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中的江户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于浮世绘中再见江户

近两年,国内接连举办了三次重大的浮世绘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走近这一独特的日本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与我们一依带水的邻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今日美术馆刚刚开幕的“遇见浮世 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再次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了解今日东京之原型——昔日的江户城,那时的世俗百态,同时借图回顾更为久远的日本平安时代。本展虽然少了喜多川歌麿的美人图,少了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虽然只来了两幅葛饰北斋的代表作,但仍然是一个值得观看的浮世绘展。

《富岳三十六景 凯风快晴》 葛饰北斋

大师的匠心

当你近距离欣赏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美术作品《神奈川冲浪里》,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左上角竖条的标题中写道:“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其中“神奈川冲”和“浪里”被分为两行。原来长期以来观众把作品名称误读了。按日文原意,“冲”,指称附近的海域,“浪里”即巨浪之中。整个标题意为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巨浪之中,而不是“神奈川的冲浪里”。

神奈川是日本的一级行政区之一,位于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属于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奈川面向太平洋,拥有日本最大的贸易港。葛饰北斋创作此画时,选取了接近夜晚深蓝色的“普鲁士蓝”作为主打色(这种颜料因诞生于德国柏林地区而得名),辅之以浅蓝色,表现浪花和涌成的浪尖。“留白”的安插,极好地衬托出这两个色层,形成鲜明对比。

画面左侧上方掀起的巨浪,形成全画最引人注目的三角形,而呈现大弧度的轮廓线避免了过多线条的生硬之感。巨浪下方涌起的海浪正在酝酿下一次冲击。而正中下方渺远的小小三角形,正是点出整个系列“富岳三十六景”主题的富士山。这样,仅用三个三角形,便营造出极强的透视效果,把远与近标识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有三艘狭长的木船穿插在波峰浪谷之间,高耸的浪尖在一瞬间扑向木船,水手们齐心协力划桨,高高躬起的后背,低垂的头,努力克服小船的颠簸。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人类展现出的顽强与勇气,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主题。因此,为世界各地的人所喜爱。

《富岳三十六景 神奈川冲浪里》 葛饰北斋

梵高见过《神奈川冲浪里》,对此欣赏有加,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诚如你所见,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了船只,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件作品无疑最具日本的象征意义。葛饰北斋一生坎坷,“富岳三十六景”是他于1832年完成的作品,此时他已72岁。

另一件《凯风快晴》,更是以大大的三角形醒人耳目。画中描绘了富士山出现的特殊季节现象,据说此山在夏末到秋初的早晨,有时会在特殊气象条件下被染成红色,因此,被人们称为“红富士”。相传看到的人能够吉运高照,财运连连。

葛饰北斋把握了人们的心理,创作了这件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把富士山安放在中央靠右的位置,山脊长长的轮廓线,将画中景物划分成前部与后部,也形成了经典的对角线构图。画家舍弃了山体的具体描写,将富士山概括提炼为简洁明了的形体和色块,造型生动,富于张力。他吸收了传统“锦绘”的色彩,以热烈的赭红、靛蓝和墨绿组合出清晨阳光映射下奇妙的山景观感。作为浮世绘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师,葛饰北斋活跃于江户时代后期到末期,在长达90年的漫长人生中,他创作了超过3万幅的作品,被西方人看作“浮世绘三杰”之首。

画中的江户

一般来讲,从1603年至1867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为德川幕府所统治,整个社会被严格地划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1639年,日本颁行最后一次锁国令,只允许荷兰人及中国人在长崎出岛进行贸易,而商业仍越来越重要地占据经济生活的主体地位。由于长达200多年的稳定,没有战乱,社会在富裕程度上有了整体性的提高。浮世绘成为普通百姓最为喜爱也购买得起的艺术作品类别。

日本浮世绘史上,“歌川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派别中,出生于1797年的歌川广重更是画中魁首。他原名安藤广重,从15岁起拜在歌川丰广门下学习,达十余年。在他34岁出师之时,恰好遇到72岁的葛饰北斋陆续推出“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歌川广重深受启发,本来就偏爱风景的他,决定潜心于风景创作。这样,他便与晚年的葛饰北斋一起开拓出浮世绘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风景画门类。1832年,歌川广重随幕府官员从江户走到京都汇报工作,然后折返。这一段路大约200公里,沿途所经过的地区叫“东海道”。这次游历后第二年,歌川广重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

可惜,本次展览没有这个系列的作品,但颇为难得的是,展厅布置的第一件作品为歌川广重绘于1858年的《参宫上京道中一览之图》。整件作品由6小幅联结而成,以“双陆游戏地图”的形式描绘了从江户到伊势和京都的地图。由于德川幕府的管制,当时的人们只能以参拜为借口进行长途旅行,于是民间掀起了参拜伊势神宫的热潮。人们来往于东海道上,目睹途中的种种美景。歌川广重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这幅画卷。中央稍靠左即是富士山。有趣的是,古代的日本人将唐(中国)、天竺(印度)和日本指称为“三国”,而富士山是“三国第一山”,由此可见,它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的特殊地位。

《江户名所之品川冲汐干狩之图》 歌川重宣 1852年

作为歌川广重门人的歌川重宣,在《江户名所之品川冲汐干狩之图》中,描绘了江户时代东海道上著名的驿站——品川。这里东临今日之东京湾,是当时江户的门户。在品川浅浅的海岸边可以采集到很多质优味美的鱼和贝类。江户时代的人们喜欢到此赶海。画面中的妇女挽起裙摆,捋起裤脚,拿着各种工具,捕捞海鲜,收获颇丰。据说寿司的原名“江户前”就是因为使用了在这里捕捞的海鲜而得名。

了解了江户周边景象之后,有必要进入德川幕府的核心领地——繁华的江户城,一探究竟。

隅田川是江户城内最为知名的河流,众多桥梁横跨其间,它们修建于不同时代,最能体现东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最为知名的日本桥出现在画的中央,正对着观众。人们熙来攘往,记录了当时的繁华。画中的西洋马车及右侧骑马的西洋男子,形象地再现了明治初期西方文化在日本的逐步渗透。这确是一幅体现日本由幕府政治向明治时期转变的珍贵社会风俗图鉴。

《东京名所之内两国桥大花火之真图》 丰原周春 明治10年

另一幅反映城内百姓生活场景的《东京名所之内两国桥大花火之真图》,由丰原周春创作于1878年。画面视角宏大,左侧中央架起在隅田川上的两国桥,曾经连接日本古时的两个藩国——武藏国和下总图。由于江户城中火灾频发,官府严禁烟花,独辟隅田川沿岸为燃放区。画家笔下的两国桥上人头攒动,右上角绽放的烟花与升空的火球成为中心点。

除了隅田川,江户城另一个中心是浅草寺及其附近景区。井上探景创作于1885年的《浅草金龙山之图》描绘了大雪中俯瞰浅草寺的全景图。隆冬时节,大地一片白茫茫,红色的浅草寺显得更加凝重肃穆。远处的隅田川一带,与飘着雪花的天空接连成优美的蓝色背景,衬托出悠远的宁静。行人撑着纸伞,行走在前往寺院路途上,与星星点点的松树一起,迎接着瑞雪的下落。作为浮世绘大师月冈芳年和小林清亲的弟子,井上探景年少时便展露出杰出的才华,但他身体虚弱,年仅26岁便离世,此为他留存于世的少数几件作品中之一。

浮世绘之所以成为当代流传最广的日本艺术,正在于其本身的庶民性质。描绘的图景多为200多年前日本人常见的生活场景、娱乐形式,但也包括当时人们心中的忧虑与梦幻。如果细细了解日本自平安时代以来的历史,不难从“志怪奇谭”类浮世绘中发现其中的因素。在这类题材中,有很多关于妖狐的描写。妖怪使法术幻化成一个绝世美人,蛊惑执政者,祸国殃民,大英雄横空出世,为百姓及君王捉取妖孽。在日本民间广为传诵的古代英雄与妖怪斗智斗勇的传说,体现了人心所向。这一大类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文字、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7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