放时刻。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吕艺杰利用三维动画、老照片和录像等媒介“造像”对父亲和祖父的错位记忆。探讨图像世界对个人记忆的替换和包装。

陈吟试图通过一组从镜面上切割出的英文字母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些字母很难在观者看到的第一眼迅速明白它的含义。但是当不可控的阳光折射到特定位置时,观众才能看到艺术家事先准备好的英文单词“AWAKE“。

崔砚然的绘画实践是通过寻找各类事物间的联系,而在这种开放式思考的过程中,无疑充满了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那么最终会得出一种什么样的结论?艺术家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保持着一种开放性,留待观众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为探讨并试验影像作为媒介的观看机制,康凯雯与贺中晛的影像,尝试在对日常生活片段的非线性叙述中,联结现实和意识。在康凯雯的另一件影像作品中,她反对技术的“神化”,提倡用爱、怀旧和自然的方式抵抗科技对人的异化。

罗心聆关注人类媒介史中视域的扩张,用VR影像讲述了“我”不断向“衔尾蛇”请求并最终陷入环状全景视觉空间的寓言。

▲ 罗心聆《衔尾蛇》

拉斐尔遗作《基督显圣》中的盲童,被毛泽皓放在中国绘画母题《洗象图》中,并将大象的眼珠抹去了。毛泽皓观察到疫情时期人类社会的遮蔽和病态,用水墨作品警惕地传达出对“盲”的担忧和对未知的恐惧。

▲ 欧阳浩铭《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欧阳浩铭选择在东欧国家度过假期,阅读东欧斯拉夫民族国家百姓的“二手时间”。他甚至行走于莫斯科、基辅、明斯克、贝尔格莱德等城市,以“他者”的身份连续拍摄、访谈。作品中“失落视域 ”这四个字应该是艺术家最大的感受,还有压抑感与方向的迷失。

▲ 徐逸帆 & 叶子航《授鱼以渔》,“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徐逸帆和叶子航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推演了未来发生的一种海洋生物变异事件。

汪嘉欣关注身边不起眼的信息在例外状态时的价值,伪装、隐形的人随机出现在影像中的各个场景,既试图躲藏,也同样期待着被凝视。

▲ 汪嘉欣《迷彩》

1k赫兹的正弦波对于人耳来说是最敏感的频段,在影视广播节目常被用于遮蔽禁止的话语。艺术家杨思韬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带有”语言政治“意味的”无声之声”,将这种音频剪辑为颗粒音,由改装过的卡式磁带循环播放。

▲ 杨思韬《千赫兹轮回》,“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为新冷战做的准备》是杨子敏在2019年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到他通过回望历史所获得的一种通向未来的能力,在当下显现。艺术家以国际象棋为具象化的想象载体,将时代的语汇通过游戏规则建立了新的结构模型。艺术家在这种算法生成的社会关系中,感受到纯粹由占领带来的快感成为了这场游戏的目的。

▲ 《为新冷战做的准备》,“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 尉浩《恩远的天桥》,“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医院系统将六条“恩远”的肿瘤科预约挂号短息误发给了尉浩,让艺术家和这位陌生人开始了对话。艺术家运用三维影像的手法,将社会事件与素未谋面的个体进行场景的交织,重新审视社交距离以及空间的实体意义。

90后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观察

展览“舞吧,舞吧!我的玩偶!”,旨在关注年轻的创作群体如何面对和转化现实困境,并延续了对于“艺术教育”的长期关注线索:“延安艺术教育座谈会”(2006)、“长征计划:为什么去那里”(2007)、“长征教育:胡志明小道”(2009)、“平面震颤”(2016)、“长征计划:赤字团”(2019)等。长征计划一直以来尝试通过不同项目向青年创作者与学生群体提供展示与创作的平台,并期待邀请观众深入了解其如何将新鲜的经验与思考,反映到策展实践与创作之中。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此次展览中的另一个标签就是“90后”,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6+14位90后策展人&艺术家的长征计划”这样‘划重点’的标题。这个身份之所以被强调,也是因为在21世纪初期,社会对于 “90后”独生子女产生了很多误解和担心。

90后与80后、70后等明显不同,这批出生于20世纪末期的一代人与中国一同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时代,“互联网”也成为了“Z时代”的他们认识外界与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媒介。城乡差异在他们的身上仍旧可以看到,但是并没有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处于信息浪潮中的90后目睹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80后及其之前的人们有着很大差异。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卢老师让我们来做这个展览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想要让我们传达这一代人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在做什么事情。我们觉得‘童话’这个想法很好,可以串联起好几代人的童年,是一种很丰富的意象。

我当时看到这两个字,脑海里画就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玩娃娃的小孩。在这个画面中,‘我’是一个主体,自己玩娃娃会产生一种感觉;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话,你会觉得这个玩娃娃的孩子太过于投入、太过于沉浸。” 展览策展团队成员张诺馨说。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6位策展人一致认为:“玩偶”在这个展览中并非单纯表示模仿人或动物造型的赏玩之物,更多指代在凝视、幻想、操纵与表演中,逐渐迷失与被同化的个体;“舞吧”在这里也并不仅仅指向聚光灯下肢体的舒展和扭动,而是展现在艺术家们探索自身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明晰的未来解法。

“我们在关心什么呢?我们其实不是太想去关注那些赶时髦、非常流行的‘艺术与科技’话题。因为我们觉得现在还有很多人的问题、代际问题和历史记忆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6个人都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展览中的这些艺术家和我们的想法有类似的地方。“张诺馨接着说。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展览中的作品探讨了个人记忆、疫情时代、东欧城市、人工智能、数据信息、人与自然、敏感词语、观看和遮蔽等话题,让人们看到90后对于社会观察的深度与思考的广度,也相信他们必将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时代变革的主要力量。

展览中的很多艺术工作者正处于学院和市场的转换当中,还没有活跃于当下的艺术圈、经营自己与艺术界各类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未来也可能会被各种“青年艺术家”展览、评选、艺术节、推广计划等项目包围,也可能为了支持艺术创作而从事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而通过这场展览可以看到青年艺术家的潜力,他们思考的深度和表现的手法已经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面貌。

学院外空间的策展实践

此次展览的6位策展人陈迅超、谢本颢、谢雨欣、徐梦艺、袁孟如、张诺馨是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一年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长征计划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在学院中所接受的策展训练,实属不易。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计划提供。摄影:ARTEXB

早在2015年,长征计划就与中国美术学院开展合作,制定了长期的、针对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先行者郑胜天的生涯而进行的研究项目“圣天作业”,试图以郑胜天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际遇与人生经历,重新理解中国20世纪艺术史;该项目的出版物“给‘圣天作业’的一份提案”,包括《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YISHU≠ART》与《读本》三个部分。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展览现场大合影,2022,长征空间,北京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开幕,艺术家汪建伟、策展人董冰峰、艺术家秦思源、艺术家朱昱等在现场,2022,长征空间,北京

关于策展人    

本次展览的六位年轻策展人均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在读,“舞吧,舞吧!我的玩偶!”是他们六位的首次集体策展行动。

陈迅超

1996年出生于福建漳州。

关注自组织、社群生态与制图学等议题。

谢本颢

199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策展人、设计师。

关注大众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谢雨欣

1998年出生于浙江舟山

关注公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形式及其对人的感知体验的影响。

徐梦艺

199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

关注质朴戏剧、特定场域艺术和地域性的策展实验。

袁孟如

1991年出生于江西新余。

关注技术、资本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试图从现象背后梳理出历史脉络,形成对当下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近期研究方向包括数字艺术、代币经济和线上策展。

张诺馨

1998年出生于河南许昌。

对语言和文学、边缘群体境遇和后殖民状况等抱有长期兴趣,关注不流行但依然重要的人类情感和精神史。

关于艺术家     

陈吟

1999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浦县,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

作品以行为影像、场域装置为主,试图用多种媒介关系去对社会空间进行叙事,近期创作多围绕于个人与空间、与社会、与系统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崔砚然

1994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上海人,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作品以绘画为主,以创作呈现思考过程,试图通过绘画探索自我与外界的联系。

贺中晛

199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关注生态学在电影和影像中的实践,在创作中,试图对战争和技术的相关现状作出回应。

199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关注并基于技术、图像和光晕的第三空间等理论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影像深入社会生活,回应着自身对逆熵的思考。

罗心聆

1997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工作领域覆盖数字影像与多媒体装置。

吕艺杰

1999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创作主要从图像出发进行媒介实验,综合运用录像、三维动画、装置、摄影进行空间叙事。

毛泽皓

199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生活和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他以广泛的艺术文化作为创作源泉,探索水墨媒介在文人画笔墨上的延伸——对新媒材的水墨实验,以及对当代的笔墨视觉经验的思考和反馈。曾多次尝试以现场绘画作为艺术实践方式,创作与空间发生关系的作品,将传统的文人雅集和文房绘画转向当代展场。

欧阳浩铭

1998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现居杭州。现研究生在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从事跨媒介艺术创作。

致力于研究人、城、地三者关系,人的身份认同与城乡发展问题。

汪嘉欣

1995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理论创作研究。

创作以录像、实验影像、影像装置为主,借由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中模糊的图像延伸至活动影像表达,审视内部情感与日常生活的隐喻,以影像创作的方式勾连个体对事件的重写。

徐逸帆

199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生活和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他着力于将硬件交互技术和算法生成艺术综合应用于设计当中,热衷于用简单精妙的机械结构来处理复杂的设计问题。

杨思韬

1993年生于福建泉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现从事媒体艺术工作及研究,同时也是一名电子音乐人。

创作以声音为主要媒介与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媒体考古、社交媒体、听觉政治等议题。

杨子敏

199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现居杭州。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杨子敏的创作直面父权问题,涉及权力结构、技术伦理以及意识形态等。试图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调查,并结合装置、影像、文本等手段对自我进行拷问,通过先拆解再重建的方式落实生产工作。

叶子航

2000年生于浙江温州,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致力于将思辨设计方法论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图媒设计当中,力求用设计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发挥设计作为一种思辨的工具效益。

尉浩

199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现居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专业。

他是一名三维艺术家、虚拟内容创作者、视觉设计师、 VJ,主要创作三维影像以及交互装置的作品。灵感聚焦阈限空间,混合现实以及叙事失调。作品涉及audio-visual、3D艺术、AR、交互装置等。

关于展览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艺术家:

陈吟、崔砚然、贺中晛、康凯雯、罗心聆、吕艺杰、毛泽皓、欧阳浩铭、汪嘉欣、徐逸帆、杨思韬、杨子敏、叶子航、尉浩

策展人:

陈迅超、谢本颢、谢雨欣、徐梦艺、袁孟如、张诺馨

展期:

2022.8.13–11.20

地点:

长征空间,北京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编辑/索菲 祝明惠 责编/祝明惠 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3.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