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宇宙飞船”: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生态系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正于华熙LIVE五棵松的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展期将至11月13日。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倾力打造,以“地球宇宙飞船”为主题,探讨如何为人类搭建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模式。艺术家们透过AR、VR、生态艺术、人工智能、科技装置、CG技术等数字艺术手段,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技艺术语言,串接起人、作品与自然,用沉浸体验和动态交互打造一场不同于寻常艺术展的科技艺术盛会。
北京时代美术馆-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
作为华熙集团实现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北京时代美术馆建馆之初便专注当代艺术,力求突破传统的艺术与表现形式。本届亚洲数字大展是华熙集团旗下的北京时代美术馆自2020年起,连续三届举办的前沿先锋艺术展。学术、科技与艺术在此跨界融合,透过沉浸设备和互动装置,以全新的观展体验,激发全新的想象空间。本次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进一步升级,引入更多非屏幕、非影视类的作品,拓展艺术作品的主题与呈现手法,如激光断层的医疗影像,与弃能相联系的“游牧式”能源回收装置等。
科技艺术不只是科技叠加艺术
北京时代美术馆长期关注艺术的跨界融合,透过时尚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设计与艺术的碰撞,孵化新的艺术理念,丰富艺术的表现内容。本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长期浸淫于科技与艺术的本质及其衍伸的各类议题。在邱志杰副院长的不断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于今年将科学艺术确立为正式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具系统性理论支撑的专业。邱志杰认为:“科学艺术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框架,实现了艺术的多元碰撞”,甚至可以说“科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一种科学。”
策展人邱志杰在展览现场
一部艺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科技的发展史。从“蜷川实花摄影展”,再到“感知边缘”当代艺术展和“亚洲数字艺术展”,北京时代美术馆透过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时具进地刻画艺术的多元样态。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会影响艺术的形式。毛笔和水墨纸张的发明,成就了中国传统水墨书画的创作;近百年的影视发展,又一次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艺术生态。科技为艺术提供前沿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媒介,而艺术则为科技输入新的设计灵感和探索思绪。
蜷川实花展览
感知边缘展览展出作品
展览主题也正随着时代发生变化,科技本身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邱志杰分析:“科技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发新的疑问。”人类究竟是在利用智能型手机亦或是受其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如何改变这个世界?新技术引发未知,未知催生疑虑。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与思考方式描绘社会、环境与人性,为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展览,皆与时事紧密结合,为艺术赋予现实意义,反映出时下社会的悸动不安,折射出未来的模糊轮廓。
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观众现场互动
新与心的艺术先锋: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时代美术馆既是先锋艺术的试验场,亦为新锐艺术家崭露头角的舞台。自2021年起,亚洲数字展便以征集取代定向邀约,突破创作和艺术表现的思维定势,并给予年轻艺术家更多的表现机会。此外,北京时代美术馆每年皆透过“旋构塔”和“TA时代”两项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展示平台,今年更以新推出的“种子计划”,在疫情之下以艺术散播希望,同时扶育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副馆长刘威威表示:“时代美术馆将自身定位为艺术的旁观者、艺术脉络的梳理者,希望提供广阔的平台给艺术家,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作品
科技与艺术的碰撞结合年轻种子的发芽,让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生气蓬勃的创作思想渐渐茁壮。随着时代进步,新进的创作者不断透过新的表现手法呈现新的问题,并对固有的问题提出崭新的疑问和不同视角下的解答。在现有的科技艺术的领域中,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的界线早已模糊难辨,意味着未来不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作品,都将展现出更多元的面向。在新锐艺术家与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北京时代美术馆持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多种元素的碰撞,映照出当代艺术无限的创作空间。
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作品
华熙LIVE打造艺术生活空间
华熙LIVE商圈特色艺术雕塑
从商圈中的美术馆到艺术街区的打造,华熙集团积极发掘艺术的更多可能,致力于将华熙LIVE建设成富含文化气息的艺术商圈,让艺术成为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人们在享受美食、挥洒汗水、纵情娱乐的同时,也能满足艺术的精神需求,培养对美的感知。在融合文化体育、文化生活、文化教育、文化娱乐和文化艺术的场域中,以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实现跨领域的合作,丰富艺术的表现内容、壮大艺术的阵容,从而推动华熙LIVE的成长与创新,打造活力、现场、体验的城市休闲空间。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