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蔡坚个展“Holdhold&Holdholdhold”在没顶画廊举办。在本次展览中,蔡坚延续了他一直在进行的“现成的现成品”系列,并从绘画走向了立体作品。
展览名为“Holdhold&Holdholdhold”,也是此次新作品的名字。在这些雕塑作品中,巨大的形状和色彩来自艺术家在攀岩中的发现和感触。艺术家在与这些“现成品形状”相处的创作过程中,再次利用了物体自身的存在逻辑,构成了新的视觉意义。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文章。
面对何为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莱布尼兹曾提问:“为什么总是有些什么,而非空无一物?”
“为什么是空无一物,而非有些什么?”鲍德里亚将此颠倒,并断言,这并非反向的形而上学,而是对形而上学的背反。
▲ 展览现场,“蔡坚:Holdhold&Holdholdhold”,没顶画廊,2022.9.4-10.23
蔡坚的物,则是看似有些什么,实则指向主体的空无一物,以及与之互为镜像的,真实的消失。蔡坚坦言,他想要“离间、改变观看者和被观看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坚雕塑的运行逻辑,重点在于它所映射、表征的主体逻辑及主客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嬗变。这是因为,在主客二元的语境下,物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实际上是人的空间被占有的方式;雕塑存在的方式,实际上它被观看和感受的方式;物体的在场,却是主体性的缺席。
人们观看蔡坚的雕塑时,大多首先注意到其体量,以及简洁悦目的造型和颜色,然后,当被告知这是放大、拼合后的攀岩石,总感到一种饶有趣味的惊异,发出会心一笑的“原来如此”之叹。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克拉斯·奥登伯格的巨型雕塑,到当下数字时代的波普艺术,这种从陌生物中发现熟悉性的观看乐趣由来已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作品对于主客关系的言说和反讽之上。
▲ 蔡坚《HoldHoldHold-X20040510》2022,玻璃钢、铝、漆,227(H) x 228 x 201 cm
蔡坚的雕塑也是一阙主客关系的变奏曲。美国文化批评学者比尔·布朗(Bill Brown)受启发于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追问,提出“物论”(Thing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客体(object)发生故障、原有功能失效时,当它从生产、流通、消费、展示的轨道中偏离时,就变成物体(thing)。布朗所举的例子包括电钻停机、汽车熄火、窗户藏污;而对蔡坚和其观众来说,所谓故障则是作为客体的攀岩石变得巨大,且不再依附墙壁,因而杜绝了一切攀爬的可能,最终成为展厅中陈列的艺术品—物体。根据“物论”,这样的物体只能被遭遇(encounter),无法被全然理解或构想,存在于理论无法完全捕捉之处;它们可被辨识(recognizable——“原来这是攀岩石!”),但不可辨认(illegible ——“这些不能爬的攀岩石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种辩证性正是现成品艺术的一大运作原理,是蔡坚自“现成的”现成品艺术中汲取的养分。不难看出,“物论”所关注的核心实际上是特定时空语境下的人—物、主—客关系:从客体到物体的转变,其诱因是物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物不再能为人所用)。蔡坚的兴趣点也在于此:通过消除攀岩石的真实功用,并将其过程以戏剧性的庞大规模呈现,艺术家让观众直面主体性和真实的消失,并促使他们想象一种在主客关系瓦解后的观看方式。
▲ 蔡坚《HoldHold-X200206》2022,玻璃钢、铝、漆,173 (H) x 247 x 149 cm
但在我们谈论真实的消失之前,不妨先问:真实从何时存在?这关系到蔡坚实践的源头。鲍德里亚认为,是人对事物的想象、命名和概念化,令事物存在。人在着手分析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与之分离,同时赋予其真实的力量,而这也恰是真实的消解的起始点。相应地,人——特定来说,致力于征服、享受自然的当代城市资产阶级——将岩石想象、命名和概念化成为攀岩石。自然世界中的岩石是一种物质性存在,并无面向主体的真实性可言,是改造并攀登它的人们赋予它这种真实性,令它成为有具体功用的客体。
这种建立在特定主客关系之上的真实性何其薄弱。通过“大而无用”的雕塑,蔡坚看似轻巧地将这种真实性摧毁,令攀岩石超越其作为客体的物质性或功用性部分,转而让人看见其作为物体,在感官意义上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物论”视野下,这种价值正是从客体中溢出的部分,也是客体成为文化图腾或符号的核心动因。
▲ 蔡坚《HoldHoldHold-X20111203》及局部,2022,玻璃钢、铝、漆,207(H) x 185 x 197 cm
既然蔡坚的雕塑已不再是客体,那么观众也不再是主体。身前雕塑鲜明的颜色、庞大的躯体、清晰的纹理越是让人感觉真实,越是说明主体性的不真实。取而代之的,是物的超真实,是挡住观众的去路,让人想触摸、想理解、想共情,但又无法做到的超真实之物体。此时,我们观看的乐趣或许已然消解了所谓价值观、意识形态、终极目标——艺术家的社会指涉或批判在展厅中无处可见。此时,观众成为鲍德里亚笔下无客体的主体,不再有对立面,也无真实,抑或他者。
上述主客关系的消解与社会媒介的迭代密切相关,而当下数字时代也必然是蔡坚创作的背景。布朗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从透视画法、印刷、电报、摄影、电影,到如今的数字媒体——都以各自方式改变人和客体的关系,既拉远也拉近两者距离。居伊·德波与鲍德里亚也曾分别指出,在当代各种技术手段的掩盖之下,由新媒介所制造的审美幻觉支撑起景观社会,真实已然消失,拟像的世界成为超真实的世界。从而,蔡坚的雕塑可视为当代审美幻觉的凝聚物,以自身的超真实,反射出数字时代主体性的虚幻。
▲ 蔡坚《水平 FG – 20220818007》2021,布面丙烯,45.7 x 180 cm
▲ 蔡坚《Hyperfocus 2000105》2021,布面丙烯,Φ200 cm
蔡坚的现成品艺术,是一种在场和消失并行的艺术:客体的消失,物体的在场,背后是主客关系的蜕变和瓦解。如果,如鲍德里亚所说,摄影行为令物体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失于其“真实”之中,那么蔡坚的作品,无论是过往描摹水平仪、镜头的绘画,还是此次展出的雕塑,都令原物本身在永恒的时间内凝固在其“非真实”/“超真实”之中。
参考文献:
Bill Brown, “”Thing Theory””, 2001, Critical Inquiry: 28 (1), pp. 1-2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Bill Brown ed., Things, 2004,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2002, Black & Red.Hal Foster, 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1996, MIT Press.Martin Heidegger, “”The Thing””, 1971,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pp.163-184.让·鲍德里亚,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2017, 张晓明、薛法蓝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家
蔡坚
开幕
2022.9.4 16:00-19:00
展期
2022.9.5-10.23
地点
没顶画廊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编辑/曹佳慧 责编/索菲)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