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用管弦乐唤起芭蕾舞剧中的角色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柴可夫斯基用管弦乐创作出无与伦比的芭蕾舞曲

伟大的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管弦乐创作的天才,他凭借芭蕾舞《胡桃夹子》和《睡美人》,为我们带来了一幅幅美到极致的图画。

管弦乐队的乐器犹如画家调色板上的颜料:选择哪些颜色以及如何搭配,与所完成作品的情绪和特质息息相关。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和《睡美人》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戏剧性,通过乐器的色彩加以描述——就像运用和声、节奏和旋律这样的创作手法一样——是非常理想的。他利用管弦乐队的“色彩”,在使得作品激动人心且引人入胜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胡桃夹子》里的“阿拉伯舞曲”(Arabian Dance),是乐器如何使音乐理念清晰呈现的一个完美例证。它的东方幻想色彩是通过如变戏法似的几个元素加以描绘,而每个元素又有着各自的音质。一个重复的、有节奏的低音,始于以大提琴和中提琴这样的低音弦乐器,接下来是温和轻柔的低音提琴。第一主题犹如缭绕的烟雾蜿蜒上升,轻缓小提琴“丰富”的表达,使音乐听上去平滑而富有美感。为独奏双簧管而创作的第二主题慵懒而怠惰,通过一系列优美雅致的曲线飘落下来。一个为占主导地位的低音木管乐器创作的带有停顿的短小乐句,加上带有点缀效果的英国管,听起来有点像喇叭声。长笛吹出的和弦以及铃鼓敲打出的节奏,又为这些核心要素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装饰效果。音色和音高的对比,使得音乐的每一部分都各自独立,但又不失时机地成为其他部分的必要补充。

不同的音色也可以唤起特定的角色特征。在《睡美人》的第三幕中,长靴猫和白猫是两位优美无比的客人,其身份是以所跳双人舞的音乐加以描述。开头乐段是音乐版本的 “喵呜”猫叫声,双簧管和低音管尖锐的音质模仿了动物敏锐的音调。接下来的颤音弦乐器(声音刚刚开始发出时还带有一点拨奏),提示人们那神经上绷紧的悬念依然悬而未决。实际上,这段双人舞是两只猫咪之间程式化的嬉戏追逐,猫咪的跳跃、颤搐的胡须及耳朵等猫科动物特有的肢体动作,其舞蹈编排均与音乐同步。

《胡桃夹子》中的“雪花之舞”(Dance of the Snowflakes),则传递了更为持久的动机美感。开始时,管弦乐队描绘了轻盈曼舞的雪花:长笛和短笛的快速吹奏与大提琴如微光般的闪烁相呼应,当雪花越来越多漫天飞舞时,音乐的频率和长度都有所增强。随着华尔兹舞曲的完全展开,一段持续的旋律通过出乎意料孩子的声音变得与众不同,这段孩童的声音并不是作为剧中角色在欢歌,而是作为自身的另一种音质。

使用完整编制的管弦乐队,也是这两部芭蕾舞乐谱激动人心的地方之一,但即使这样,柴可夫斯基也让我们听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胡桃夹子》的序曲是地地道道的“小身材大能量”。使用上弦,同时木管乐器在其音域范围内也处于高音区——没有大提琴或低音提琴,也没有嘹亮刺耳的长号,由一架银铃般的三角铁强调高频。这是一支整编制的管弦乐队——但又是一个能和圣诞节前夕冒险故事主题和规模相匹配的“小玩意”。

《睡美人》的前奏曲则是完全不同的规则。一开始就充满了人们喜欢的元素:吸引听众注意的戏剧性主题,其间点缀着刺耳的铜管乐器声。竖琴是唯一没有在开头几个小节中出现的乐器——对于细腻、银铃般的音色,它的声音显得太响也太激越。然而在第二部分中,竖琴的琶音却神奇地掠过不断重复的弦乐器低音音符,以长笛和单簧管引入流畅的丁香仙女主题。在此基础之上,所有的小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合力演奏了主旋律——一个辉煌的、翱翔的声音。在这里,柴可夫斯基投入了整个管弦乐队,但却如同只是一首大型的独奏曲。人们可能认为已没有什么能够超越这一切,但柴可夫斯基却另辟蹊径:那就是小号的运用!前奏曲在辉煌的号角齐鸣声中结束,那是由弦乐器、木管乐器以及竖琴通力奏出的光芒四射的和弦。这是由管弦乐队发出的另一个巨大声音——但却如此迥异于前奏曲刚刚开始时的声音。

无论乐谱上是单一的乐器线条、一个小型演奏组合还是整个管弦乐队,柴可夫斯基都知道如何利用管弦乐队所有声音潜能,来使戏剧效果更为形象生动——他用这些杰出的芭蕾舞曲谱,引领着我们的耳朵、滋养了我们的视觉。

睡美人

1888年5月25日,柴可夫斯基被圣彼得堡帝国剧院导演Ivan Vsevolozhsky约见,商谈在故事《水女神》主题基础上改编一部芭蕾舞的可能性。后来决定根据夏尔·佩罗的传说《睡美人》作曲,创作这部芭蕾舞剧。尽管知道之前唯一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在当时并没有唤起公众的热情,但柴可夫斯基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委托。

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脚本是基于格林兄弟根据佩罗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睡美人》。在这一版本中,公主的父母(国王和王后)从100年的睡眠中醒了过来,庆祝公主与王子的婚礼。然而,Vsevolozhsky将佩罗所著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合并到了这部芭蕾舞中,比如:《穿靴子的猫》、《小红帽》、《灰姑娘》等。不管怎样,柴可夫斯基还是很愉快地通知这位导演,他将怀着极大的快乐去研究这些作品,并且带着足够的灵感去做这件事。

编舞者马里厄斯·珀蒂帕,是帝国芭蕾舞团里大师级的人物,根据音乐的需要列了一份很详细的舞蹈说明。柴可夫斯基迅速根据新脚本进行了创作:1888年冬季勾勒了最初草图,1889年5月30日开始管弦乐的配器。

毫无疑问,这部芭蕾舞剧的重点是善(紫丁香仙女/ the Lilac Fairy)恶(卡拉波斯/ Carabosse)两种主要冲突力量之间的抗衡,分别由不同的主题展开叙述,并贯穿整部芭蕾舞剧。然而,在第三幕中,音乐完全脱离了这两个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集中呈现各种宫廷舞蹈的个性特征。

首演:1890年1月15日,圣彼得堡帝国马林斯基剧院,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德·德里戈(Riccardo Drigo),芭蕾编导:马里厄斯·珀蒂帕(Marius Petipa)。

相比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的首演获得了良好的赞誉。但柴可夫斯基从未有幸能亲眼目睹他的这部作品在俄罗斯以外的其它著名剧院获得极大成功。1893年,作曲家去世。到1903年时,《睡美人》在帝国芭蕾舞团的曲目单上,已经成为第二受欢迎的剧目(意大利芭蕾音乐作曲家凯萨勒·普尼/ Cesare Pugni 1802-1870作曲、马里厄斯·珀蒂帕编舞,1862年在圣彼得堡首演的芭蕾舞《法老的女儿》/ The Pharaoh’s Daughter名列第一),十年时间里已经演出了200余场。

《睡美人》是柴可夫斯基最长的一部芭蕾舞剧,全长近四个小时,包括幕间休息。除去幕间休息,也有近三个小时。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部芭蕾舞剧。原作为E·T·A·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后来根据大仲马改编的版本加谱了芭蕾舞的音乐,成为现时所见的版本。首演于1892年12月18日,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

一百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平安夜,在一个名叫日耳曼的小镇上,斯塔尔鲍姆博士的家中举行庆祝晚会,亲朋好友纷纷来到。他家的两个孩子克拉拉和弗里兹带着赞叹的眼光看着美丽的圣诞树。参议员卓赛尔麦亚送给他的教女克拉拉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军官造型的胡桃夹子。而淘气的弟弟弗里兹也想要这件礼物。他要在克拉拉手里把胡桃夹子抢过去,却不小心把它给弄坏了。克拉拉伤心得哭了,但卓赛尔麦亚很快又把它修好了,又笑着帮克拉拉擦干了眼泪。入夜了,晚会结束了,客人们也陆续离去,两个孩子也被带到卧室去睡觉。可是克拉拉怎么也睡不着,她偷偷下了床,轻手轻脚地下了楼梯,要去看一看她心爱的胡桃夹子。到了大厅,她找到了胡桃夹子并把它紧紧抱在怀里爬到沙发上,没想到朦朦胧胧就睡着了。

这时大钟敲了十二下,大厅里黑影耸动,突然间一大群老鼠闯进了客厅,到处乱窜,并开始攻击克拉拉。这时老爷爷卓赛尔麦亚突然出现,告诉克拉拉,胡桃夹子能保护她,接着又神奇消失了。此时大厅里闪起五颜六色的光。圣诞树不断长高。胡桃夹子活过来了,并领着他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但老鼠们很强大,胡桃夹子的军队处于劣势。克拉拉捡起一把剑,冲向老鼠王并给了它致命的一击。老鼠们抬着它们的国王败走。胜负已分。

胡桃夹子也受了重伤,突然奇迹出现,胡桃夹子康复了,而且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王子,并要带克拉拉到“糖果王国”。他们穿过白雪覆盖的圣诞树林(森林之行)。两旁来了一群雪花仙子哼著歌跳着舞(雪花圆舞曲)为他们伴行,王子和白雪女王跳了一段的双人舞。让克拉拉看得如痴如醉。之后他们继续前行。

王子与克拉拉来到了“糖果王国”宫殿。卫兵在夹道等候。王子和克拉拉乘着一辆雪橇来到宫殿前。王子向女王讲述勇敢的克拉拉如何杀死了老鼠王并救了他的命。这时,大臣出来欢迎。王子组织了一系列舞蹈以回报克拉拉。来自异国他乡的演员陆续跳出异彩纷呈的民族舞蹈。接着花仙子伴着著名的《花之圆舞曲》跳出了一段华尔兹。

看完表演后王子送克拉拉回家,剧的最后是第二天早上克拉拉抱着心爱的胡桃夹子在沙发上醒来,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好梦(终曲)。

(文字、图片来源古典音乐,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6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