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避开三个“大坑”,《天路》讲好故事
大型民族舞剧一直是舞蹈创作的珠穆朗玛峰,似乎哪个城市、哪个地区要是没有这样一部舞剧为名片,哪位导演或演员若没在舞剧里挑过大梁,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实力。于是,年复一年,一个又一个大作品尝试以舞蹈讲故事,或者说,尝试绕开语言的壁垒,向更大范围的观众表达主创的所思所想。可惜,尝试者多,成功者少。毕竟,舞蹈拙于叙事。
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是少数成功者之一。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正得不能再正的主旋律作品。可因为规避了传统舞剧的创作套路,故事讲得好,主旋律一样能走进观众心里。
没有进行报家谱式的文化展示,是《天路》避开的第一个“坑”。大概是因为近40年前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太成功了,之后不断有作品模仿它,在舞剧中对地域文化的精华做全景式、报家谱式的展示,比如以舞蹈表现针灸、以舞蹈表现中药等等,这些舞蹈编起来费劲,看起来别扭,实在强人所难。按照这个思路,《天路》的创作完全可以用大段藏族舞蹈来展示藏族风情。但是,没有!剧中几段民族风格舞全都是剧情推动下自然而然起舞,甚至跳的也并非标准的传统藏族舞蹈。在剧情的推动下,观众几乎不会意识到舞蹈样式之间的差别,只会跟着演员肢体动作的情绪或喜或悲。
没有强扭的团结和高大全的人物,是《天路》避开的第二个“坑”。这部舞剧的主题,不可避免会涉及汉藏团结的主题。以往有很多作品为表现“团结”“相融”,一定会设计出一个道德至高的人物形象,再以其高大全的人性光辉去弥合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天路》反其道行之,设计了一个藏族傻弟弟和一个汉族铁道兵战士之间,“偷”口琴和夺口琴的交锋。在这段舞蹈里,两个人毫不相让,火药味儿浓烈。抢了半天,铁道兵战士最终把口琴追回来,揣回自己的衣兜,压根儿没打算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让给他人。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人物性格——两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都比较自我,内心都充满骄傲。
没有俗套的喜极生悲,是《天路》避开的第三个“坑”。人们提起“天路”时常常会说,它的每块枕木下面都有战士们的鲜血。牺牲,是全剧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在战争题材作品里也很常见。为了突出悲剧的力量,在婚礼、庆典等欢愉场面之后安排一次牺牲,已是很常见的表现手法,甚至可以说早已形成了套路。但《天路》没有。剧中,在舞台上第一个倒下去的人,无名无姓,观众甚至连正脸都没看清。那是在一大群藏族同胞与一个小分队的铁道兵战士正面遭遇时,双方还完全没有过沟通,还在紧张的彼此审视中,突然,铁道兵战士的队伍里就倒下去一个人。仅仅这一个瞬间,观众就看懂了主创的用意,在修建“天路”的过程中,仅仅是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就可以夺走一个年轻的生命。
90分钟的演出,也许你从一开始就猜到了故事的结局,可就算你猜到了,紧凑的情节、精彩的舞蹈设计,照样会让你流泪,那90分钟的肢体舞动,会深深刻在你心里。
(文字、图片来源于舞蹈中国及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