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去三亚的海边跳入一场数字艺术的天堂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4月20日,由三亚市旅游推广局主办、三亚Hi Town万达先锋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全球最大数字艺术周NFT ART WEEK发起方尼欧数字艺术策展的“数字天堂”三亚沉浸式科技艺术体验展开幕。4月21日至5月4日期间,活动将展出涵盖亚洲、北美、欧洲、南非及澳大利亚在内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50位数字艺术家或艺术家团队的作品。

北纬18°20′,东经109°43′,海拔450米。

巨大的屏幕拔地而起,足有15米高的装置上不断闪现着迷离的电子图像。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亦或是一扇大门,矗立在富有工业时代色彩的立体空间之中。

这是一间挑高颇高的空间,粗粝的墙面并没有因要展出一场艺术展而被刷上精致的白漆,曝露的管道与灰色的钢筋水泥彼此融合。在自然原始的感官冲击下,如果将视线投向那个仿佛可以将人吸进去的数字之门,一切则在瞬乎间冲破了物理的窠臼。

▲ Fuzzy Hug,茸境—日出,2023 © Fuzzy Hug,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如果稍稍退后两步,使用我们人类在今天的电子身体——手机——来观察这个空间时,或许一切会让你更加震惊:在刚刚还颇为空旷的空间中,女娲与来自虫洞中的星际战舰似乎难分彼此,远古宇航员的太空电梯化身古老传说中的参天神树,一切都生长、漂浮、游动着……

▲ 展览现场,《未被证伪》,增强现实,2019-2023,致张振,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这些为人所知却又不为人所知的事物仿佛自那扇数字巨门游弋而来,向我们展现世界的真相;又仿佛在某个亘古纪念碑的见证与注视下,在古老、当下与未来的三位一体中呼啸着与我们近身相伴。这时,隐隐间传来的大海的味道,不断提醒着我们——这里是三亚海棠湾,一个“天堂”。

错落的数字艺术装置呼应海岸风光,营造出一个引领未来风潮的数字化场景,让数字艺术作品成为海边新的、闪闪发亮的水晶石。在这样的场域中,人们仿佛也可以凭借这种水晶石沟通时空的特性,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时刻:脚下的沙滩被松动了,想象力蓬勃展开,所观所感更是被完全推向了世界最空灵之处。在这样的艺术时刻,我们和艺术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无比亲密;在这样的艺术时刻,我们不用在乎是否可以看懂或理解艺术;在这样的艺术时刻,我们才是艺术家。

4月20日,谷雨,“数字天堂”三亚沉浸式科技艺术体验展在三亚海棠湾Hi Town万达先锋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以前沿技术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发展为切入口,进一步引发对数字时代的理解以及对数字经济的展望,打造三亚科技艺术领域新地标。

被称为国内热带天堂的三亚,在近几年中不断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由贸易港科创⾼地的双重⾝份,将数字经济列为城市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展览作为三亚引进的首个“科技+艺术”的精品展览,也可以被视为是三亚从“潮流”到“时尚先锋”的一次自我迭代。

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局长叶家麟在现场致辞时表示,“希望以本次科技艺术体验展为契机,丰富三亚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业态,不仅让游客来到美丽的三亚只享受阳光海滩更是让旅客感受到三亚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感觉,同时让看展、文化活动融入到市民生活中,真正做到主客共享的理念。”

▲ 开幕现场

此次艺术展共设置6大主题展厅,共有全球超50位数字艺术家(团队),36个先锋数字艺术作品系列展出,涉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计算机生成艺术、互动装置等多个数字艺术领域。

进入展厅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扇似乎可以勾连时空的数字之门。来自全球的12位数字艺术家通过多种数字语言再塑自然景观,带领观众进入一段30分钟的数字旅程。这场时空旅途的第一站,便是艺术家李木子针对三亚专门创作的作品《MOses的浸入_print(“北纬18°_东经109°”)》。

▲ (作品截选),李木子,MOses的浸入_print(“北纬18°_东经109°”),2023© 李木子,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画廊

李木子长久以来都在通过创作观察事物迭代变化背后的规律与本质,以及表达未知能量关系的方式。在本次展览中,他以三亚所处的经纬度地理数据为起点,选取了清晨上升的阳光一个瞬间的角度,作为参数代入分形方程设计,深层发掘三亚的城市生命力及内涵呈现,将三亚于数字世界中的多元文化魅力和无限可能性呈现至观众眼前。

艺术家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的经历让这件作品与其它数字艺术作品相比多了许多油画般的肌理色彩,李木子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这件作品并不仅仅根据三亚的数据内容进行延伸,而是蕴含了许多艺术家此前创作的数字艺术信息。用他自己的话讲,整件作品“就像是一锅老汤”,艺术家不断地向其中输入数据信息,从而产生愈加丰富且绵延的视觉和作品内涵。

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笔下,绵延意味着没有中断和永恒的持续。艺术和景观都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所看到和创作的艺术与景观,无不蕴含着我们对于过去的感受和思考。它们是客观的,却也是主观、不断变化的。

▲ 展览现场,李木子,MOses的浸入_print(“北纬18°_东经109°”),2023© 李木子,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画廊

这种与艺术家相伴而生长的在线性与无限性既可以用来描述李木子的作品,同样也是描述当下数字生存时代境况的最佳词汇,而愈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创作身份与创作风格,亦或是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与生存状况,则是其注脚与表现。因而,人作为主体延伸了媒介,媒介也同样延伸了人。

在NFT Asia联合创始人、2020福布斯亚洲30U30、新加坡艺术家黄芷枫(Shavonne Wong)的身上同样如此。她是一位3D数字艺术家,也是作为亚洲艺术家社区NFT Asia的联合创始⼈,基于过去十年作为时尚和广告摄影师的经验,创造了以现实为基础的虚拟形象,并将他们置于超现实的环境中,完成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

▲ 展览现场,黄芷枫,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 © Shavonne Wong,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在巨大屏幕的加持下,这些与真人并无二致的人物图像并没有将观者引向恐怖谷。她的作品仿佛更像是赛博朋克电影中常常见到的巨型广告,同时却也带来一种彼此互照的体验。这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这些本不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通过数字技术出现在世界上。人物的面容更加清晰,却又在同时模糊了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因为分不清具体是谁,观者就不是在看某一个人的照片,而是在看每一个人,在看自己。当然,这些作品中还呈现了一种波尔坦斯基式忧伤的淡淡诗意——作品原本长达30分钟的巨大且缓慢的面容变化就像是在描述我们或父母的一生,每一个变化的瞬间我们都不曾发觉,但在恍然间一切却都不一样了 。

李木子和黄芷枫的作品与大屏幕上“数字世界中的自然”单元的其它作品一样,描述了一种被数字所异化的景观与人的生存状态——但它们真的是被数字技术所异化的吗,还是其实呈现的正是我们真实的世界?

▲ (作品截选)汉内斯·胡米尔,春之来临,mp4,2022 © 汉内斯·胡米尔,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 (作品截选)马克·怀特劳,逻各斯,mp4,2022 © 马克·怀特劳,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 (作品截选)Fuzzy Hug, 茸境,mp4,2022 © Fuzzy Hug,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 (作品截选)克里斯蒂安 · 莱文,飞行者,mp4,2022 © 克里斯蒂安 · 莱文,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这个问题或许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得到某种回应。还记得大厅中悬浮之物吗?那是艺术家陈抱阳的AR艺术作品《未被证伪》。基于重读《山海经》所带来的灵感,陈抱阳从人类以未知的视角看待世界所产生“未被证实过的想象力”而引发的思考,创作了《未被证伪》,提出“未被证伪即科学吗”的问题。

作为一名游走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创作者,陈抱阳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为艺术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此次展览中,他还带来了通过VR、光影以及玻璃等综合媒介创作的迷宫式装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艺术家通过将玻璃单面镜构成的迷宫与VR虚拟空间错置,试图探索艺术与科技之间微妙的脐带,将佩戴VR眼镜于玻璃迷宫中行走,展开一场近10分钟的体验。

▲ (作品截选)陈抱阳,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2017,交互装置 © 陈抱阳,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 展览现场,交互装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过去联系了未来,未来映射着过去,陈抱阳用擅长的科技解构了传统元素,也重构了未来元素,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人们并非从“现实世界”逃离到“虚拟世界”,我们所感所见的永远是增强了的现实。在他看来,AR(Augmented Reality)保留了接触和解释现实的权利,让我们得以处在真实的空间而非虚拟空间里,是比 VR(Virtual Reality)更直接的革新方式: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这件最初被设计为“全景监狱”式的作品中,陈抱阳试图以更加二分化的形式对虚拟和现实提出质疑;而在这两年的新作《未被证伪》中,艺术家则将视线投向了更加遥远的古老-未来两端,并对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提出了新的问题。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所捏塑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而今人重新想象古时的传说,恰如未来之人如何想象与思考我们的当下时代。

1831年第一台发电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澄明的新时代、一个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就此到来,就如同enlightenment(启蒙)的另一层含义——使光亮。这便是百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祛魅化(entzaubert)的世界,即被强行拖入科学理性和技术工具化中。一切处于阴霾中的神话、传说、迷信、寓言伴随着电力化和理性的到来在日常生活中分崩离析。一个祛魅的世界通体透亮,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扁平(姜俊)。 如果工业时代被看作是祛魅的时代,本雅明笔下的“灵光”或是“气息”因大规模集体生产消失殆尽;那么,数字时代似乎成为了赋魅的时代,在虚拟与现实生产的模糊中,灵光于此重新聚集,形而上的终极问题被重新提出与解答: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分解与重组,而当它与艺术这两个视角和实践上有所不同的学科形成伙伴关系时,它们的分歧却可以成为接近思想的力量。换句话说,并不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而是技术改变及其背后所改变的一整套系统成为背景,在痛感与矛盾中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艺术的形态与意识。

▲ (作品截选)克里斯塔·金,心灵之镜,mp4,2022 ,©克里斯塔·金,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以“数字世界之光”为主题,展览首次在亚洲范围内展出括LACMA(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馆藏艺术家、全球著名数字艺术家克里斯塔 ·金(Krista Kim)的最新系列作品《心灵之镜》(Mirror of the Mind)。

在克里斯塔看来,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都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家应该与工程师、科研人员与商业领导者一起共建一个更美好的人类未来”。基于这一信念,这位艺术家以她大胆的数字色域作品创立了“Technism”艺术流派,《福布斯杂志》将她称为“数字时代的马克·罗斯科”。她试图搭建艺术与前沿科技之间的桥梁,通过科技加艺术的力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与数字文明”。克里斯塔试图用数字视觉语言为观众传达一种超然的、冥想的体验,她把这种体验称为数字意识(Digital consciousness)。

▲ 展览现场,克里斯塔·金,心灵之镜,mp4,2022 © 克里斯塔·金,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有意思的是,本次在开幕现场中参与对谈的四位艺术家大多是自疫情爆发以后开始创作当下形态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也体现了数字艺术在当下的疗愈性。毫无疑问,疫情中的隔离切断了人与人最直接的交往,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人与外界的关系。在这样的状态下,数字虚拟世界成为彼此再度联结的工具;同时也让人们的内心得到一丝的抚慰,以及些许的真实存在感。

曾在Tate Britain(泰特英国美术馆)及林茨音乐节参展艺术家DaDa(笪秋焱)最新的互动VR作品《存在》中,时空的光环是万千颗粒的轨迹,而我们的宇宙在川川流不息地闪烁。DaDa通过其代表性的粒子化数字语言,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当下的“现实世界”,以肢体互动、声音互动等方式于层叠的粒子场中刻画物质与生命的轨迹。艺术家认为,人类的存在在视觉维度之内是有限的,但当多个感知维度汇聚在一起之时,人亦可以感知到宏大的内在空间,那便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连。

▲ 展览现场,DaDa,存在,2022 © DaDa,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通过VR与整体墙面投影的联动,在这个展厅中,每个体验者都能通过与作品的互动站在时空中心感受宇宙生命最纯粹的能量,同时也可以通过投影与其他观者分享作品画面的绚烂,体验者和观者通过内容产生对话,为所有观众带来一场超验的视听盛宴。不同于大多数的VR体验中体验者置身于一个专属的、私密的虚拟环境,《存在》是一次将VR互动体验公共化的尝试。

这件作品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所构建的巨大体量的宇宙世界、所呈现的镜像以及空间的开放性,更因为它将观者并没有封存入一个影子与屏幕的世界,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开放性:就像它一直在盼着你的到来,也正因为你的出现,才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作为一种有关存在、希望、新生,有关身心合一,有关当下与同在的表达,这件作品实际上也是有关生活的倾心的艺术诠释。

在此时,作品中的体验者既处在虚拟中,也处在真实中。他们既是凝视者,也是被凝视者。而在《存在》中,体验者还得以依托数字技术去再次确认自身的本我存在——对于具有物理和艺术双重背景的艺术家DaDa(笪秋焱)来说,对于宇宙的浪漫想象和设置无疑蕴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浸润。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或许我们依然还无法获取准确的答案,但就如她的名字“dada”所让人想象到的达达主义一样,每一个阶段的艺术形式与思潮,都会让人类在探寻真实的路上更进一步。

▲ (作品截选)DaDa,存在,2022 © DaDa,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如今,人人与屏为伴,无时无刻,视觉化数字媒介也早已内嵌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

在“科幻森林”单元,屏幕作为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承载数字内容、反映时代文化的窗口,科幻森林主题展厅通过20块数字屏幕展出涵盖3D渲染、数据生成、人工智能、数字绘画、数字雕塑等在内的多元技术创作的作品,在屏幕矩阵所形成的光影交错中带领观众略到不同数字艺术家对于“科幻”这一主题的诠释。

▲ 展览现场

基于新的时间现实主义,以秒为单位的瞬时视角带来了观念上的视觉冲击。屏幕带来了此前从来未有的对主体与客体的指认——毕竟在拉康看来,从来没有真正的本我,人永远是通过外界的变化来感受与塑造自我,并凭借技术构建新的主体性。而已经在屏幕上生活的我们,则如同在电子图像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又像是在数字的森林中探寻一条条林中之路。

▲ (作品截选)尼尔斯·汉森,众神系列,mp4,© 尼尔斯·汉森,致谢艺术家和尼欧数字艺术

如今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数字文明,也面临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进一步迁徙,随之引发和推动新的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 展厅中,展厅通过特别设计的屏幕空间装置为观众营造一个相对私密且安静的观看空间,除了呈现来自全球数字艺术家的作品,还将带来部分艺术家的影像视频,让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数字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本单元通过聚焦科技的迭代为艺术行业带来的变化,从而促进全新的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 展览现场

事实上,任何一种技术的先进性都是暂时的,那些因技术而引发的困惑与讨论过去已经存在,未来也并不会消失。但我们的社会与艺术正是伴随着不同技术的迭代而前进与发展。无论国内外,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对于城市带来的改变和机遇。

2019年,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卡尔斯鲁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创意城市媒体艺术之都”称号,成为德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对于卡尔斯鲁厄的管理者们来说,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城市营销的工具,而是让他们更加将重点放在推广艺术之上。譬如,这座城市支持在地的年轻艺术家们创作数字艺术,并与其他城市的艺术家们展开联动。同时,政府也试图让当地的居民们更加容易地触达艺术,将艺术作品放在城市空间中,并将媒体艺术视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卡尔斯鲁厄成功地在国际上树立了其在媒体艺术上的重要地位。

▲ 展览现场

作为海上“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城市,数字艺术毫无疑问是三亚数字经济+智慧文旅模式下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随本次展览,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将与保利文娱科技联合推出展览纪念版动态海报数字资产,以区块链技术让文化艺术爱好者永久收藏;联合三亚万达嘉华酒店推出了联名体验客房套餐,旨在让市民游客不仅能与前沿的科技艺术进行交互,也能够沉浸在度假休闲的艺术氛围中,体验到不同寻常的艺术视觉效果,全方位提升旅游体验。同时,正如叶家麟和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所说,我们同样不仅需要在城市空间中放置艺术,更应该让艺术成为城市生活的元素,将艺术的体验带给每一个人——在数字生存时代的裹挟下,艺术同样应该以新的形式与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而,它带来了这样一种可能和补偿:艺术不是一个人的身份,不是一个人的职业,不是一个陌生的它者,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也可以构成一种连续的精神的运动。

“真正的沉浸就是我们的生活”,而虚拟的现实也是现实本身。数字天堂的地理信息可以轻易获得,亦可以用经纬度、海拔高度、湿度等其他符号进行最直观的表达;但我们对于“天堂”的感受却无法被代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踏入本次展览的现场,进入到这个虚拟与现实互融交接的场域——疫情之后人们已经深切地认知到,即便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具身性的触达。

楚门跨越大海,在海天交际之处终于窥到了其世界的真相;而我们在海洋彼岸虚拟、真实、数字,线上与线下,人与人、人与艺术的交互中,同样获得了最直接、最真实且充满褶皱的触碰和对话,也探寻到了真实与虚拟的皎洁。

展览信息

“数字天堂”三亚沉浸式科技体验展

主办方

三亚市旅游推广局

承办方

三亚万达大酒店有限公司海棠广场分公司

(Hi Town万达先锋文化艺术中心)

策展方

尼欧数字艺术

“数字天堂”艺术展官方指定葡萄酒

长城桑干酒庄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21日至5月4日

每日开放时间

11:00-22:00(21:30停止检票)

展览地点

三亚海棠湾Hi Town万达先锋文化艺术中心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冈山县立大学校园

霏之宇留学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6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