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 让舞蹈艺术教育有更多可能

  • 0 次浏览
  • 0 人关注

原标题:线上线下结合,“舞极限”让舞蹈艺术教育有更多可能

11月27日下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教育特别活动——“舞极限”学生舞蹈实践活动在上海影城收官,三组由“舞极限”特邀艺术家与上海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舞蹈影像作品也正式首映。首映式上,活动主承办方、支持单位的相关领导、嘉宾,活动特邀艺术家,以及参与本次活动的本市各级学校师生近200人出席。

舞蹈影像作品首映式现场

活动现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书记杨靖,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外聘专家翁耀昇、D.Lab舞蹈工作室创始人段婧婷、旅沪乌克兰籍当代舞者Julie S三名特邀艺术家,以及音乐总监周乐维、音乐设计郭啟超、合作编舞李欣蒙、陶思烨颁发了“艺术奉献”纪念牌,感谢他们为艺术教育和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作为上海市文教结合支持项目之一,艺术节中心与上海学生舞蹈联盟共同组织和开展了本年度“舞极限”学生舞蹈实践活动。活动总历时半年,集编创作品、教学培训、拍摄制作于一体,在线下和线上两端为本市青少年儿童提供了艺术教育的创新载体。

艺术家们创意的三组舞蹈影像作品,融汇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街舞等各种舞蹈艺术风格,分别以“共生”、“共通”和“共融”为关键词,诠释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种种感悟与探索。运用创编、组合、即兴等各种创作手段,结合上海历史博物馆、杨浦滨江·绿之丘、中华艺术宫等各大城市地标特色,艺术家与师生们通过共同演绎,最终形成了本次首映式上对公众放送的三段风格各异、内蕴深刻的舞蹈影像作品。

《共生》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拍摄现场

在全球疫情蔓延,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延期举办的背景下,“舞极限”学生舞蹈实践活动面临重重挑战。与往年艺术节推出的艺术实践活动不同,2020年的“舞极限”将活动的载体从线下同时拓展到了线上,并贯穿到了活动的全过程中。

艺术家们通过录制系列教学视频课件的方式,让舞蹈教学课程“上云”,并由各校教师线上反馈课件教学成果,最终筛选出23所学校和单位的90多名师生共同参与舞蹈影像作品的拍摄。除了“云课程”、“云选拔”,为了让“舞极限”活动能够走近更多人,也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公众普及舞蹈影像这一艺术形式,艺术节中心与短视频平台“快手”联名发起了“舞极限×天生就是舞者”舞蹈短视频挑战活动,吸引了全网受众的争相关注与互动,在城市的各处标志性景观拍摄舞蹈视频,该话题页的短视频总共收获了近100万的播放量。

“文艺行业受新冠疫情冲击很大,全世界舞蹈行业都开始尝试采用‘线上’这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教学。” 翁耀昇感慨,疫情让人们被迫隔离,但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保持社交距离的人们依然可以交流,他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芭蕾舞影像作品《共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各地的时间不同,我们的背景也都不同,但在做相同的事情,就是舞蹈。通过舞蹈,我们和自然共生,和城市共生。”

翁耀昇此前在大学做舞蹈教学工作,很少接触非专业的学生。但这次艺术教育“舞极限”的学生,让他十分感动。参加项目的学生都是小学生,年龄小,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因为疫情缘故,教学大部分在线上完成,学生们真正在一起排练的时间非常少,却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最让翁耀昇感动的是,拍摄那天,从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才结束最终拍摄,整整16个小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说想要放弃。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芭蕾舞的种子,未来也许有些孩子会走到专业的道路上。” 翁耀昇说。

参与本次“舞极限”影像作品拍摄的学生

据悉,除了在首映式上公映之外,这三组舞蹈影像还将于年底在上海大剧院等场所进行展映。同时,作品也将通过线上载体,被推送到所有上海学生舞蹈联盟成员单位,并通过网络在各类视频网站上播出,供大家欣赏与学习。

据主办方介绍,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向受众传授艺术技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受众的艺术创意、提升受众的综合艺术素养。“舞极限”通过创新的数字化、影像化表达方式,探索出一套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流程模式,让舞蹈艺术得以在舞台之外获得更长的留存时间和更广泛的传播途径,让艺术走得离普通人更近,让艺术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为鲜活、更加清晰。

(文字、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关于

霏之宇国际文化艺术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国际性机构。我们提供多种赛事项目、招聘信息、海外学习机会、艺术资讯,以及与多个合作机构紧密合作,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微信号
公众号
页面加载用时:0.8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