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盒子” 为啥要先打开他?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苏新平:一个非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家

他是非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常常在“真实”的外衣下“虚构”充满幻想的隐秘内心;他秉持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用仪式化的图式语言表达对社会的深切关照;他沉迷于艺术语言的探索,在擦笔的废纸堆里拼置出自己艺术的新世界;他是现实与想象的穿行者,每一次转向都在寻找与脉搏跳动一致的东西。

所谓“六个盒子”,并非泛指的空间概念,而是特指被设计出来的六个艺术家的工作坊。展览希望艺术家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状态,探索被定义的“白盒子”美术馆空间如何完成自身与受众之间交流的命题。从今天对美术馆常态的角度看,每位来到美术馆的观众都是在一种规范的“公共展示-观赏制度”下,带着某种好奇,试图窥见艺术家关于现象、知识、个体和社会的不同阐释。在这种将艺术对象化的空间中,我们看到的作品其实脱离了它原来发生的现场,区隔了审美经验空间与日常经验空间。所以,“六个盒子”当代艺术展希望以艺术发生的第一现场实践一次对现有美术馆空间概念的再认识。

悦来美术馆以“六个盒子”展览来探索自身在空间形态、交流方式和文化价值上更多的可能性。展览将既有的建筑空间假设为六个形状各异的“空盒子”,邀请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范勃、姜杰、苏新平、奚建军、颜磊和郑达,让每位艺术家成为“盒子”的掌控者,在有限的“自由”下,通过各具特点的现场创作来赋予这6个空间不同的内容、感知与想象。同时,六个盒子又将以自治与共治并行的空间叙事方式形成具有多重内容的复合场域,来突破各个被规划的容器,最终融合共生成一个新的空间状态。“六个盒子”中的创作将美术馆作为艺术实践的另外场域,重新理解空间与创作的关系,邀请观众“参与”艺术的内容生产。展览希望突破既定的空间秩序,实践一种属于悦来美术馆的交流方式,让作为“文化生产者”和“语境提供者”的美术馆用一种有别于过去的观点和态度克服个人、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局限,深入理解人们语言、行为和意识的新状态,延展作品与公众的不同关系,实现关于空间与艺术之间“生产力”的讨论,重新找寻悦来美术馆在社区、城市中的定位。

今天,艺术在观念、媒介和形态上的复合化,也让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越来越多元,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常常扮演着社会观察、语言实验、思想启迪的多重角色,没有任何一种风格或模式可以给他们的艺术下结论,传统与当代都是回应问题的方式。

苏新平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在悦来美术馆“六个盒子”展览中,他用影像、素描和雕塑创作的《虚构的真实》《风景》和《行走的人》三件作品混合出“现实”与“想象”世界中既悖论又关联视觉景象。展览中一分为二、互为映衬的空间方式似乎也有趣地浓缩出他30多年的创作路径:即用一种平行的视角,同时观察、审视、描绘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和幻象的隐秘内心,并随着自己脉搏跳动的方向在这两个世界中自由地切换。每个阶段中,人们所感受到的那些主题形象、描绘内容、观念方法以及媒介材料的变化,是他不断地在这两个平行世界穿梭时,留下的痕迹。

▲ 奔波的人  布面油画  250x250cm   2010

最初,艺术家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剪辑方式,温和地将自己似有若无的情绪隐匿在现实景观的描绘里。而后,他又开始聚焦人们在社会现实遭遇下的种种困顿和迷思,进而转向思考如何用艺术创作来回应社会、文化和时代的关系。进入新世纪,苏新平的创作再次进入语言探索阶段,画面中的主题越来越微观具体,情绪越来越温和平静,媒介材料也更为多元。艺术家将画笔与材料偶合而成的笔触细节作为基本的词语定义,以“笔笔相随”的方式重新组织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的序列关系。

▲ 虚构的真实   影像   7'53''   2017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虚构的真实   影像   7'53''   2017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30多年的穿行,苏新平在自己的创作中规划出“现实”与“想象”的两个世界。此次,悦来美术馆“六个盒子”展览提出了“艺术家要用一种发展、变化的状态,去完成‘白盒子’美术馆空间与受众之间交流的命题。”作为对展览主题的回应,艺术家用《虚构的真实》《风景》和《行走的人》有层次地给我们塑造了一种由内心过程到外在符号、由细节到概念、由幻想到现实的空间秩序。

▲ 虚构的真实   影像   7'53''   2017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悦来美术馆打开的第一个盒子就是苏新平。在这个一分为二的黑白空间中,影像《虚构的真实》被安排在入口的“黑暗”盒子里,向进来的人们隐秘地揭示着艺术中那些关于“真实”与“虚构”内在关系。影像画面从一只铅笔在白纸上涂画的近景镜头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来来回回,笔痕一层叠加一层,微观视角下既没有具体的内容,也没有意义的指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叠加的铅笔痕迹在纸面形成了不同大小、深浅的区域,图像意向随之诞生。紧接着,画面细节越来越丰富,山川、河流等形象呼之欲出,随后画面再一次碎片化。

在这个7分多钟的作品中,艺术家拆穿了建构真实世界的底层秘密,一些看似真实的图像结果,不过是在某种视觉范式下被虚构出来的内容,仿佛只有那些被铅笔反复排列出的抽象线条和那贯穿始终清脆的“擦擦”之响在提示着这才是铅笔划过纸面的真实存在。

▲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如果将这个幽暗的影像区域看作艺术家隐秘而丰富内在世界,他利用了时间的延展性解构与颠覆着人们关于“真实”的认知,那么,在隔墙另一面的“光明”空间中,艺术家就在用两种形象结果分别建构着现实世界中关于概念和经验的诸多想象。

▲ AP 风景之一   纸本铅笔   2019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AP 风景之五    纸本铅笔   2019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AP 风景之二   纸本铅笔   2019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AP 风景之四   纸本铅笔   2019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首先,与《虚构的真实》形成一体两面关系的是四张《风景》。这里的“风景”已经不再是我们认识中常规、典型的样子,它们显得有些“词不达意”和“陌生异样”。此处,“风景”二字,成了一种想象的媒介,而画面中,那些描述着风景细节的局部经过分割碎片化后被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秩序,形成了似是而非的“风景”认知。

▲ 行走的人  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行走的人  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与“风景”同一空间的是4个3米多高的正在疾步行走的男子形象。这是苏新平此次展览中最具表现力的作品《行走的人》,它沿袭了艺术家90年代以来社会关照的现实角度,这个奔走的形象出自2010年的油画《奔波的人》。艺术家以自身为原型,用仪式化的形式语言在现实逻辑里抽象出这个关于“行走”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凝结出某种具有稳定意义的视觉符号。

▲ 行走的人  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行走的人,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行走的人》是苏新平第一次尝试用雕塑的语言表达既定的主题,在平面向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作品如棱镜一般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意向。“行走的人”不但具有了更为真实的尺度关系、形体感受,也被材料、质感、表现手法赋予了新的视觉想象。更重要的是,这四个“人”与展览空间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主体,“未完成”的现场状态,让其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公共性,从而使苏新平的创作由静止的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可持续的双向互动,这种过程感也让作品呈现出更为当下的意义。

▲ 行走的人  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     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 行走的人  树脂玻璃钢  310×360×120cm×4,悦来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0

《行走的人》不但如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由不锈钢镜面反映出现实中扭曲、变型的各种形象。它也像另一面镜子,能让不同的人在其中投射自己内心真实的影子,这4个走向不同方向的“人”的背影,浓缩的是大时代背景下无数奔走的你我他。当这个奔走的人,以坚定的步伐大步向前时,乐观者或许看到了未来可期,而悲观者则感受到前景的虚妄与缥缈。每一个方向的行走,都是迈向不同内心深处的起点和过程。

(文字、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公众号
微信号

友情链接:

页面加载用时:0.6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