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被称为库车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曾经有一个名字,叫做龟兹。而“库车”也是古龟兹语,意为“龟兹人的城”。龟兹国在汉代是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唐代成为安西四镇之一,以出产铁器知名。在历史上,龟兹国常常为两种政权所拉拢:在汉代,龟兹一度属于匈奴、一度又归为汉朝所设西域都护管辖;在唐代,龟兹先是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后被纳入唐朝版图中的安西都护府。
▲ 库木土喇新二窟穹窿顶菩萨,纸本综合,293×293cm,李晓勇,2023
而在历史长河中,龟兹的地貌景观并不是滚滚黄沙,而是生机勃勃的绿洲;龟兹的宗教、文化、经济在西域各国相比十分发达,还拥有比敦煌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但是对于今天生活在新疆地区的艺术家,或者是领略过龟兹石窟的艺术家而言,存在着一个文化表述问题,即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而龟兹石窟艺术的多样性、历史性与文化性也不在止于临摹与复原,一些艺术家也在寻找将它们与当代相互对接的法门。
▲ 线索——龟兹之光,综合材料,170X170cm,侯吉明,2019
2023年7月15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龟兹研究院)、寒山美术馆、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共同主办的“龟兹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展”在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汇聚了30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代际、不同创作方式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与龟兹文化艺术、地域风情有着紧密的关联。展览在探寻丝绸之路文明脉络、揭示文明交融成果的同时,也希望透过这些作品,可以探索出龟兹艺术的原始面貌和当代启发;这些作品作为艺术家的视觉化身,将带领观者一起,回望龟兹古国所留给人类的独特自然场域和文明深处对美的感知。
龟兹石窟艺术的原景回溯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80余件,含括水墨画、油画、雕塑、综合材料、纤维艺术等多种艺术品类,其中还有新疆本土艺术家的龟兹壁画临本近20幅,如李晓勇的《库木土喇新二窟穹窿顶菩萨》、郭峰《弥勒说法图》等。其中既有依照龟兹石窟壁画原貌进行的摹写之作,也有建立在严谨考证之上的复原临摹作品。
▲ 弥勒说法图,纸本综合,155×280cm,郭峰,2005
从中观众不仅能看到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佛、菩萨、天人形象,也能看到独属龟兹石窟的菱格绘画中丰富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这些贯注了艺术家情感与才华的“摹本”,将龟兹壁画兼具艺术装饰性和教化功能的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艺术家来说,历经千年的审美积淀也为他们当下的创作本身带来了材料、图式、观念等多方面的启示,从而使这些深藏洞窟中的作品具有了彰显经典与创造转换的双重价值。同时,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龟兹壁画的绘制材料和主色构成,现场还展示了来自龟兹故地的天然矿石颜料及原石实物,从色彩方面较为立体化的展示龟兹艺术的整体性。
传统龟兹艺术与当代创作的共生对话
本次展览通过审视龟兹石窟艺术造型、色彩与材料之间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艺术语言的关系,展开多元文化视角的比较研究,充分体现出古代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多元丰富的资源,构筑起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的关联特性,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形态和个性的语言,进一步探讨龟兹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价值。
▲ 飞雁,羊毛、天然矿物、植物颜料,300×170cm,施中华,2022
因此,在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阵容中,也特别邀请了胡伟、丁方、王书杰、侯吉明等众多在龟兹当代艺术创作主题中取得斐然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从龟兹文化视角和龟兹的历史渊源出发,沿着丝路文化与艺术演变的脉络,从不同维度对龟兹石窟艺术、丝绸之路主题进行进行当代演绎创作,在精神内涵上与其相接,于古老的母题中注入当代观念与文化意涵,展现当代中国艺术在精神层面,由龟兹石窟艺术向现代文化形态的延伸与拓展。
边地文化生态及其价值的当代阐释
寒山美术馆在建馆伊始就注重对地方文化的当代发掘,以艺术的形式探讨地域文化生态,唤起公众对“地方”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认知。无论是对本土苏绣艺术创作的当代引领,还是对苏州“城市声音地理”的调研展览,都成为这一理念的例证。2022年开始,寒山美术馆将目光投射到边地文化生态的关注,推出了梳理西藏当代艺术的学术展览——《珠穆朗玛的回响:西藏现当代艺术中流变的哲思》。此次《龟兹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展》是美术馆继续以边地文化的探索、发现与当代转化为着眼点,呈现文化遗产与当下创作关系的新例。
▲ 天山之辉,木、宣纸、矿物、植物-土质颜料、金银粉,140 ×420cm,胡伟2018
▲ 众神栖落-1,绢、综合材料,88×218cm,涂少辉,2016
在展现新疆边地文化、梳理龟兹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影响的同时,本次展览还希望藉此构筑起新疆与苏州在艺术方面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展览中除了油画、水墨画、综合材料等作品外,值得一看的还有很多以新疆代表性工艺和材料创作而成的织物作品。如施中华《生命之光》《龟兹乐舞》等,以羊毛、丝绸、天然矿物为材料,采用新疆的擀毡技艺进行创作。因此,在与龟兹古国遥遥相望的太湖之畔的苏州,以苏绣、缂丝等工艺为代表,我们能看到一种基于工艺技法进行对话的可能性。这最终为观众讲述而出的,是比较视域下多元文化同生共存的新价值和新范式。
▲ 态,综合材料,180×200cm,宋学智,2022
▲ 丝路轶事,综合材料,150×180cm,阿赫玛达利耶夫▪范祖拉,2012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